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解碼台灣史?翁佳音:要先和歷史文獻談戀愛(1)

作者: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
font print 人氣: 1031
【字號】    
   標籤: tags: , , ,

接地氣的台灣史研究

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的翁佳音副研究員,強調歷史學應該「史地不分離」:累積在地生活經驗,再去看史料要告訴我們什麼。並將發現的故事,與編輯黃驗一同呈現於《解碼台灣史1550-1720》專書。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臺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 (攝影/張語辰)
走進翁佳音的辦公室,看見牆上掛了一張貼滿地名便利貼的台灣地圖,每個地名都承載著歷史故事。(攝影/張語辰)

問:書中提到17世紀台灣有「魍港」,現今還存在嗎?

答:當時台灣缺少可以停泊大型船隻的港口(harbor),像現在的花蓮港等等是後來用工程建出來的。雖然在史料上看到「魍港」這個門戶,但這裡的港不是 harbor的港,是閩南語「大水管」的「管 (ㄍㄤˋ)」,用來形容急水溪這條河流非常大,魍港就位於這條河流的出海口。

1630 年代荷蘭人 Johannes Vingboons 繪製的臺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資料來源/《解碼臺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630年代荷蘭人Johannes Vingboons繪製的台灣暨澎湖群島地圖。可看到魍港這個重要門戶。(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魍港曾經是個繁忙的港口,除了漳泉人、台灣原住民在這裡交易,還有海盜進進出出,也能看到每年冬季從福建來的捕烏魚船。但後來在1800年代,魍港因為急水溪的河沙淤積,逐漸退縮成小港,結束了「台灣第一站」的輝煌年代。

問:當歷史資料不齊全時,如何還原歷史樣貌

答:我舉個例子說明,《熱蘭遮城日誌》上記錄台灣漁民常在烏魚季時捕捉烏魚、製作成烏魚子運往中國,現實生活中,漁民一年365天不會只捕烏魚,我看到當時漁民還會捕國王魚(Kingfish),但國王魚是哪種魚,學界對此討論甚少。

有歷史學者說國王魚就是黃魚,但我去請教中研院的魚類專家邵廣昭教授,他覺得早期文獻中出現的魚名,若無插畫、圖片很難斷定種類。荷蘭時代沒有相機,也沒有畫家將國王魚記錄下來,更沒有魚拓,該如何找出國王魚究竟是何種魚類?

我在文獻中找到幾個切入點,從字裡行間推敲,發現國王魚多在烏魚季節後的12月到翌年3、4月之間被捕獲,地點在台南附近,體長屬於大魚,國王魚與烏魚是荷蘭時代的兩大重要魚穫。

對照清代文獻會發現台灣漁民常運送大量土魠魚到中國,是當季重要漁獲,加上台灣當時的經濟活動變動不大,漁獲量從 1550~1760大致上沒有變化,綜觀史料可由此推斷荷蘭時代的國王魚,就是土魠魚。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台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熱蘭遮城日誌》中提到台灣漁民捕捉的國王魚(Kingfish),其實就是土魠魚。(資料來源/台灣魚類資料庫,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

問:荷蘭時期的荷蘭外科醫生,竟跟理髮師是同一人?

答:荷蘭時期沒有所謂的現代醫生來台進駐,你看荷蘭史料會看到有趣的紀錄,當荷蘭人要進攻原住民時,隊伍有十個步槍兵,五個砲兵,還有理髮師。

不是因為他們打仗還注重儀容,是因為從中世紀以來,理髮師跟開刀的人多是同一人。許多理髮師成為船醫隨著荷蘭東印度公司來台,也在軍隊充當軍醫。

當時理髮師在執業時,常常是一號客人進來理頭髮,二號客人進行放血手術,三號客人刮鬍,四號客人割瘤,早期理髮院你會看到藍紅白三色旋轉燈,其實分別代表著靜脈、動脈和繃帶。

荷蘭畫家 Hieronymus Bosch 的畫作:《愚蠢療法》,描繪當時理髮師替病人進行開腦手術,諷刺當時醫學不發達的荒唐行為。(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荷蘭畫家Hieronymus Bosch的畫作:《愚蠢療法》,描繪當時理髮師替病人進行開腦手術,諷刺當時醫學不發達的荒唐行為。(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1550-1720》,翁佳音、黃驗提供)

這項研究一開始沒有在我計畫中,直到台大醫學院的學生來問我關於荷蘭時代的醫學狀況。18世紀前後,歐洲醫學院是以培育內科醫生為主,手術則交由同一體系的理髮師與外科醫生處理,他們並非正統醫師(physician),等到之後解剖學越來越發達,整個體制才慢慢翻轉。

問:葡萄牙人看見的福爾摩沙,不是台灣?

答:幾乎所有歷史教科書都提到,16世紀葡萄牙船員遠眺台灣,讚嘆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但當你仔細分析葡萄牙人到亞洲的文獻後,會得出一個驚人事實!

他們記載的福爾摩沙是西北東南向,長度約100公里;台灣則為東北西南向,長度約400-500公里,由此可見葡萄牙人認知中的福爾摩沙,地指沖繩而不是台灣。

1600 年葡萄牙人繪製的海圖,其中「福爾摩沙」應是指沖繩。(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600年葡萄牙人繪製的海圖,其中「福爾摩沙」應是指沖繩。(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584年西班牙船長航經台灣時,在航海誌首次稱這個島嶼為As Ilhas Fermosas(意思為美麗諸島),西班牙人後來畫了一幅海圖,將台灣稱作 Hermosa(艾爾摩沙)。幾經更迭,最終由1624年來台的荷蘭人確立福爾摩沙 (Formosa)一詞,自此成為西方國家對台灣的定稱。

而當今教科書所教──葡萄牙人讚嘆台灣為美麗之島的起源,來自後人推論後的想像。#

1597 年西班牙人繪製的海圖,將台灣獨立畫成一個島嶼。(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1597年西班牙人繪製的海圖,將台灣獨立畫成一個島嶼。(資料來源/《解碼台灣史 1550-1720 》,翁佳音、黃驗提供)

──轉自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本文限網站刊登)

責任編輯:楊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因應路程遠近不同,康熙四十二年 ( 1703 ) 時曾明確訂定齎詔官赴各地頒詔往返的時限,例如從京師到河南、山西一帶往返限 30 天。
  • 在皇帝頒布天下的詔書中,最重要者是兩種:即位之初的「登極恩詔」、賓天之際的「大行遺詔」,是皇帝的第一道和最後一道命令。
  • 工業革命後,各種產業加速發展,首當其衝就是商業模式的改變。當物資開始充足,我們對生活有另一種想像,百貨公司也因而誕生。中研院近史所連玲玲,研究歷史悠久的上海百貨公司的現代化過程,建構出其背後傳達的意識。
  • 從近代史來看,晚明旅遊業超前世界一百年。但工業革命後,英國旅遊業有了革命性發展。
  • 雖然人生不像《遊戲王》有既定的遊戲規則,但能否從社會學的「友誼網絡」中找出可以普及化的互動模式,幫助家庭弱勢青少年發展更好的前途,是中研院社會所吳齊殷長期投入友誼網絡研究的原始目標。
  • 當地人認為檳榔可以解瘴癘之氣,蘇東坡便入境隨俗、大吃特吃,吃到臉紅冒汗好像喝醉一樣,甚至還特地寫詩歌詠檳榔:「可療飢懷香自吐,能消瘴癘暖如薰。」很難把國文課本裡的唐宋八大家,和台味十足的紅唇族聯想在一起。
  • 以前的人們,為了吃而辛勤工作,現在的人們,卻忙著工作而忽略好好吃飯。餐桌上的食物,就是歷史的切片,反映當代人如何生活。若未來的歷史學家,發現 2016 年的台灣人普遍獨自吃著便當速食、或吃了黑心食材卻不自知,會如何解讀此刻的我們呢?
  • 其實自己的爺爺奶奶,就是很好的口述歷史來源,如果和爺爺奶奶不知道要聊什麼,可以問問他們小時候吃什麼、玩什麼,有時候可以從這些生活細節重新理解自己的長輩,其實他們也曾年少、青春,有著各式各樣精彩的故事。
  • 中研院地球所所長鍾孫霖院士,在 1997 年展開「東亞地體構造演化整合型研究計畫 (CREATE) 」,二十年間到西藏、高加索、伊朗、東南亞等地做地質調查。利用火成岩樣本的地球化學分析結果,重新詮釋東亞地體構造的歷史,揭開山脈形成的奧秘,也有助於人們了解臺灣周圍的板塊活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