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紐約曼哈頓的「三個中國城」

老外眼中的紐約中國城 廣東人、福建人、留學生富二代三分天下 各有特色

人氣: 13164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7年04月18日訊】(大紀元記者蔡溶紐約報導)在美國紐約中國城的中國人,大致有三類:廣東人、福建人、留學生或富二代。人大多有扎推的習慣,移民美國後,新移民更喜歡扎堆居住,是不是中國某省人到海外,也會營造不同的「華租界」?

十一年前,一名叫Shawn的人在漫步紐約(Walking NewYork)網頁上貼了一張地圖,說明他在紐約曼哈頓所看到的「三個中國城」,分別叫:華埠(Chinatown)、正宗唐人街(Really Chinatown)和中國城(China)。

這張圖最近被社區人士陳家齡「翻」出來,貼在他的臉書上,貼文一出,引來大批網友留言,覺得這麼分類也不是沒有道理,有人說「真的是這樣沒錯」(So True)。記者拿著這張圖到社區裡走訪,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聽來頗為有趣。

正宗唐人街(Really Chinatown)

一提到紐約的唐人街,大多數紐約本地人都會想到百老匯大道以東、堅尼路以南的區域,這裡有紐約最好的廣式點心、燒雞燒鴨和廣東老火湯,其實那裡是老移民和傳統僑團的集中之地,各行各業講廣東話的占主流,當然還包括港、台、南洋等早期移民,大凡使用正體字的都算。

「正宗唐人街」有一個標誌性建築——中華公所,134年前紐約中華公所成立時,還向滿清政府呈請立案,那時中華公所主席甚至是清廷派員出任,相當於「清廷駐美公使」。中華公所連同屬下同樣古老、其歷史可追溯到百餘年前排華時期的60個同鄉會、僑團,營造了一個歷史悠久的「城中之國」。

成群結隊的老外來「傳統唐人街」觀光獵奇,或是在特色餐館外排隊。
成群結隊的老外來「傳統唐人街」觀光獵奇,或是在特色餐館外排隊。(大紀元圖片庫)
傳統唐人街的餐館,中英文的招牌。
傳統唐人街的餐館,中英文的招牌。(大紀元圖片庫)
傳統唐人街的中英文招牌。
傳統唐人街的中英文招牌。(大紀元圖片庫)
不同時期,唐人街有不同的劃分邊界,不過老唐人街的劃分基本都不變。
不同時期,唐人街有不同的劃分邊界,不過老唐人街的劃分基本都不變。(網絡圖片)

這個「城中之國」自顧自存在,45條街道幾乎涵蓋了從吃喝玩樂、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的所有行業,有自己的廣播、報紙、方言、文字、市場等。

這裡的老僑,雖然從身分上已是真正的美國人,但他們不像真正的美國人,有些老僑,一輩子沒搭過地鐵、巴士,未離開過唐人街。如果不是有生意上的往來,基本很少會去其它「城」中拜訪。

他們中有的人不懂英語,也不懂中國的「國語」,30~40年前,他們甚至把不懂台山話的中國人一律歸為「外國人」。也難怪,他們的祖先早來了100多年,九死一生、參與修築美國橫跨東西兩岸的大鐵路,最後忍辱負重,經歷了排華法案時期,才把華埠這片「江山」打下來。

現在的唐人街,繼廣東菜之後,又把上海、北京、湖南、四川等菜餚引入了唐人街,華僑學校也開辦國語會話班,教傳統僑團的僑領學國語;而那些數不盡的「堂」與「同鄉會」歡度黃曆新年的酬神、祭祖、團聚、拜年、舞龍舞獅等禮俗活動,還有古老的金漆木雕、神龕、黃大仙,讓唐人街仍保留了某種神秘色彩,彷彿一部分古老中國就這樣被冰封在此。

這一切,讓外人感覺相當新奇,使唐人街看起來像是中國過去歷史的一段定格,吸引成群結隊的「老外」來此觀光獵奇,或是在特色餐館外排隊。

不過,「正宗唐人街」近20年來幾乎成了「老人家園」,隨著租金高昂、新移民遷離,唐人街老化嚴重,從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製作的唐人街地圖上看,這裡除了餐館、銀行、禮品店多,就是「藥房多、成人日托中心多、醫生診所多」。

如孔子大廈董事長于金山所說,他本人已「七老八十」,卻還是該大廈住客裡「最年輕的成員之一,屬於幼稚園大班生。」與之相應的,「百年僑團」雖普遍仍在延續,但也已紛紛「失血」。

傳統的老唐人街看起來像是Epcot(不屬於現實的未來世界),吸引成群結隊的「老外」來此觀光獵奇,或是在特色餐館外排隊。圖為西方媒體介紹的唐人街游覽路線。
傳統的老唐人街看起來像是Epcot(不屬於現實的未來世界),吸引成群結隊的「老外」來此觀光獵奇,或是在特色餐館外排隊。圖為西方媒體介紹的唐人街游覽路線。(網絡圖片)
維基百科上對唐人街的劃分圖。
維基百科上對唐人街的劃分圖。(網絡圖片)
華埠商業改進區BID的清潔范圍圖。
華埠商業改進區BID的清潔范圍圖。(網絡圖片)

中國城(China)

福州海產、肉燕、禮餅、福州線面等福建風味食品,占據東百老匯街街道兩旁,店舖招牌上甚至沒有英文只有中文,有些還是簡體字,滿街隨時可以聽到福州話——跨過且林士果廣場的林則徐像,感覺就像到了福建。這裡,福州話已經成了紐約「中國城」的第二母語。

過去20年來,唐人街不斷向東方擴大,福建人往東占領了比「正宗唐人街」更大的地盤。從華埠共同發展機構製作的唐人街地圖上看,這裡除了福建小吃店多,就是移民律師多、婚紗店多、長巴站多,這里集中了10多個洲際長途巴士站,每年還有更多的閩籍長巴業者向交通局提出站頭申請。

隨著更多的福建人偷渡來美,福建人成了麇集在各大城市「華租界」裡的新房客,通過開設長途巴士,又迅速向中小城市的中餐館、「中國自助餐」(China Buffet)空白點擴展蔓延,使中餐館的密度在全美迅速增加。有人笑言,福建偷渡來美人口之多,可以成為美國第51州——福州了。

與「正宗唐人街」廣東老僑過著小康即足的日子、終其一生守著個幾尺寬的小店面的人生觀不同,福建人做生意更為大膽,本來他們就是冒險偷渡而來,也有合法來了卻弄不到綠卡又不想回去的,有人描述他們是「身分基本已黑,英語基本不懂,生活基本不愁,但在美國的生活目標基本明朗,即掙錢回家」。

因此他們不像歸化了的廣東老僑,他們關注匯率,關注人民幣升值、貶值,每天十幾小時、日復一日的工作,基本沒有業餘生活,先打工還欠下的幾萬美元偷渡費,後邊的日子就是為自己的將來打工了,所謂「不失不得」,如果在老家不出來冒險,「0+0最後還等於0」。

華埠(Chinatown)

第三類包括了除偷渡之外,從大陸各種簽證出來留下來當了美國人的各種人,也包括從港台或南洋來的老移民之第二代第三代,不具代表性的還有國內大款或大官送出來讀書的富二代、官二代等。

伍寶玲所服務的人瑞中心地處格蘭街168號,正處此圖的「華埠」與「正宗唐人街」的邊界線上,她說,華埠(Chinatown )往西這頭包括Tribeca(翠貝卡區),混合的什麼人都有,廣東、福州人、北方人和外國人都有,店舖招牌全是英文,這裡擁有寬大高尚的公寓,養老院收一萬多美元一個月,提供五星級服務,好學校大部分也都集中在這裡。

住這個區的人多為收入非常好的白領階層、中上階層,他們普遍英文好,受過高等教育,在華爾街金融中心或各種各樣的公司任職,生活大都「美國主流化」,講求生活品質,不僅「外包裝」的語言、生活習慣、個人形象,到「內在」的思維模式、價值觀和家庭親情觀念,也都改造成和「老美」基本無異,善於直接和其它族裔、民意代表接觸溝通。

很多人沒有留意這類人的存在,因為他們相對「融入」和「隱身」,這個新「華埠」並沒有清晰的邊界。其實有不少港台來的中產白領移民,還有住在南端的炮臺公園區(Batter Park City)的不少華人,也應歸進此類。

老中新僑 皆認同華裔身分

中華公所主席蕭貴源說,在19世紀的「排華年代」,北美華人幾乎沒有「融入美國主流」的可能,不得不擠在唐人街抱團取暖。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華裔二代、三代開始走出唐人街,而中生代、新生代移民則很少像「老僑」那樣,把唐人街當作落腳地。隨著時代的變遷,中生代、新生代華裔在華埠以外形成了新的、更現代化的華人聚居區。

一些人認為, 粵語系、國語系和英語系的人有各自的社交圈,語言和政治立場涇渭分明。「我一看這張圖(頂圖),就是把僑胞分成老僑、中僑、新僑,(圖右)中僑是老一輩福州來的,全部掛五星紅旗,只有(圖中)傳統老僑是掛台灣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新僑就是廣東、臺山和新生代移民那一班,思想上由台灣來、中國來、香港來,都不相同。」聯成公所顧問趙文笙說。

聯成公所主席鄧學源說,不少大陸親戚問他,為何總見他與台灣的官員合影,而不是大陸的官員?他告訴他們,紐約傳統僑團認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認同中華民國,特別是當年大陸親人因有所謂的「海外關係」等諸多莫須有罪名,遭到共產黨的無情迫害,老僑普遍對此都有刻骨銘心的記憶,不會接受一黨專政、迫害人權的共產黨。但不會把政治上的分歧帶到服務僑胞上,不分新僑、老僑還是中僑,全都一視同仁。

另一方面,無論是早期的「老僑」、「中僑」和2005年後的「新僑」都有強烈的華裔認同,也願意讓子女接受傳統的華人文化教育,除了「融入」美國社會外,也都希望子女勿忘中國根。◇#

責任編輯:艾倫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