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北老市場的呼喚 藝文的饗宴

畫眉鳥樂團團長葉淑琴頒發感謝狀給泰興樂林昇耀。(宋順澈/大紀元)

人氣: 123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12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宋順澈新北市報導)新北市樹林區舉辦老市場的呼喚-藝文的饗宴,一連3天的活動在29日舉行開幕式,區長林耀長、市議員洪佳君、前鎮長高文良、海明寺明光法師、鎮南宮董事長許正秋、元和堂參藥行、建民協會、博愛社區發展協會等貴賓都參與盛會。

第一天由高文良說故事,泰興樂電視木偶掌中藝術團的林昇耀主演「布袋戲的演變史」,景裕電影企業公司播映「王哥柳哥遊台灣」;第二天由畫眉鳥樂團演出闡揚孝道歌仔戲「母與子」,景裕電影企業公司播映「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三天由儒瑩國樂團演奏喜慶、一世情、花好月圓;明光法師、觀世音合唱團、海明觀音合唱團等合唱點燈的孩子、佛光普照、雨夜花,畫眉鳥綜合藝術團演奏桃花過渡、草螟弄雞公,臺灣唸歌團團長葉文生老師月琴唸歌演奏《閩南語翁樂調》,客家鄉親會,吳彩卿女士演唱、周盈盈伴奏-愛情的煩惱、行路難,晚香玉協會-鑼鼓經加鬥草,樹林基督長老教會-愛的真諦、更高處,張義膺老師獨奏-甜蜜的家庭變奏曲、獨唱:白髮吟、踏雪尋梅。

泰興樂電視木偶掌中藝術團的林昇耀來主演「布袋戲演變史」,林昇耀表示,目前已經傳到第四代的傳人,布袋戲是從大陸傳過來的,約有100年的歷史了,在大陸那邊一個團的演出需要用20個人的不同的聲音去做表演,而在台灣只要一個人就可以發出20個人的不同種聲音出來,台灣布袋戲大部份是酬神慶典演出居多,演出之前必須要先扮仙賜福,裡面有多種意義存在,一是演給神明看的,另一含意是天官賜福給凡人在世間的福報,所以扮仙裡面有天官賜福、財官賜財、福祿壽三仙各賜福報給予黎民百姓添加福祿壽才算完整。

林昇耀表示,第一代的布袋戲是小小的一尊,第二代則是頭特別大,身體比第一代高出一截,就像大人與小孩的比例模樣,第三代則是6-70年代的時候,叫做鶯歌布袋戲,到了現在則是第四代,眼睛可以做睜開跟閉合的功能,嘴巴也會動,手指部份有關節能夠比出各種各樣的手勢出來,手腳都有關節,腳還要穿上鞋子,可以說是非常完整的體型,身材比例擬人化的按照真人的比例縮小,衣服帽子飾品就非常的講究與齊全。

明光法師頒發感謝狀給前鎮長高文良。(宋順澈/大紀元)

新北市樹林區前鎮長高文良在「老市場藝文饗宴」活動開幕致詞中講故事,敘述樹林老市場的歷史,他說,現在的很多年輕人已經很少人知道這一段歷史了,這條窄小灰暗的小巷子,從鎮前街派出所旁邊的小巷子〈鎮前街29巷〉進來,走到底右轉即可以到達公有市場,現在已經很少人會走入這一條巷子了,可是在20-60年代當時是人聲鼎沸熱鬧的街肆,另一處出口是在四德街7巷,這條街早期叫「後街仔」,在鎮前街沒開通前,是從車站通往樹林濟安宮的主要通道,後街仔的形成緣自於濟安宮在大正11年從潭底東遷到現在的廟址,民眾逛街購物與到濟安宮參香的動線因而形成,樹林老市場的市集更是在清末日治初期便已形成,日本時代樹林曾是「鶯歌庄」所轄,鶯歌庄主要合併「樹林區」與「鶯歌石區」而合併前樹林區的『區役場』〈即區公所〉就位在後街仔裡的市場中,在後街仔上有許多傳統店家及工廠,像是現在看得到的非常漂亮的紅磚牆建造的碾米廠,樹林三大茶館之一的「和芳茶行」〈已遷往大稻埕〉、草蓆工廠是由「謙記商號」經營,編織聞名北台灣的「潭底蓆」,銷售區域遠達中部的員林及東部的花蓮〈已改建透天厝〉。

繁華街肆

現在從後街仔延續到老市場周邊仍可看到一些日本時代老建築,自民國38年起老市場因應時代需求,建造第一批西洋式兩層樓建築,每一間都是黃金店面,有雜貨店,糕餅店,牙醫診所,中醫診所,千歲公,服飾店等等,在轉角騎樓下總是坐滿客人的麵攤,在西洋建築的中間有一廣場,除了在廣場邊旁的一棵大榕樹外,廣場內擠滿各種攤販,有時候也會有跑遍台灣南北打拳賣膏藥的王祿仙,在廣場上口沫橫飛的介紹他帶來的藥到病除的特效藥,為了吸引人氣,王祿仙還要弄幾套魔術,最常看到的就是電流通過他身體來點亮手上的燈泡,每當千歲公要慶典時,廣場又成了看野台戲的地方,千歲公即五年千歲「盧千歲」,是元和中醫診所許丕典老中醫師自雲林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叩請聖尊 盧千歲回樹林供奉時,就供奉在洋樓的一樓,也是樹林鎮南宮〈千歲廟〉的前身,民國56年樹林鎮公所在廣場上建造第二批兩層樓建築,老市場正式成為「樹林公有零售市場」,並推出最乾淨的豬肉攤,販售的正是聞名全台樹林特產紅麴酒粕豬肉,整個老市場的生意從早上七點一直做到晚上十一點,攤販也從市場內擺到市場外的博愛街上。

老市場的呼喚

如今老市場即將走入歷史,地方文化團體在106年12月29~31日舉辦老市場的呼喚3th,歲末感恩祈福音樂會藝文的饗宴,一連3天,邀請民眾一起為地方祈福,並欣賞在地文化團體的演出,見證蛻變中的老市場。

責任編輯:鄭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