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探索

命運天定嗎?(141)老壽橫死夭死 城隍有簿錄

附篇:八字命理實例分析——用神淺薄,傷用甚於傷身
作者:泰源
font print 人氣: 145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城隍神請見的證人

清代時期,有一知縣叫莊炘,未做官時,在廣西橫州知州家中做教師。一天,他白天在書房裡睡覺,夢見一個穿青衣服的人拿著張請帖說:「城隍神請你去。」莊炘跟著他,走到一處衙門。城隍神下階相迎,互相問候完了,說:「因為有個案子,你是中證,所以委曲你來對證一下,沒什麼大妨礙。」莊炘連連答應,立刻告訴他當年作中證的原因及經過。

城隍笑著點了點頭,叫童兒安排酒席,城隍朝南坐,莊炘朝西坐。酒席結束,莊炘知道這裡是陰司,就問自己終身的事可否預先知道。城隍神也沒為難的神色,命左右取來四本簿子,上面貼著紅色標籤,有橫死,夭死,老壽賬目欄。

莊炘名字列在老壽簿上,有妻某、子某、妾某等詳註。莊炘當時還沒有兒子及妾。莊炘告辭,城隍命穿青衣的人從原路送他回去。

出了衙門,見街上搭了戲台在演戲,看的人圍成了人牆。莊炘問是什麼班子,青衣說是郭三斑。班中有個白鬍子老人馮某,是莊炘舊鄰,死了多年了。他一見到莊炘,便過來握手問好,並托他說:「我埋葬在某地,棺木被地風所吹,已經傾斜,請您回去告訴我的兒孫,將我改葬,讓我安寧。」

莊炘從廣西回鄉,把馮某的話,一一轉告馮家。馮家把墳挖開來看,果然棺木傾斜腐朽。其後十多年來,莊炘的遭際,一一與夢中所說相符,只是所說為某人作中證事,他不肯告訴別人。

資料來源:《子不語》

城隍廟肩負地方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圖為鹿港城隍廟所供奉的城隍爺。(蘇玉芬/大紀元)
城隍廟肩負地方道德教化的重要功能。圖為鹿港城隍廟所供奉的城隍爺。(蘇玉芬/大紀元)

附篇:八字命理實例分析——用神淺薄,傷用甚於傷身141141)分析:
辛金日主,生八月酉金當旺之時,日主已強。再見地支巳酉丑三合金局,辰酉又合金,天干己土透出生金,強之極矣。強則喜克或洩。五行無木,支全金局,巳火已成金,且天干不見火透出,必無用官(火)克之理。喜其壬、癸水並透,洩其精英。為人聰明美貌,惜早運丁未,南方火旺,生土逼水,壬、癸水用神受克,無子而夭。

此造缺點是日主辛金太旺,全賴壬、癸水洩秀,無如地支無水之強根,已經金多水濁(水賴金生,金多水濁),現再見天干己土又混水,用神淺薄受傷,再加之早運南方火土又克用神,「傷用甚於傷身」也。(本系列待續)@*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筆至此,現在再說回當年算命的啟蒙師父,為何他既已看到了我“36歲前一事無成”,但又說我命中“逢火山起”(喜火運)呢?即使他看錯了我的命格,當普通格局來處理——命中金水過多,喜火土為用,但我早運34歲前一直在走火運,根本就起不來呀。反之,假如他看出我命格是從金水的特殊格局,就更不會說我是喜火運的了。因為從強、從旺格的大運是可順不可逆,火運最逆金水的氣勢,最為大凶。所以,這兩種假設的推論都不成立
  • 1983年,我找到了八字命理的推算方法後,便回過頭來,對這位在偷渡香港潮中,失去生命的工友的八字進行推算,看看是否能從八字中看出這一次的不幸事故,同時亦可驗證八字命理的理論是否可靠。這位工友的八字是:(命書上八字的命例,大多數是從右到左看的)
  • 按照一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天干地支而成八字四柱,然後以出生日天干為日元,根據四柱八字的陰陽五行及刑沖合化取「用神」及「忌神」,就可以推命。此種算命方法也可以排大運流年,又叫著「子平」推命法。
  • 能懂些八字命理的基本知識,就不至於被一些信口雌黃的江湖術士之言所欺騙。
  • 中國的科舉制度,開始於隋朝(650年),延續到清朝未年(1905年),總共實行了一千三百年。這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材,不論門第,以考試來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此種制度相對於世襲、舉薦等,無疑是公平,公開和公正的方法。
  • 的命運是以前定好的,不只是指富貴貧賤,窮通壽夭是定好的,而且人的婚姻也是定好的。有些人婚姻美滿,夫妻相親相愛,白頭到老。有些人婚姻同床異夢,不是冤家不對頭,每日爭吵不停,甚至於大打出手;或桃花外遇,紅杏出牆,與人私奔等,這些都是命中註定,是你前世、前多世所積的德和所造的業而形成的。
  • 艾穎是後唐長興二年(931年)辛卯科狀元。相傳他早年赴京應進士試時,有一次在旅店遇到一個村學究模樣的人,卑微猥賤,土氣極了。這人主動對艾穎說:「看樣子,郎君是赴考的,此行一定能及第。」
  • 人一生的經歷基本上是在另一空間裏定好的,而且人一生應享有的福分,食祿等也是定好的,假如一個人命中福相太薄,即使中了狀元,也會無福消受的。
  • 明朝隆慶辛未(1571)科狀元張元忭,是浙扛紹興人。他年輕時在稽山門外的香爐峰僧舍裏讀書,自題其書室曰:「壯圖」。在這裏他刻苦攻讀,十餘年足不出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