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你好!」

【畫中有話】太陽王的對手與功臣:大孔代親王

作者:史多華
《在凡爾賽接見大孔代親王》(Reception of Condé in Versailles),瓊.雷昂.傑洛姆(Jean-Léon Gérôme)作於1878年,96.5x139.7 cm,畫布油畫,原奧賽美術館藏。(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1674年,凡爾賽宮。一個男子忍著巨大的痛苦,緩慢而吃力地走上寬廣華麗的階梯。等在台階上方親自迎接的是國王路易十四本人,環繞兩側的貴族和群臣們則目不轉睛地注視著這位向國王彎腰行禮神秘人物。

是誰這麼特殊呢?原來國王接見的是他著名的堂哥──大孔代親王( le Grand Condé,Louis II de Bourbon),當時公認軍事奇才兼戰場英雄,也是歐洲最著名的風雲人物之一。

然而,曾經有15年的時間,這位親王卻與王室水火不容。當然不是沒有理由的。路易十三死後,年幼的路易十四登基,由太后(奧地利的安娜)及主教兼宰相馬薩林輔政。馬薩林有意削減法官與貴族的利益來填補三十年戰爭帶來的國庫空虛,造成法院及支持者的反抗,即所謂「投石黨之亂」(由於反抗者以投石器(fronde)攻擊之故)。

投石黨之亂。(公有領域)

年幼的國王和太后被迫逃離巴黎。太后安娜便求助於善戰的孔代出兵,平息了內亂。然而孔代自恃有功,對王室十分傲慢。太后安娜擔憂其野心而意欲壓制,反而刺激了孔代帶領貴族和將領反叛王室,太后不得不帶路易國王再次出逃,是為第二次「投石黨」事件,引發的內戰造成法國不小的損失。這些事件後來雖然平息,卻給年幼的國王路易十四卻留下了陰影,因此在日後統治中強調「君權神授」,甚至興建凡爾賽宮以達到中央集權並收服貴族。大孔代1652年後流亡西班牙,為法國的對手西班牙作戰;等於是背叛了國王,跟他的堂弟路易十四對著幹。

少年的路易十四,被描繪成征服投石黨叛亂的朱比特神。(公有領域)

但世事總是變化無常,西班牙與法國後來議和了,於1659年庇里牛斯和約中,孔代獲得了已經親政的路易十四的寬恕,於是他又開始為法國效力了,在日後的遺產戰爭、法荷等戰爭為法國立下許多戰功。

1674年,大孔代親王在塞納夫戰役中擊敗荷軍,隔年他接替陣亡的大將蒂雷納的指揮任務,在萊茵河逼退神聖羅馬帝國;完成了他的最後一次偉大勝利。他替路易十四漂亮地打贏法荷戰爭,使路易十四在1680年被巴黎市政會尊為「路易大帝」(Louis le Grand)。

大孔代親王路易二世.德.波旁(1621至1686年)的塑像,盧浮宮藏。(公有領域)

這幅畫正是描寫剛剛凱旋,為國王帶回光榮的勝利的大孔代,被堂弟國王路易十四所接見的場面。這是表揚他不朽功績的榮耀時刻!只是大孔代雖然戰功彪炳,晚年卻為痛風所苦;因而有了畫面中舉步艱難的情節。

十九世紀的法國畫家杰羅姆特別喜歡表現歷史題材。他有心要還給這位幾乎被歷史遺忘的英雄一個公道。為了讓畫面盡量的接近真實,他花了很深的功夫在歷史的考據上面,包括任何的細節;他盡可能忠實的刻畫了當年宮廷中的知名人物的面貌;他也以女兒擺姿勢做模特,畫了年輕的太子──路易十四的長子。畫家也不忘在宮廷台階上安排了許多的桂冠,表彰大孔代的功勳與榮耀。

從這個戲劇性的畫面,我們彷彿可以想像國王與親王這堂兄弟之間的對話。

路易十四看著患有嚴重痛風的大孔代,忍受著關節疼痛一階一階吃力的走上階梯。「我的堂哥,您還好嗎?」「由於腿疾不便,請陛下原諒我的動作緩慢!」國王:「不要著急,我親愛的堂哥,當一個人承負著那麼多桂冠的榮耀時,自是無法快步行走的了!」

一個是寬宏大量、勵精圖治的英主,一個像是迷途知返的脫韁戰馬,兩人本應惺惺相惜。這段恩恩怨怨,卻寫就了法國歷史上輝煌的一頁!@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樣就發生了蒙哥馬利稱之為「戰役中的真正危機」,而德•甘岡稱之為「第一踏腳台」的事件。德•甘岡認為危機就在眼前,因此決定叫利斯和拉姆斯登於凌晨3點30分到集團軍作戰指揮所開會。然後,他叫醒了蒙哥馬利,把開會的事告訴了他。
  • 封禪是古代帝王祭告天地的一種儀式。《史記‧封禪書》《論衡》和《韓詩外傳》等典籍均記載了自炎帝以來七十二王封泰山的事實,伏羲、神農、炎帝、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湯、周成王等, 都曾到泰山封禪。史載黃帝曾至泰山封禪。在大戰蚩尤於涿鹿之前,黃帝也是選在泰山腳下,大聚眾神。《史記‧封禪書》說,「每世之隆,則封禪答焉,及衰而息」。帝王當政期間要功勳卓著,使得天下太平、民生安康才可封禪、向天報功。
  • 堯、舜、禹三位聖君上次滔天洪水後開創本次人類中華五千年神傳文明,教化人民,重德崇道。秦皇漢武一統天下,開疆擴土,欽定國家體制,確立思想文化體系。三國之時,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聯袂上演千秋大戲,圓滿詮釋「義」之內涵。這些千古英雄人物雖處不同朝代,皆致力於開創、保護神傳文化;亦與不同天朝眾生結緣、演繹新朝新文化。一幕幕大戲,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光耀寰宇。
  • 普布利烏斯‧維吉利烏斯‧馬羅(拉丁語:Publius Vergilius Maro),(公元前70年—公元前19年),是古羅馬奧古斯都(原名屋大維)時代的詩人。也許大家更熟悉的,是他英語化的名字——維吉爾(Vergil或Virgil)。
  • 英國已故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的孫女日前透露,早在去世前10年,邱吉爾便預言自己將與父親同月同日去世,最終一語成讖。
  • 近期劍橋大學學者在研究中做出一項新發現,充分證明在文藝復興通才、大畫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那裡,即便看似無意義的手跡也可能有很深的含義。
  • 回溯19世紀法國藝術,就不能不審視「國家科學與藝術研究院」(Institut Nationale des Sciences et des Arts,簡稱研究院)及其下屬美術學院(Ecole des Beaux Arts,通常稱為法國美術學院)的歷史。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
  • 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盛期時,最偉大藝術家的代表是意大利雕塑家、建築家、畫家濟安‧勞倫佐‧貝尼尼 (Gian Lorenzo Bernini,又名Giovanni Lorenzo Bernini,1598年12月7日-1680年11月28日)。貝尼尼的很多作品都和聖彼得大教堂有關,他以列柱的形式,興建了聖彼得大教堂前著名的廣場迴廊。今日的羅馬,處處都有貝尼尼留下的作品,譬如著名的《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