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教育部發布的數據能證明自己的成績?

【大紀元2017年10月03日訊】幾日前,中共教育部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對五年來中國從學前到民辦教育,從國內到海外的教育機構,從學生到老師的情況分別進行了匯總,並羅列出多項數據。這些數據被教育部稱為是「總體呈現中國教育領域改革發展」的「成績單」。

一聽這口氣就不難猜出,這份「成績單」必定是佳績盡顯。在那一張張寫滿數字的圖解上,也不難讓人看出,最亮眼的符號就是向上指的箭頭,最醒目的字眼就是「增長」、「提高」、「發展壯大」等刻意強調形勢一片大好的詞彙。於是,此番教育部特意召開發布會,來展示這些數據的意圖也就十分明顯了,那就是迫不及待的想要在領導面前,將自己夸上天。

且不說如今的領導是否還會吃教育部「諂媚自誇」那一套,只看教育部此番想拿數據邀功的這點愚蠢念頭就足以證實,中國教育五年來的所謂「發展」已成為中共執政下的一大敗筆。要知道,如今已沒有哪個國家會只通過簡單的數字增長,來量化教育成果、考察教育現狀。尤其是學校、機構多了,包括師生人數上漲了,就能證明中國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嗎?相反,如果硬件、人員數量都跟上了,但教育水平卻沒能提高,那恐怕就得問責教育部,是否又在浪費納稅人的血汗錢了。

畢竟,搞教育不是大興土木。搬磚、砌牆、在校舍數量上搞「大躍進」頂多稱得上是「政治工程」,而非「教育事業」。招幾個學生、老師就辦校,也只能說明中國高掛著「教育」牌匾的部門要麼根本不懂教育、要麼就是急功近利、瀆職失責。因為硬件永遠都證明不了教育成果,關鍵還得看「軟實力」,包括學術的深度、廣度以及自由度,包括學校是否能培養以及培養出多少品學兼優,且對社會、國家、時代有著突出貢獻以及非凡價值的人。

你要讓一個歐美人給你介紹他曾就讀的大學,他必然少不了會告訴你,這個大學出過怎樣的專家、學者,他們的研究對人類有著怎樣的貢獻,而這樣的貢獻又讓他們獲得了哪一項諾貝爾獎。話說,對於這個世界各國一致用來品評教育的獎項,相比歐美人的侃侃而談,中國人恐怕是會心痛、羞愧的啞口無言。即便拋開諾貝爾獎不談,中國就連自己培養出的高考狀元也被證實,在長達幾十年的歲月中,沒有出過一位在某個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

說到諾貝爾獎,中國比不上歐美國家也就罷了,問題是連毗鄰的日本也趕不上。有資料顯示,「日本在上世紀共五次獲得諾貝爾自然科學獎,在2000年以後的16年間,日本共有17人獲得此獎項,幾乎年年都有人獲得,得獎人數僅次於美國」。「而中國境內只有屠呦呦一人」,要知道「中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如此,我們還要為「中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地國」而感到驕傲、自豪嗎?

這裡順便提一句。亞洲以及世界各國學生之所以赴中國留學,有這樣兩點至關重要的因素:其一、能收到中國政府資助的高額獎學金;其二、不必參加跟國內學生一樣的高考,也沒有筆試。有文章指出,清華大學在國際學生的招生簡章中寫道,持有外國護照或國籍4年以上的海外學生可免除筆試,直接申請入學。國內數一數二的學府尚且如此,那其它高校對海外留學生的渴求也就足見一斑。

反過來我們再看從中國赴海外留學的。旁的不提,僅托福、GRE這兩項考試,就使得中國某培訓機構能從白手起家發展到海外上市。此外,赴歐美發達國家留學的費用也不是小數目。儘管如此費錢、費時、費力,還得攻克語言考試的難關,但中國赴海外留學的學生人數仍在保持著不斷上漲的強勁勢頭。難道如此鮮明的對比還不能看出各國的教育水平?還不足以讓中國的教育部有自知之明?

事實上,在教育部給出的所有「增長」數據中,也無法繞過中國學生赴海外留學的人數以及發展趨勢。教育部不得不承認,「近一二十年來,出國讀本科,甚至是高中的群體越來越多,在年齡上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儘管有報道稱,「中國海歸遇尷尬,起薪最低僅3500」,然而這似乎未能喚起中國父母們的危機意識。相比之下,更讓他們感到恐慌的,是如何讓孩子趕緊躲開當下這個只能培養「高分低能」的機械、填鴨式教育。

面對著當下的教育制度,中國家長們的恐慌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僅「留學低齡化已成趨勢」這一項就能看出,父母們對中國當前的基礎教育已是唯恐避之不及。培養不出諾貝爾獎就算了,高考狀元毫無建樹也無妨,關鍵是如今連普通的受教育者也都開始繞道而行。我們不禁要問,教育部又怎能對此視而不見?甚至還要憑藉一些跟教育無關的數據來掩蓋自己的無能與失職?可想而知,中國有這樣的教育部門,教育的品質與水平又能高到哪兒去?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三退學生:中共教育體制充滿腐敗氣息
大陸留美女博士後被遣返 中國教育體制遭炮轟
三日內兩學生因壓力死亡  大陸教育制度遭質疑
中共教育部長兩會被美媒尖銳提問 直播出故障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