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效率驚人記憶法 (六)

「過剩練習」讓記憶紮根,幾十年都不忘
作者:多湖輝 譯者:林曜霆
font print 人氣: 495
【字號】    
   標籤: tags: ,

 

在我們的日常經驗裡,很常碰上含糊不清的指路說明。「啊,這樣我就知道怎麼走了」,當下雖然好像真的瞭解,但經過一陣子後記憶又變得不太清楚,經常得再重問一次,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因自己所理解的內容而弄到迷路。

學習也是一樣。課本跟參考書都做過了,自己辛苦地記下內容,但記憶卻無法清楚地維持到考試之時,事後才懊悔地想著,如果反覆多唸個幾次就好了。這樣的經驗,大家多少都曾有過吧。

反覆記憶的重要性,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依據某項實驗,在記憶五十個數字時,反覆背四次大概只能記得十個左右,但反覆五次以上時能記住的數量會快速增加,而反覆達十次時,就能記住全部五十個數字。

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剩學習」。不管是英文單字、日本史或世界史的年代、人名或地名,每一項都能夠藉由過剩學習,也就是不停複習的方式,來確實地保有記憶。

而人的記憶在經過多久之後,依然能夠確實地保持住呢?曾有一項調查是,十歲左右時背下的一○七篇文章,隨著年齡增長,在四十七歲時,還記得約一半也就是五十四篇;到了七十三歲時,依然能記得四十一篇文章。

如同前一節提過的,記憶的機制並不是單獨、機械性的存在,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並隨著時間與其他事物混合,產生變形或扭曲

不過,變形的樣態,會依最初記憶時所扎下的根基有多深而異。就像十歲時背下的文章到七十三歲時還留在記憶裡一樣,最初若能完整地記下來,就能夠留存得越久。相對地,若一開始就記得不完全、不確實的話,很快會產生變形,結果就逐漸地從記憶裡消失了。

─ ─摘自:《超效率驚人記憶法》方言文化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國立中央大學博士班肄業的「雨木木學習中心」陳建霖老師,30日下午接受環宇電台「美麗心桃園」節目主持人丘尚英專訪,暢談清年人的夢以及有効讀書與學習方法,該訪問將「美麗新桃園」節目播出。
  • 許多人都認為自己的記憶力不好。我很好奇地詢問他們為何會這麼覺得,通常得到的回答都是「我對數字沒輒啊,所以連電話號碼都記不太住」,諸如此類地出現各式各樣認為自己記性差的答案......
  • 想要記得住,其先決條件就是「勾起興趣」。
  • 資料懂得「分類整理」,就有好記性
  • 因年齡不同,人用來記憶的方法也會有差異,因此配合年齡選擇記憶方式,才是合理有效的記憶方法。
  • 若是在實驗室裡流著汗拼命地記,在考試時卻怎麼也想不起實驗過程,最後發現自己只記得一些派不上用場的小事,那麼肯定會心痛不已。
  •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吃一隻活青蛙,那麼接下來的一天就不會有更糟糕的事情了。」 這句標誌性的名言是「吃青蛙」學習法的起源,這是一種通過確定優先級進而提高效率的方法,有助於人們識別並首先完成最困難的任務,讓它們不再擋路。
  • 隨著教學和學習方式的不斷發展,可以公平地說,今天的方法與過去幾代人傳播知識的方式幾乎完全不同。不斷發展的學生特徵和數字技術的大規模採用,已經使學習過程越來越注重視覺資源和簡短的複習時間。微學習就是這樣一種方法:它鼓勵人們在不到15分鐘的時間內學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