【文史】漢武帝推動冶鐵業的繁榮 (上)

文/古春秋

敦煌莫高窟內漢武帝拜佛像的壁畫。(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900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冶鐵業繁盛於漢代。

《史記‧貨殖列傳》寫道,「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司馬遷是說,漢朝的建立統一了天下,取消了各地的關卡和開發山丘湖海等自然資源的禁令,富商大賈可以行走於天下,商品交換通行無阻,大家都能得想得到的物品。

漢文帝允許百姓採礦鑄鐵

桓寬《鹽鐵論‧卷一》說,到了漢文帝時期,「縱民得鑄錢、冶鐵、煮鹽」。這就是說漢文帝放手私人經營冶鐵、煮鹽等工商業,甚至允許民間自由鑄造貨幣。

這樣經過七十餘年的經營,西漢經濟復甦活躍起來,到漢武帝劉徹即位時,「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餘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

這是描寫當時國家富裕的景象,可以說是民豐物阜,每家每戶都能自給自足,城裏和城外的糧倉堆滿糧食,官方府庫財物有結餘。京城積累了巨萬金錢,有些貫穿銅錢的繩子朽爛了,銅錢散落數都數不過來。官方糧倉存放的糧食,舊糧未盡,又進新糧,新舊糧食互相堆積,有些都放壞了,不能吃了。

開放民間開採鐵礦的禁令,也讓私人冶鐵業興旺起來。不過,生產鹽鐵,需要巨大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非編戶齊民所能家作」(《食貨志》),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及從開採礦石到製出成品的全部生產設備,這就形成一些豪強富戶。

《鹽鐵論‧復古》記載:「往者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採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史記‧貨殖列傳》中有:「(卓氏)致之臨邛,大喜,即鐵山鼓鑄,運籌策,傾滇蜀之民……」而《漢書‧貢禹傳》稱:「今漢家鑄錢,及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

司馬遷《史記‧平準書》記載:「網疏而民富,役財驕溢,或至兼併豪黨之徒,以武斷於鄉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以下,爭於奢侈,室廬輿服僭於上,無限度,物盛而衰,固其變也。」

司馬遷認為,寬縱的結果是出現很多富商大賈,他們大多數驕奢無度,橫行鄉里,這些豪強大家依仗雄厚的財力與王侯相勾連,比當地的官員還有勢力。這對國家的長治久安、民心思定構成巨大威脅。

漢武帝將鹽鐵收為官營

漢武帝劉徹繼位後,國力強盛,開始「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漢室疆土迅速擴大,氣象為之一振。然而,開疆拓土需要巨大財力支持,對此,鹽鐵富商大賈們儘管腰纏萬貫,卻「不佐國家之急」,袖手旁觀。

漢武帝(公共領域)

為了解決財政收入問題,同時為了「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抑制對國家安定起擾亂作用的豪強巨商,使國家進入長久穩定的發展軌道,漢武帝決定改變鹽、鐵經營模式。

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採取非常之舉,任用齊地大鹽商東郭咸陽、南陽大冶鐵商孔僅為「大農丞,領鹽鐵事」,讓兩人與「以計算用事」、「掌諸會計事」、職任侍中的桑弘羊共同謀劃將鹽鐵業從富商大賈手中收歸國家經營。

據《漢書‧食貨志》記載,第二年,孔僅和東郭咸陽提出方案:

「山海,天地之臧,宜屬少府,陛下弗私,以屬大農佐賦。願募民自給費,因官器作鬻鹽,官與牢盆。浮食奇民欲擅斡山海之貨,以致富羨,役利細民。其沮事之議,不可勝聽。敢私鑄鐵器鬻鹽者,鈦左趾,沒入其器物。郡不出鐵者,置小鐵官,使屬在所縣。」

鹽田(World Imaging/維基百科)

孔僅、東郭咸陽建議由鹽官招募貧困百姓煮鹽,即募民煮鹽,由官府向他們提供煮鹽用的鐵鍋,稱為「盆」。鹽民煮成鹽後,官府按盆給予一定工價。所謂「牢」,就是按盆支付工價,所以稱為「官與牢盆」,再由各地鹽官或地方官府負責運銷各地。

鐵和鹽不同。鐵是鑄造兵器的重要原料,「為天下之大用」,一旦落入豪民手中,「易成奸偽之業」。因此,西漢對鐵的專賣完全採用官營形式,與鹽有所不同。

刑徒(罪犯)在當時是採礦和冶煉的主要勞動力。生產鐵,就是由鐵官役使刑徒和徵發的服役者開礦冶鑄,鑄成各種器具和工具,再由各地鐵官負責出售獲利。

此外,孔僅和東郭咸陽還建議頒佈法令,以禁止私人繼續進行煮鹽冶鐵,違者「釱左趾」,即在左腳帶上六斤重的鐵鎖,並「沒入其器物」,即沒收其生產工具和產品。

鹽鐵官營充實了國家府庫,《鹽鐵論‧輕重》載:「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這就是說,官方實行鹽鐵專營,掌握了山川礦藏物產的利潤,官府各縣的費用充足起來了。

漢武帝派孔僅和東郭咸陽到全國各地鹽、鐵產區,選用有管理經驗的鹽、鐵富商充任鹽官或鐵官,建立鹽、鐵專營機構。

據《漢書‧地理志》統計,西漢王朝先後在27郡設有鹽官35處,在38郡設有鐵官46處,這些均由大農令(後更名大司農)統領。

英明的決斷

學術界認為,漢武帝鹽鐵官營是英明的決定,不僅促使農民使用大型的犁用以取代耜之類落後的木器、石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能力;最重要的是鐵兵器產量激增,並最終取代銅兵器,中國文明的歷史從此揭開新一頁。

銅兵器在對付西北各國的鐵兵器時顯露出許多弱點。公元前104~101年,漢軍進攻大宛,大宛軍在希臘化戰術和武器的支持下抵抗,最後雖然失敗,但得以保全自己的國家,漢軍卻死傷慘重。

然而,鐵兵器在戰爭中的表現則非常出色。根據射聲校尉陳湯的說法,漢「玄甲軍」(即披掛黑色鐵甲的騎兵)在進攻匈國的戰爭中,與匈軍的戰力對比是一敵五,能夠贏得勝利應該與使用鐵兵器的關係甚大,由此可見鐵兵器在性能上是遠超青銅兵器的。@*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歷史上漢朝最鼎盛的時期是西漢武帝時,而當時的中國也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史學上的「漢唐盛世」之說中的「漢」指的主要是漢武帝時期。此外,人們還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稱為「秦皇漢武」,這是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制,雖是秦始皇創立,但卻是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
  • 書中記載著無數靈異事件。下面是漢武帝遇到水木之精--藻故事。
  • (shown)有一天,漢武帝劉徹在金殿上閒坐。忽然有一個人坐著白鹿拉的雲車從天而降......
  • (shown)始元元年,京城瘟疫橫行,死者過半。武帝令人把月支國進獻的神香在城內燒......
  • 文景之治為即位的漢武帝劉徹奠定了開創新帝國的基礎,塑造了一個強大的時代。以前帝王沒有年號,但從武帝即位稱建元元年開始,後世帝王才使用年號。漢民族的名字則是來源於被他以銀河作為命名的一個年代——「天漢」。武帝時代所開拓的疆土,亦勾勒出了日後兩千年間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而在中國歷史上,有「漢唐盛世」之說。這裡的「漢」,正是指的漢武帝時期。此外,人們又常常把漢武帝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稱為「秦皇漢武」,因為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雖是秦始皇創立,但卻是由漢武帝鞏固下來的。西漢在武帝時達到了鼎盛時期,武帝的成就和作為也深深的熔鑄進了華夏民族的歷史與傳統中。
  • 漢元平元年,他以藩王之子被擁立為帝,卻在二十七日後風雲突變,降位王侯,做了煌煌西漢在位時間最短的廢帝。他夾在兩位明君之間,又成為「孝宣中興」時期最尷尬的存在。史書說他淫亂,後人道他荒唐,兩千年前那個壯美的時代、那個大一統的帝國,誰曾對這位無用帝王投以剎那的關注?他不如煙火絢爛,更不似曇花靜美,武帝之孫、一代海昏侯只是如流星一般劃過史冊的某一行,從此寂靜無聲。
  • 咸陽原上茂陵高 秋風颯葉枯蔓草 當年戎西征戰急 橫掃匈奴漢將驍
  • 中國自古就與毗連的朝鮮存在著密切的往來,不過有確切記載的是在周朝。當時一個中國人前往朝鮮建立了朝鮮半島第一個王朝,這個人名叫箕子。箕子朝鮮的疆域大致是西隔遼河與燕國為鄰,北至今天黑龍江省樺南縣境內,南隔漢江與辰國(註:朝鮮半島中南部的部落聯盟)為鄰,東接沃沮(註:朝鮮半島北部部落)。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