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重現許梓桑風華 台基隆青年為根集結

人氣: 567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7年02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懿勝台灣台北報導)喧鬧的基隆廟口,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饕客在街道間穿梭,找尋美食來一飽口福,在你我眼中,這樣的景色猶如是繁榮的象徵。相對於遊客如織的廟口,狹小的百年巷路卻顯得格外孤寂,走入泡泡冰旁的小巷中,沿著階梯往上走爬,映入眼簾的是一棟俯臨基隆港市的古厝,TR磚的標誌顯露在斑駁的牆上,雖然早已沒人居住,卻不見雜草蔓蔓,宛若有人在此打掃、照顧這棟逐漸衰敗的三合院紅磚古宅--許梓桑古厝。

曾幾何時,如此風雅的大宅消失在歷史洪流之中?又是何種契機,向外能一眼望盡大船入港的大宅,得以在這被遺忘的記憶裡,再次回到基隆人的情感之中?

風雅古厝已斑駁 猶如基隆縮影

基青陣的成員。(基青陣)
基青陣的成員。(基青陣)

在基隆在地青年組成的「基隆青年陣線」(基青陣)的努力下,才讓原本被遺忘的許梓桑古厝「重現天日」,從殘破中再現風華。

「基隆為什麼是台北的附屬城市?為什麼基隆人參加講座、活動都要往台北跑?」基青陣理事長張之豪說出了基隆長久以來藝文活動不足的問題。「基隆是一個有故事的都市,無論是歷史的過程,亦或為文化的底蘊,它都擁有一段與台灣其他城市不同的韻味,這是讓基隆人引以為傲的地方。」

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讓這麼多青年聚集在一起?又是怎麼樣的動力,驅使這一群人在每個假日走出舒適的家,投入一項項找回基隆「根」的活動?不論是烈日當空或是寒風刺骨,他們始終堅持不懈。

318學運 催生基隆青年陣線

「以我自己為例,這一切要從2013年談起。」張之豪表示,當時在某個機緣之下,在網路上開了一個專欄「雞籠勃露斯」,用文字來記錄基隆、聊基隆。有了這樣的身分,寫出來的東西自然不能便宜行事,所以他進行了許多文史調查及人物訪談。因為如此,愕然發現基隆的「文史浩劫」非常嚴重,而且地方的議題與活動參與者寥寥可數,與台北從事學運或社運的氛圍截然不同。

張之豪接著說,在西岸港西二、三號碼頭倉庫事件中,為了阻止基隆市政府的「一意孤行」,許多文史工作者紛紛走出來,自己當然也參與在其中。在活動過程中,他有了很深的體悟,要保留文化資展、改變社會氛圍,一個人的力量真的很有限,畢竟「志同道合」的人不好找。

然而在318學運之後,基隆也有了轉變。「318學運讓許多青年走出來,到台北保衛自己的國家,但是基隆呢,誰要來守護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鄉?」張之豪表示,當時許多基隆青年獨自到台北參加學運,正因為有318,基隆青年們在「基隆」的號召之下聚集在一起,大家都有一個共識,想要為自己家鄉發聲,也想讓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故鄉,團結起來可以做更多事情,「因此,我們在2014年9月成立了基隆青年陣線,開始為自己的故鄉做些事情。」

復甦許梓桑古厝 發揚歷史文化價值

「許梓桑古厝,應該是一個緣分吧!」張之豪回憶著說,當時在寫「雞籠勃露斯」時,為了找尋靈感,常常會在基隆市區散步,偶然走到廟口,因為選擇在巷弄中遊走,在因緣際會下「爬」了階梯,向上走到了一棟古厝。「這裡是多麼棒的地方,我都要自己鑽小巷子才會到這裡,更不用說外地人了,怎麼可能知道這個地方?」

「當時的許梓桑古厝,庭院野草及膝,蚊蟲隨處可見,正廳積了近15公分的泥土,破碎的瓦片、石塊、垃圾遍地,公部門因為有產權的問題,沒辦法光明正大「入侵」私宅,可是這裡若不整理又很可惜,所以我們這些比較衝的年輕人就直接到許梓桑打掃,一開始還很擔心會被判刑,不過要告就被告吧,到時候再說。

「打掃」,這名詞聽起來頗為單純,但是,對於基青陣的青年來說,卻沒有這麼簡單。許梓桑古厝已經和幾株大樹相嵌在一起,清理外來的垃圾簡單,但是要維持古厝的原樣,難度可說是提高了好多倍。因此,基青陣找來了資深的地方文史工作者-李正仁老師協助,小心謹慎地照料古厝的每一細節,深怕不小心就會造成無法回復的傷害。

張之豪說,當時基青陣剛創立,眾人需要一個凝聚的力量,要有目標來一起達成,許梓桑古厝就是「起點」。它代表著基隆文化豐富的時代,有歷史價值及文化意涵,所以他們將古厝當成「家」,要好好地清潔、整理,讓每一位來到這裡的「客人」都能夠感受到它的與眾不同,所以現在定期都會來上來打掃,讓許梓桑古厝成為新的文化景點。

彰顯在地文化 改變基隆的力量

基隆青年可以做什麼?要怎麼讓基隆以外的人了解自己的家鄉?

張之豪表示,許梓桑是一個遺址,要怎麼賦予它新的生命是一個考驗,必須要有很多元素來豐富這個古厝,延伸到這個區域,甚至逐步影響基隆。所以需要不斷地「動」,讓人感受到基隆是一個文化古都,要讓所有人以基隆為榮,基隆不是台北的附屬地。

「活動就是一種最好的宣傳方式,一年一度的『許梓桑文化祭』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張之豪指出,他們大多數是年輕人,長期在各地參加文創市集活動,但是基隆沒有這樣的環境,可以讓在地青年出來「群聚」,每次都要出走到其他縣市才能表現自己的專業與熱情,所以他們在一個充滿歷史意義的許梓桑辦了文創市集,讓在地年輕人有發揮的舞台,也活化文化資產。

基青陣與社區、基隆在地畫家王傑合作,完成348片彩繪磁磚,把許梓桑筆下的「基隆八景」融合地方景觀及文化特色,在梓桑巷重現。(基青陣)
基青陣與社區、基隆在地畫家王傑合作,完成348片彩繪磁磚,把許梓桑筆下的「基隆八景」融合地方景觀及文化特色,在梓桑巷重現。(基青陣)

張之豪接著說,當然不僅要讓青年有平台,更重要的是讓文化與地方再次結合起來,在這樣的理念下,基青陣與社區、基隆在地畫家王傑合作,完成348片彩繪磁磚,將許梓桑筆下的「基隆八景」融合地方景觀及文化特色,重現在梓桑巷。

「社區彩繪的類似活動很多,不過都是其他國家的動漫或是文化產物,就是少了個地方的味道。因此,我們將許梓桑的筆下的基隆八景、社區元素,廟宇、蕨類等加到彩繪上面,不僅得到地方的認同,也讓地方有與眾不同的特色,這就是基隆特有的歷史文化。」

張之豪說,對基隆青年來說,自己家鄉並沒有這麼友善,這是長久積累下來的問題,但是,隨著時代改變,越來越多基隆青年想要了解「根」在哪裡,找尋故鄉的「認同感」。但是,只靠政府、基青陣是不夠的,需要結合各機關團體、社區、企業,一個商圈、一條街道都是轉機,「基隆要改變,從自己做起」。◇

許梓桑的基隆八景

「雞山驟雨」(九份基隆山)、「獅嶺匝雲」(獅球嶺)、「魴頂瀑布」 (南榮公墓口)、「鱟魚凝煙」(昔日基隆內港,今已不存在)、「仙洞聽濤」 (仙洞巖)、「社寮曉日」(和平島)、「海門澄清」(八尺門)、「杙峰聳翠」(基隆嶼)。

責任編輯:韻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