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雷克萨斯氣質型Hybrid:2018Lexus CT200h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10月18日訊】雷克萨斯(Lexus)作為日系豪華品牌已有三十多年歷史,與眾多歐美知名豪華品牌動則上百年的歷史相比,常被吐槽為缺乏品牌文化或是歷史底蘊不足。但是通過Lexus近年來不懈努力,憑藉其良好的可靠性等方面的不俗表現,獲得了極佳的口碑,也已經發展出多種車系。

其中最入門的車系是採用混合動力系統的CT。在質感與豪華程度方面CT車系和其他Lexus豪華車系相比略顯簡樸,但價格卻十分親民。不過自2009年上市以來其銷量一直沒有什麼突破,和同級別的BMW 1 Series 以及 Mercedes-Benz的A Class相比更是顯得慘澹。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以2016年CT200h在美國市場的銷量為例,CT200h全年只賣出了8903輛。可以說是Lexus所有車型中銷量最差的車型,甚至多次傳出要停產的消息。為了重振Lexus CT的聲勢Lexus發布了2018款CT200h,並會在今年第四季度在澳洲上市。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這次升級主要的變化集中在外觀和內飾的重新設計,並且大幅度的提升了主動安全性能配置。至於車身以及動力的核心構架,並沒有做出改變,所以只能稱得上是一次小改款,而並非換代。而且Lexus方面至今還沒有釋放任何有關於CT200h換代更新產品的任何消息。不過業內一直有猜測,一款名為UX的小型SUV未來將替代CT車型的市場地位。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2018款CT200h的前臉變化較為明顯,進氣格柵,大燈以及整體的車線條,都變得更加的前衛動感。車尾的變化主要集中在L型的LED尾燈,和重新設計的誇張的後保險槓造型。

車的內飾方面LexusCT200h將原來的7英寸多媒體屏幕,替換升級為10.3英寸,並且全系標配,另外內飾的材質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這次小改款,Lexus 把SAFETY SYSTEM+安全套裝以標配形式覆蓋全車系,其中包括前方碰撞預警、自動剎車、自適應定速巡航、行駛軌跡偏離警示自動修正、自動遠光燈。

2018款Lexus CT200h的混合動力系統,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仍是和Toyota Prius 相同的1.8l四缸汽油引擎(73kw/142nm)和60kw電機的組合,百公里油耗當與目前車型的4.1l出入不大。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根據同級別的寶馬1series 和奔馳A Class給我們留下的印象,似乎這個級別的掀背式小車,天生就應該具有靈活表現以及良好的操控性能。不過CT200h在彎中側傾還是會較為明顯的出現,但是平時開起來依然能夠感受到底盤的一絲硬朗。 所以說CT200h的底盤設定還算是較為均衡的,他既顧及了舒適,又具有良好的操控感受。

但是反觀他的0-100km為10.3秒的引擎動力加速表現,就距離激情稍微遠了一些。它的尤其在遇到上坡的時候,動力不足的問題更被凸顯出來。不過想到這台車的定位,以及其hybrid的身分加上它4.1L/100km的節油表現,動力不足也是可以被原諒的。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Lexus混合動力車——2018款CT200h。(Lexus提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普通轎車不同工況的油耗表現來相比,CT200h越是在擁堵路段,反而更加的節油。而且無論是激烈駕駛還是溫柔駕駛,油耗基本不會有明顯的區別。這正是Hybrid黑科技的過人之處。

這一代的CT200h依然是和上一代Toyota Prius同平台,動力技術也基本一致,從Lexus一貫追求最新技術和極致的科技感的產品概念相比來說,這次小改款的CT200h技術上,並沒有得到提升,性能上也只能算是一般。不過作為Lexus的入門級車型來說,既有著非常經濟的油耗,價格也比較親民。對於技術和性能要求不高但是對Lexus的品牌有偏愛的消費者來說是一個頗為務實的選擇。

**
責任編輯:李熔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