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土上的高僧足跡(10)大唐

【文史】鑒真東渡 傳戒皎千鄉

皇甫容
font print 人氣: 801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今天的日本有一座世界文化遺產,即唐招提寺。這座盛唐風格的寺院建築和高僧鑒真乾漆坐像作為日本國寶,歷經一千二百多年,至今受到世人的禮拜。

大唐高僧鑒真俗姓淳于,是戰國時期齊國大夫淳于髡(音昆)的後裔。鑒真十四歲時,他隨同父親到寺院禮拜,因見佛像寶相莊嚴,心際感動,因而請求父親要求出家。

唐招提寺位於日本奈良市,已被列入世界遺產。(663highland/維基百科)

他的父親早先在揚州大雲寺受戒於智滿禪師,修習禪法。他聽說鑒真要求出家,很驚訝於他的志向。於是答應他的請求。神龍元年,鑒真從道岸禪師接受菩薩戒。此後研究三藏律法,興建佛事,濟化群生。(《唐大和上東征傳》)

日本天平五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人隨遣唐使入唐留學。當時的大唐僧人都以掌握戒律為入道的正門。如果僧人不守持戒律,就羞於為僧。日本僧人入唐後,才知道原來日本國還沒有傳戒之人。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來到揚州大明寺,聽到鑒真為眾僧講授律法後,對鑒真頂禮說:「雖然佛法傳到日本,但至今沒有傳法之人。我國聖德太子曾說:『二百年後,佛教當會在日本興起。』」他們懇請鑒真能去日本興化佛法。

鑒真回答:「我聽說南嶽惠思禪師遷化後,會托生為倭國王子,興隆佛法,濟度眾生。我也聽說,日本國的長屋王非常崇敬佛法,他織造千領袈裟,施贈給大德僧眾。袈裟的邊緣上繡著四句話:『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我想,這是佛法興隆有緣之國的徵兆吧。」

於是鑒真問眾僧有誰願意和他一起前往日本傳法?當時,僧眾一片默然。許久,有僧人祥彥說:「日本太遠,性命難存。何況滄海漫漫,難以抵達。況且人身難得,中國難生。現世有幸生於中國,修行還未有所結果,所以眾僧默然,無言以對。」

鑒真說:「為弘法之事,身命不足以為惜。眾人不去,我去。」眾僧有感於鑒真的決絕意志,當即就有21名僧人也立願和他同去。約定完畢,眾人齊力請人造船、備糧。

時至天寶二年,海賊猖獗,沿海一帶城鎮屢遭劫掠。有僧人如海誣告鑒真等人造船是和海賊有關,淮南道官吏獲報大驚,急派差官到寺院抓人,包括四名日本僧在內,悉盡入獄,並沒收他們的船。後證實為誣告,官府勸鑒真,現在海路不平,最好不要東渡過海。

日本僧人榮睿、普照被關四個月後,才被放出來。二人說:「沒有請到中國的大德同返回國,實在沒有意義。我們還是請大德高僧去日本傳授戒法吧。」於是二人避開官府,又去找鑒真商量。

《東征傳繪卷》描繪鑒真東渡途中在桑石山附近再度觸礁(公有領域)

鑒真勸他們不要犯愁,隨後親自為他們採辦入海所需的一切物資,包括食物、醫藥,以及弘法所需的經卷、袈裟、禮佛器具,一應物品俱全。又徵召玉匠、雕畫師、鑄造師、繡工、鐫碑等85名工手,一同駕舟入海,前往日本。結果尚未出海,便在長江的狼溝浦遭遇惡浪以致船沉。因是冬季,水寒冰冷,眾人都苦不堪言。

此行無能如願,日本僧榮睿、普照等人為求法,前後也遭了不少的磨難,有人誣告他們,說日本僧人誘拐鑒真大和尚前往日本。山陰縣尉就把日本僧人抓起來,戴上枷鎖遞送於京。由於榮睿身患重病,幾近病死才被放出來。其中的艱辛不可言盡,但是二人求法的意志非常堅固,從未有過退悔之意。鑒真為他們的志向所鼓舞,再次找人去買船,備辦一切物資。

如此前後準備了五次,鑒真始終未能如願。不久之後,日本僧榮睿病死在龍興寺,鑒真的弟子祥彥也在吉州(今江西吉安)坐化。至天寶九年,鑒真悲泣的對普照說:「為傳戒律,發願渡海,但終是到不了日本,遂不了本願。」當時鑒真罹患眼疾,被胡人庸醫所誤,導致雙目失明。

大唐開元年間,淮南一帶僧眾之中,守持戒律者,唯有36歲的鑒真獨秀無倫,備受眾人仰慕。鑒真雙目失明後,依然勤勉地為大眾講授律法,大開悲田救濟貧困數不勝數,他親縫衲袈裟千領,布袈裟兩千多領,供養十方僧眾。前後度人、為人授戒達四萬多人。

他的諸位弟子也頗為超群拔萃,為世師範,各在一方,各為翹楚。他們和鑒真一同於世弘法,導化群生。天寶十二年,日本大使藤原清河,副使吉備真備以及晁衡等人,來到延光寺懇請鑒真和他們同去日本傳戒。鑒真欣然同往。

鑒真第六次東渡圖(公共領域)

歷經五次失敗,鑒真終於第六次成功東渡日本,受到孝謙天王和聖武太上王的隆重禮待。100多位日本重臣,包括宰相、右大臣、大納言等人俱來向鑒真禮拜、問訊,可謂舉國歡慶。鑒真在日本東大寺為天王、王后、太子、僧眾等500多人受戒。

鑒真從天寶二年開始準備東渡,前後歷時12年,及五次挫敗,方遂本願抵達日本,為弘法濟世,不惜身命,慈悲濟物,所度眾多。(《扶桑略記》卷第七至卷十九拔萃)

鑒真雙目失明,卻能以鼻嗅覺分辨藥物,辨其真偽,並毫無錯失。因他進奉治療王太后的藥物很靈驗,被授予「大僧都」的稱號。後因僧務繁雜,日本王室就改授鑒真為「大和上」的尊號。

寶字元年(757年)十一月,天武天王將親王的一處舊宅贈予鑒真。天平寶字三年(759年),鑒真就在此地建造一座寺院,題名為「唐招提寺」,意思是唐朝和尚在佛陀身邊修行而建的道場。寺院正門上紅色橫額「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謙女王仿王羲之、王獻之的字體所書就。如今,唐招提寺依然座落在日本奈良市,成為日本律宗的總本山。

鑒真和尚乾漆坐像(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寶字七年(763年)春,鑒真的弟子忍基夢到寺院的講堂棟樑折斷,他猛然從夢中驚醒。心思,這是鑒真大和上即將圓寂之兆,於是率眾人臨摹鑒真肖像,製作乾漆鑒真坐像,傳世至今。同年,五月六日鑒真圓寂,三日來鑒真頭頂猶暖。於是,眾人久久沒有殯殮。待到安葬鑒真之日,但聞氤氳香氣瀰漫整座山間。(《唐大和上東征傳》)

鑒真圓寂後,日本朝野寫下大量詩篇哀悼、謳歌鑒真。唐代宗大歷十四年,即光仁天王寶龜十年,日本高僧元開以漢文撰就《唐大和上東征傳》,詳實記載鑒真東渡的艱辛和神跡。並以詩文《初謁大和上二首》感懷鑒真對他的循循善教,得益於他開啟迷津,從而領悟佛法真義。

日本朝臣籐原刷雄以《五言傷大和上》悼念鑒真:

「萬里傳燈照,風雲遠國香。

禪光耀百億,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淨土,悲哉赴泉場。

寄語騰蘭跡,洪慈萬代光。」

日本女帝孝謙天王敕令,宣告僧綱,日本國以後施行鑒真傳入的布薩。布薩意為「祭日、禮拜日」,這天大德高僧要為信眾說法,引導信眾禮敬神佛。「布薩」是由鑒真開始傳入日本。

寶龜八年,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揚州眾僧始知鑒真圓寂的消息。僧眾身著喪服,向東舉哀三日。此前龍興寺失火,房舍盡被焚毀,唯有鑒真昔日住過的房院,免遭火噬。由此世人感歎,這正是鑒真守持的戒德所化的餘慶呀。 @*#

責任編輯:謝秀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日兩國文化的親緣關係之深厚,中原文化對日本文化影響之長久、巨大與深遠,都是世界上所絕無僅有的。這,可謂之「天緣」。在鑒真和尚開設戒壇的關西,在昔日遣唐使出發地的大阪,如今又迎來了新一批傳播大唐神傳文化的使者。這,可謂之「地緣」。昔日有遣唐使赴唐取經與鑒真和尚東渡傳播大唐文化,如今又迎來了傳播神傳文化的神韻藝術團。這,可謂之「人緣」。
  • 世人都知道鑒真是一位向日本弘揚佛教的過海大師,卻鮮有人知其實鑒真還是日本歷史上的醫藥始祖。
  • 繼隋朝楊堅父子弘揚佛法後,唐朝皇帝或信仰佛教,或信仰道教,但在唐朝社會,卻自唐太宗起,奉行儒、佛、道三教並存的政策,使信仰這三教的人在社會上彼此和諧相處。至於唐太宗李世民,諸多史料表明,他對佛教似乎更情有獨鍾。
  • 他從天竺遠道而來,以超群見識、佛門妙術緣結後趙王土。他在宮廷、民間廣行神跡;也在兵爭天下之時,「憫念蒼生」,阻止殺戮,因此成為敦煌壁畫的主角之一。這位世壽117歲的天竺高僧,就是佛圖澄。
  • 黃龍元年(229年),孫權在武昌正式稱帝,建國號為吳,與曹操、劉備呈三國鼎立之勢。因吳國位於三國之東,故而亦稱「東吳」。
  • 今天日本的14個縣中(日本的縣相當於省,共有43縣),保存著一位中國僧人的很多的藝術作品,其中包括繪畫、書法、板碑刻等。這位僧人東渡日本後,京都士庶爭相前來謁見,「惟恐其後」,「花軒玉驄,嘶驚輶馳,盡出於城郊,見者如堵」。這位僧人受命出使日本,不僅結束了元朝和日本的戰爭狀態,並開啟了日本「程朱理學」與「五山文學」的先河。這位受兩國國君敬重的僧人,就是大元的一山一寧。
  • 今天的甘肅鳩摩羅什寺中,保存著世上唯一的一顆舌頭舍利。這一奇異罕見的舍利,穿越了一千六百多年的光陰,向人們展示著它的主人住世時的傳奇事蹟。他有著顯赫的王室貴族身份,而命運卻將他引向更為尊貴的生活——出家修行。他「神情朗徹,傲岸出群」。因與中土的深厚緣分,在紛亂的時局中,他久居長安廣譯經卷,助佛法洪傳,福澤世人。這位傳奇的僧人就是鳩摩羅什。
  • 明史》記載,道衍本名姚廣孝,出身於行醫世家,14歲時廣孝剃度為僧,法名道衍。他曾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道衍在嵩山寺時,偶遇當時著名的相士袁珙。袁珙一見道衍相貌,目如三角,形如病虎,當下驚言此為奇僧,未來當如劉秉忠一般。
  • 清脆的駝鈴聲、滿載貨物的各色駝隊、廣袤的草原、漫天的野花、清澈的河水、漫漫的征程,古絲綢之路留給後人太多的遐想和故事,而起源於印度的佛教就是沿著這條古道,在西漢末年、東漢初年,傳入了中國。史載,東漢第二個皇帝明帝好佛,當他夢見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後,便在公元68年派遣蔡愔、秦景等出使天竺(今印度)拜求佛經、佛法,並於第二年在洛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明帝還聘請天竺高僧在此譯經、傳教,不少天竺僧人亦來到中國傳法。
  • 為了保證遣唐使達到既定的目地,展現日本的風貌,日本對使臣和留學生等都進行嚴格的選拔。如留學生要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知書達理,多才多藝,漢學造詣深厚,既能為本國增光,又能回國後學以致用,當選的多為著名的學者和文人。這也就是為甚麼日本遣唐使在唐人心目中形象非常好,於「所朝諸藩中最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