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商務環境吸引力下降了?

人氣 244

【大紀元2017年02月13日訊】最近,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布了最新一期的《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其中有數據顯示,認為「中國是眾多投資目的地之一」的外企在過去5年(2011-2016)增長了19%。然而,這樣的增長卻並不樂觀,它意味著,對外企來說,中國這個市場不再是「優先」和「首要」的選擇。

這一結論與其它兩項數據頗為吻合。在過去5年,認為「中國是首要投資目的地」的外企總數下降了9個百分比,而同時認為「中國不是優先考慮對象」的外企則提高了3個百分比。即便想要躋身「前三」,也得不到更多外企的認可。

對此,大陸有網媒給出了這樣的判斷:中國這個曾經的「金礦」在外企全球投資的計劃中,地位已遠不如過去了。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是,「外企不再享有『超國民待遇』」,「商務環境的惡化讓自己感到不再受歡迎」。

通過該句中用到的兩個「不再」以及「惡化」一詞,人們很容易認為,由於中國這個市場環境由好變壞,才導致了外企的紛紛離場。也就是說,曾經的「好」還是值得肯定的,而「壞」也只是暫時的。順著這樣的邏輯,陸媒含蓄而謹慎的提出,「用政策壁壘束縛仍在為中國經濟做出巨大貢獻的外資,並不明智」。

從上述公布的僅限於近5年的數據變化來看,我們是否應該質疑,中國曾經的商務環境一向挺好嗎?而如今所呈現出的「惡化」是否又只是暫時現象呢?

我們不妨追溯到2011年,其實當時歐盟的在華商會就已指出,越來越多的在華企業抱怨受到歧視。與此同時,路透社也有報道稱,歐盟企業的抱怨是「長期」的,並且抱怨的內容直指在中國所面臨的「不公正壁壘」,包括「限制外國企業參與政府採購,在政府採購中予以國內企業優惠待遇,而外國企業須轉讓技術才能贏得合約」。

此外,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報告中也統計得出,高達86%的外企希望,中國能提高監管環境的透明度、可預測性和公平性;72%的外企希望,製造壁壘的行業政策能被限制使用;57%的外企希望,中方能有相應的措施,讓外企可以對投資中的不公待遇進行追訴。從這番希望與建議中,我們不難看出,不透明、不可預測、不公待遇以及製造壁壘的政策,在中國大陸的市場中其實存在已久。值得一提的是,這些負面因素儘管從外資進入中國之初,就如同「緊箍咒」一般,不知不覺被中共扣在了外企的腦門上。然而,剛開始,中共卻極少念咒,取而代之的是擺出一副笑臉相迎的架勢,目地是以「廉價」之名來進行誘騙。這種「先騙過去再說」的慣用伎倆早在2001年,中共被允許加入世貿組織(WTO)時就曾用過。

當時,中共官方向各成員國表示,要按照WTO的規則辦事,履行對WTO的承諾與義務。然而14年之後,這一國際組織對中共的評價是,「利用廉價勞動力,要求外國公司在當地生產,然後對投資的外企進行法令法規上的打壓、在關鍵原材料貿易上進行限制,以發展本國的製造業」,「同時掏空美國和歐洲的製造業」。

這種「請君入甕」的伎倆足以表明,為外企準備的「中國商務環境」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圈套,而此時所謂的「惡化」不過就是因為當時被轉移了視線、未曾留意的隱患越來越凸顯。當外企對「使用中國的原材料」、「提供本國的核心技術和專業知識」、「服從網絡管制」等硬性要求乖乖就範時,一直壟斷著中國市場及所有資源的中共利益集團,便開始念起當年一早就給來華的外企們戴上的「緊箍咒」。

對於「在商言商」的企業來說,只要尚存一點點利潤空間,就會竭盡所能的繼續將經營維持下去。然而在勞動力、原材料、地租、稅收等所謂的「廉價」成本持續上漲的情況下,這一點點利潤也終將被輕易的蠶食。從美國揭示出「今天,中共在關稅、知識產權、外商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積重不改」的現狀中,我們顯然能感覺到,外國的官方和企業對中共的固執己見、死不悔改,已表達出了深深的絕望。

雖說成本是外商投資中國的考慮因素之一,但中外雙方對同一規則的遵守,則更能保證合作的長久性和穩定性,這顯然也更有利於經濟的健康發展。然而,只要中共壟斷市場的本質不變,以權謀私的訴求不變,中外企業以及民眾之間的正常、平等合作,永遠都只能是空談。換言之,只有當中共允許市場回歸自由,將資源的歸屬權交還給民眾之時,中國的市場以及商務環境才真正有吸引力可言。

责任编辑:莆山

 

相關新聞
中國投資環境、風險 日益惡化
中國投資環境四缺惡化  台商難招架
台商問卷調查中國投資環境 明顯惡化
中國投資環境急速惡化 台商將移資東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