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馬來西亞經濟挑戰」講座(二)

大馬經濟華而不實 「三低」是根本問題

人氣 3992

【大紀元2017年12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楊曉慧馬來西亞吉隆坡報導)11月26日,雪隆李氏宗親會文教組、隆雪華堂社經委員會聯辦講座會,並邀請大馬著名經濟學者何啟斌博士、經濟評論人孫和聲,與民眾一起探討「迎接馬來西亞經濟挑戰」議題。

對於馬來西亞目前的經濟情況,經濟評論人孫和聲的看法是,馬來西亞經濟基本上面對的一個問題是「華而不實」。他指出,其實這個問題,前首相阿都拉在他擔任首相的時候已經談過了,他說,馬來西亞經濟有一個問題,國人有「一流」的消費,但卻是「九流」的技術。孫和聲也認為,國人確實面對這個問題,這個問題長期來說,導致馬來西亞人的生活水平很難真正的被提升。

依賴「內需」近20

孫和聲也指出,馬來西亞經濟增長動力,從早期的投資和出口,轉向了內部需求(簡稱「內需」),而且這個情況又持續了近20年,是導致我國經濟增長率下滑的原因。

他分析道,在1990 到2000年,這十年間,馬來西亞的年經濟增長率是,7.2%,世界排名第5。但是從2002到2012年,馬來西亞的年經濟增長率從7.2%掉到5.1%,世界排名是53。

從第5掉到第53,情況確實相當悲慘。這個問題主要是1997、98年之後,馬來西亞出現一個結構式的變化。

我們知道,推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力量,基本上有三個:投資、進出口、內部需求。從1990到2000年,這十年間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率會這麼高,主要因素是靠製造業和出口。但是在1998年之後,馬來西亞經濟增長的動力,從投資和出口,轉向了內需。而且這個情況持續了近20年。這是一個很壞的現象。

關於這個內需,如果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我們短期之內用內需刺激經濟是可以的,如一、兩年的時間,不過如果延續近20年的時間,其實是個問題,馬來西亞所面對的問題。

「三低」不解決 經濟產業無法升級

馬來西亞的經濟主要面對三個問題:低技能、低生產力、低增值,「三底」的經濟現象。這三個因素加起來,造成馬來西亞的經濟和產業不能升級,就卡在1990年代,那種低工資競爭的狀況裡面。

可是從1990年代開始,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很大,許多國家崛起,國際競爭加劇,而馬來西亞出現了一個根本的問題,就是從1998年之後,馬來西亞出現了一個「脫工業化」過程,這對馬來西亞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講,是很不好的現象。如果我們研究的話,世界上能夠從中低收入國,競爭到中高收入國,再競爭到高收入國的國家或者是地區,比方說韓國、台灣,他們主要靠的是高科技製造業,馬來西亞的問題其實是在這裡,馬來西亞沒有出現大量的高科技製造業。也因為這樣,1998年之後,很多外資撤資,另一方面,進來的外資出現了變化。

1990年代的時候,外資在馬來西亞主要投資在製造業,可是1998年之後,出現的變化就是,主要外資投資在服務業,特別是大型的零售業,例如Tesco、Jusco等這樣的轉換。

這樣的轉換出現,對馬來西亞來講是很不利的,因為以馬來西亞來說,我們還不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我們工業化還沒有走到一個適當的高度,比方說,韓國的製造業到現在,在韓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佔了30%。馬來西亞在2000年的時候也佔了31%,但是之後就一直掉,到2016年,已經掉到23%,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馬來西亞之所以卡在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這是一個主要的因素。

如果不能克服這個問題的話,馬來西亞的經濟會走入一個「L」形的狀態,就是從一個高峰掉下來,然後就這樣在一個平行線上走。這應該是這十多年來馬來西亞發展的趨勢,而且這個趨勢應該會持續下去,而且會持續很多年,因為我們的問題就在於「三低」。

孫和聲也指出,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三低」的話,沒有產業的升級,這將導致我國面對體面就業(decent employment)的缺乏問題。這個問題也是造成政府公務員不斷增加的一個主要原因。

此外,我國在1990年代之後,大力發展高等教育,而且這個趨勢「重量不重質」,這會產生這樣一個問題,很多人所學到的東西,其實是學無所用。一方面導致市場嚴缺技術人員,這些大專生又不斷的出來社會,就面臨找不到體面的就業機會。

大馬著名經濟評論人孫和聲先生認為,馬來西亞的經濟主要面對三個問題:低技能、低生產力、低增值,「三底」的經濟現象。 (高䬠/大紀元)

為何「三低」問題多年沒改善?

馬來西亞為什麼從1990年代到現在都出現這個「三低」(低技能、低生產力、低增值)的經濟現象呢?而且這麼多年來都沒有改善呢?孫和聲直言,其中「新經濟政策」是禍首之一,馬來西亞進入21世紀之後,馬來西亞是全球化的輸家,而且是繼續下去。 1990年代那個時候,我們的年經濟增長率是9%,可是進入21世紀之後,這近20年來,平均都是5%,掉了一半。

如何改善「三低」問題?

孫和聲指出,在1990年代的時候,馬來西亞的經濟主要是靠製造也和出口來推動,那個時候馬來西亞的年生產力和增長率是5.5%,在東南亞是最高,甚至高過中國。可是1998年之後呢,馬來西亞從5.5%掉到2.5%左右,一直持續到今天都是這樣。

為什麼會發現這個現象呢?其中用太多廉價外勞其中一個因素,另外馬幣貶值也是一個因素,而且我們有出現「脫工業化」的現象,所以從1998年之後,馬來西亞進口的生產設備的進口量都大跌,造成生產力不能夠提高,這導致一般人民的就業的性質就很難提升,這就涉及一個低技能的問題。這低技能的問題在馬來西亞非常嚴重。

根據官方的資料,馬來西亞的就業人口裡面,真正能夠歸類為高技能(High skill)的只有28%。如果你不能改變這個低技能(Low skill)的問題,你如何發展這個高增值的經濟?如果不能發展高增值的經濟,你如何提高普羅大眾的經濟水平?如果你是底技能,低生產力,所以你的收入就是低收入。

馬來西亞其實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出口國,我們的人口在世界排名是第44名,我們的GDP是第35名,但是我們的出口在世界排名是佔第23名,是很高,不過問題是底增值,意思是雖然我們的出口報價很高,比如我們出口電腦、電子之類的東西,可是這些產品裡面比較高增值的關鍵零件,基本上都是進口的,我們在本地主要是從事組裝、包裝、測試然後出口,然後報價的時候就報高科技產品,這是華而不實的。這三個問題,使馬來西亞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這個問題再加上馬幣貶值,就更難克服。

如果要解決這個問題,馬來西亞就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策略,要這樣做首先「新經濟政策」是一個障礙,然後我們的教育培訓制度也是一個障礙。以馬來西亞這樣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講,其實我們的教育制度跟我們的經濟發展的需要是脫節的,而且脫節了幾十年。

其實在1990年代,已經有很多商家說馬來西亞嚴重缺乏技術人員,在這樣的情況,馬來西亞是無法吸收到高水平的外來投資,因為本身沒有這個條件。但是奇怪的是,雖然已經幾十年我們知道問題出現在這裡,可是卻沒有真正的去執行,改變這個根本問題。

我以教育為例,在德國和瑞士,16歲或以上的高中生,有75%是進入技職學院的,可是在馬來西亞,這個很不流行,進入技職學校的人數很少,在21世紀,這十多年來,人數沒有超過十萬,只有7~8萬左右的學生,雖然我們有2300多間中學,可是技職學校只有89間,非常少,人數也非常少,而且學習的內容也跟不上時代。

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的話,馬來西亞的產業當然也升不了級,在滿足於現狀之下,政府的開支又不斷的增加,就用GST(Goods and Service Tax,消費稅),這個很方便的方法。可是GST對馬來西亞來講是一把兩面刀。

GST會給政府一個幻覺,認為有了GST,我就不用真正的去改革,就可以用GST混著過,就是GST會鈍化政府改革的意志,以後就是GST一直在增加,經濟增長力會越來越慢,因為我們的經濟增長已經進入一個平原區。不斷增加GST的後果是,馬來西亞的經濟更加動不了,因為我們的經濟動力是靠消費稅,而這把刀會殺傷內需。

這個財富轉移,本來我國是財富於民的,讓這個錢在民間滾動,這樣經濟才能活躍起來。可是這些錢從民間轉到政府的手中,如果這個政府不高效、又不廉潔的話,後果就嚴重。如果你這個政府是高效,是廉潔,這個財富轉到政府那邊去的話,以後可能還有回酬,經濟可能還有希望。可是現在我們的錢報得不清不楚,這樣繼續惡性循環下去,後果大家可以想像得到。

這是為什麼進入21世紀之後,馬來西亞的經濟增長率一直排到五十多名。 ◇

(責任編輯:楊晶靖)

相關新聞
教授談李嘉誠撤資:大陸制度不利經濟發展
李嘉誠六年賣了2500億資產 資金轉投歐澳
專家:重拾道德 中國才可能真正富強
中共要外企建黨組織 德國商會提撤資警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