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揭中共國家旅遊局數據造假

人氣 4061

【大紀元2017年02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淨綜合報導)中共國家旅遊局近日發布數據稱,除夕當天,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5050萬人次,初一各地景區實現了開門紅,指中國新年將成「全球黃金周」。

不過,中共蕪湖市的一名政協常委日前發文,質疑官方數據涉假,文章認為,由於目前國內經濟下滑,「境外遊」及境外購物卻持續火爆,旅遊主管部門「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希望提升「國內游」信心。

旅遊局談年終旅遊:「中國或成最大贏家」

2月3日,中共官方媒體援引國家旅遊局數據中心的數據稱,新年假期期間,全國共接待遊客3.44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233億元(人民幣,下同)。

除夕當天,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5050萬人次,同比增長10.4%,實現旅遊收入590億元,同比增長13.3%。

此外,國家旅遊局網站稱,1月28日全國旅遊接待總人數6520萬人次,同比增長14.7%;實現旅遊收入760億元,同比增長14.5%。分析還預測,中國新年將成全球黃金周。

但有網民認為中共數據造假。

國家旅遊局「把去丈母娘家拜年的都算為旅遊人數」

2月3日,新浪官方認證的安徽省蕪湖市政協常委周蓬安發表一篇題為《官方的旅遊數據,水分究竟有多大?》的評論文章,該文章質疑國家旅遊局的數據涉假,並調侃稱「大年初一的旅遊數據,估計把去丈母娘家拜年的都算上旅遊人數,把送老丈人煙酒都算旅遊收入了。」

文章認為,道理很簡單,大年初一的中國人,還都忙著給老人拜年,除了安排遠距離的多日旅遊外,誰願意在「家門口」湊那個熱鬧?帶外地「走親戚的」去周邊景點,恐怕也要等到初二以後。我不知道6520萬人次這個數據是怎麼統計出來的?但我憑直覺懷疑該數據的真實性。

文章提到敢於質疑官方數據的真實性,採用的無非是邏輯推理,常理判斷。文章說,比如大年初一的數據就明白無誤地顯示,人(次)均旅遊支出1165元。雖然國內旅遊費用高,但也高不到人(次)均花費1100多元的地步吧?何況這個「次」顯示的為有些人一天去了幾個景點。換句話說就是,大年初一全國旅遊人數遠低於6520萬人。若按此再計算一下,就是大年初一旅遊的人均花費要遠高於1165元。這顯然不符合現實邏輯。

此外,這個龐大的旅遊數據背後,一定是以未通過旅行社的短途旅遊為主導。也就是說,在「家門口」旅遊,進一個景區、遊樂場,也被算在「人均旅遊支出1165元」當中。那麼,如果撇開這部分遊客,遠距離旅遊的人均費用又要高出「一大截」了。而新年7天全國共接待遊客3.44億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4233億元,人(次)均費用1230元,較週一人(次)均費用僅高出65元,也顯示「隔夜不住宿旅遊」人數占大多數。

對於官方數據為何造假,文章分析,目前國內經濟下滑,內需無法提振,「境外游」及境外購物卻持續火爆,旅遊行政主管部門怕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裏」,希望國內旅遊人數、旅遊消費持續高速增長數據能提升中國人「國內游」的信心。但你們卻不瞭解為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境外游」,選擇境外購物?根子在國內旅遊市場管理混亂,不但充斥價格欺詐,在個別地區旅遊甚至還會遭遇人身威脅。

從經濟到環統 官方造假已成常態

中共的經濟數據造假由來已久。據稱,為製造「政績」,假數據已經成為中共的政治工具。

就在去年,自從中紀委派出的巡視組進駐遼寧後,遼寧一季度GDP增速出現罕見的「斷崖式」下降。中紀委網站8月25日通報,遼寧全省在「一個時期普遍存在經濟數據造假問題」。

同年10月23日,中共國務院智囊魏加寧在公開發言中承認,中共地方政府的經濟數據造假嚴重。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中共官方的環境統計數據開始於2007年。2010年2月,全國性的環境污染物統計數據出爐,即由中共環保部、國家統計局、農業部聯合發布的《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

報導稱,根據中共環保部門的數據,2015年以2010年的環境統計數據為基礎進行減排,2020年以2015年為基礎進行減排。但據環保局內部人士披露,2010年的最初數據都不准,而以後的官方數據都是數字遊戲。

除了上述中共環保部、國家統計局、農業部的環統數據涉假之外,地方政府甚至對空氣質量數據公開造假。

2016年11月2日,河北電視台報導,為防止列入空氣污染排行榜,石家莊市政府出奇招,僱用保安為石家莊市學府路和柳蔭街交口附近的空氣質量監測站「保駕護航」。當地工作人員說,這個工作主要是為防止環境污染,「這都是上面領導決定的」。

中共環保部曾公布,自2015年以來發現二千六百多宗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例,涉及到空氣、水、土壤等多種監測,而這些數據還只是冰山之一角。

責任編輯:劉毅

相關新聞
統計數據不可信 中共立法來保證
中共前審計署官員承認經濟數據嚴重造假
「中國工資增幅全球第一」 央視報假新聞挨轟
網曝中國西部地級市數據造假的細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