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

【文史】明成祖疏通大運河 鑄永樂大鐘

劉曉

《潞河督運圖》(局部)描繪了漕運的繁忙景象(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475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明成祖朱棣的一生真的是了不起的一生,前文已經說過,其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間,不僅發展了經濟,國力達到了鼎盛,天下得以大治,聲名亦遠播海外,仰慕中華文明者無計其數,六十多國與明朝存在朝貢關係;而且他做出了好幾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會讓其青史留名。這其中就有疏通大運河和鑄造永樂大鐘。

疏通大運河

沒有人否認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的古代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與長城、坎兒井並稱為中國古代的三項偉大工程。它南起餘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經今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兩市,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7公里。其對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的作用顯而易見。

隋唐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Jason22/維基百科)

大運河最早是在春秋時期吳國為伐齊國而開鑿,隋朝大幅度擴修並貫通至都城洛陽且連北京,在唐宋時極為繁榮。元朝時,先後開鑿3段河道,即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今北京)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北京與天津之間,新修「通惠河」。新的京杭大運河比繞道洛陽的隋唐大運河縮短了九百多公里。

明初建都金陵後,大運河作用有所降低,加之黃河頻繁氾濫等原因,運河的某些河段常被淤塞,造成航運中斷。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河決原武黑洋山,漫入東平之安山……元會通河亦淤,久不治。」

《京杭運河圖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公有領域)

在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大規模南糧北運成為重要議題。由於海運危險,陸運艱難,溝通南北大運河的呼聲很高。永樂九年(1411年),山東濟寧同知潘叔正上書,言明開會通河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成祖深以為然,於是下令工部尚書宋禮徵民夫16萬,疏濬自濟寧到臨清元代運河。

宋禮在前期調查中發現,元代濟州河和會通河古運道,由於黃河屢次決水,導致濟寧兩側北高南低,南水有餘,而北水常不足。因此,他採納民間水利專家白英的設計方案,通過築壩攔住大汶河和大清河抬高水位,再開挖小汶河,將大汶河水通過小汶河引入大運河最高處南旺,保證運河之脊南旺水源充足。於是,運河水「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南北暢通無阻。

清代中期絹底彩繪《京杭運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這次運道疏濬後,將元代先後開挖的濟州河、會通河及濟寧以南至徐州一段運河,統一命名為「會通河」。

會通河疏通後,大運河運量從元朝初年的不足10萬石,提高到明朝中期最高年份的580萬石,平均每年300萬石,而清代最高年份有800萬石,這差不多是當時京城一年所需。南北間的商業也隨著京師和大運河的發展而進一步繁榮起來。

現今的京杭大運河(Ian Kiu/維基百科)

鑄造永樂大鐘

在北京海淀區的大鐘寺內,集中了中華古鐘如樂鐘、朝鐘、佛鐘、道鐘、金剛鈴等古鐘類文物400餘件(套),這其中就有懸掛在鐘樓內的鑄於明永樂年間的「鐘王」——永樂大鐘。其造型精美,形體宏偉,歷時五百多年,至今仍然鐘體光潔,無一處裂縫。

永樂大鐘是在明成祖遷都北京後,按照《太祖實錄》裡「唯功大者鐘大」的規矩鑄造的。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盛世鳴鐘的習俗,鐘的端莊形象和銘文具有永久性和歷史感,象徵著天長地久、國泰民安、和諧幸福。

永樂大鐘(Clithering/維基百科)

永樂大鐘高6.75米、鐘口直徑3.3米、重達46.5噸,用銅、錫、鉛合金鑄成,通體褚黃,有「鐘王五絕」的美譽。「五絕」如下:

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

第二絕是它是世界上銘文字數最多的一口大鐘,鐘體內外鑄有佛教漢、梵經文一百多種,共23萬多字,經文字體工整婉麗,是明代書法家沈度的手筆。據說之所以將經文寫在大鐘上,是為「一撞可抵遍唪經」,意用撞鐘的聲音來傳達美好的佛的祝語。

第三絕是音響奇妙優美。鐘體上窄下寬,鐘聲渾厚洪亮,音波起伏,節奏明快幽雅,擊鐘時餘音長達兩分鐘以上,鐘聲最遠能傳15 ~20公里以外。

第四絕是大鐘的懸掛紐是靠一根與鐘體相比顯得很小的銅穿釘連接的,其承受四十多噸的剪應力範圍之內。此鐘的懸掛方法符合力學原理,懸鐘木架採用八根斜柱支撐,合力向心,受力均勻,大鐘懸掛在主樑上,全靠一根長1米、高14厘米、寬6.5匣米的銅穿釘,穿釘雖承受幾十多噸的剪應力而安然無恙。

第五絕是鑄造工藝高超。據現在研究人員分析,鐘體強度達最佳值,故受撞五百多年,仍完好如初。

當年永樂大鐘鑄成後,被送至景山後街的漢經廠(即嵩祝寺),在那裏由僧侶們每日誦經撞鐘。萬曆帝時,將永樂大鐘移至位於西直門外的萬壽寺,每天由6個和尚敲鐘。據說,當時遷移大鐘之事曾轟動京城,引發百姓圍觀的盛景。天啟年間,時局動盪,大鐘被棄於地上。

大鐘寺內懸掛永樂大鐘的鐘樓(頤園新居/維基百科)

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鐘工程才最後完成。自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起,覺生寺成為歷代皇帝御駕親臨與寺中僧侶一起敲鐘、為天旱祈雨時的場所。因永樂大鐘常鳴,覺生寺被老百姓俗稱為「大鐘寺」,覺生寺一名反倒被人忘掉了。

如今每逢新年、除夕等重大節日,一般要撞鐘108下,有除舊迎新、敲鐘祈福之意。之所以撞鐘108下也因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寓意去除人生的這些煩惱。另據明代朗璜所著《七修類稿》解釋:其「扣一百八聲者,一歲之意也。蓋年有十二,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數之和,正得此數」。@*

點閱【威德遐被的永樂大帝】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由於渤海污染嚴重,已經淪為死海,山東省政府擬在山東半島中部開鑿一條人工運河,將渤海和黃海連為一體,希望兩海的水體交換,來解決渤海的污染問題,同時又能通行萬噸巨輪。此一設想將提交即將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討論,到底是奇思妙想還是異想天開,有待科學考察,不過已經有海洋專家表示質疑。
  • 京杭大運河也稱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扮演著一個不容忽視的角色,深深的影響了歷史上的每一個朝代。
  • 安南,現今的越南,古稱「交趾」。自漢唐以來,一直是中國的屬地,五代以後,方獨立成國。元末戰亂,安南趁機從中國版圖脫離,並發兵占領了中國的一些縣鎮。洪武年間,明太祖曾頒詔曉諭安南國王陳日昆,命令歸還,但受制於國相黎季犛的陳日昆,拒不從命。因明朝初建,朱元璋不願再起干戈,所以暫時擱置,安南處於半獨立狀態。
  • 明成祖的皇后徐氏是開國大將、中山王徐達的長女。《明史》載,她天資聰穎,幼年時便貞潔嫻靜,喜歡讀書,堪稱女中儒生。明太祖朱元璋聽聞後,便將徐達召來說道:「朕與你是布衣之交,自古以來君臣相互投合的,一般都成了姻親。你有這麼好的女兒,朕想將兒子朱棣與她相配。」徐達馬上叩頭拜謝。而朱元璋將開國大將之女許配給朱棣,顯然讓朱棣得到了更多的助力,這樣特殊的待遇在其他諸王(朱元璋的其他兒子)身上並沒有出現。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