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熟練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衣料第二‧熟練

絲織品織成以後還是生絲,要經過煮練之後,才能成為熟絲。煮練的時候,用稻稈灰加水一起煮,並用豬胰脂浸泡一晚,再放進水中洗濯,這樣絲色就能很鮮豔。如果是用烏梅水煮的,絲色就會差一些。用早蠶的蠶絲為經線,晚蠶的蠶絲為緯線,煮過以後,每十兩會減輕三兩。如果經緯線都是用上等的早蠶絲,那麼十兩只減輕二兩。煮過之後要用熱水洗掉鹼性並立即繃緊晾乾。然後用磨光滑的大蚌殼,用力將絲織品全面地刮過,使之顯出光澤來。

原文

天工開物》乃服第二卷‧熟練

凡帛織就,猶是生絲,煮練方熟。練用稻稿灰入水煮。以豬胰脂陳宿一晚,入湯浣之,寶色燁然。或用烏梅者,寶色略減。凡早絲為經、晚絲為緯者,練熟之時每十兩輕去三兩。經緯皆美好早絲,輕化只二兩。練後日乾張急,以大蚌殼磨使乖鈍,通身極力刮過,以成寶色。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絲織物不論是厚的綾或薄的羅,紡織時都要另行織邊。其兩個邊各牽經線二十多根,邊經線必須過漿,用筘推移梳乾。綾羅必須三十丈或五、六十丈穿一次筘,可省去穿接的繁雜辛苦。每織一匹(四丈)應在邊經上用墨劃記號,以便掌握長度。織邊的絲線不繞在杠(經軸)上,而是另外繞在織機橫樑上。
  • 織紗羅的筘以八百個齒為標準。織綾絹的筘以一千二百齒為標準。每個筘齒中穿入已上漿的經線,把四根合為兩根。羅紗的經絲共三千二百根,綾綢的經絲共五、六千根。古書稱八十根為一升,現在較厚的綾絹就是古時所說的六十升布。織花紋時必須用嘉興、湖州所產結繭和繅絲時都用火烘乾的絲作經線,那麼任憑提拉也不會斷頭。其他省所出的絲,即使可以勉強提花,也不精緻。
  • 織紗羅用的疊助木,比織綾絹的最好輕十幾斤。織素羅不起花紋,要在軟紗、綾絹上織出波浪、梅花等小花,比織素羅只多加兩扇綜框,一個人踏織即可,不用提花的人閑着呆在花樓上那個,即不設衢盤與衢腳。
  • 織「杭西」、「羅地」等絹,輕素等綢,以及銀條、巾帽等紗,不必用提花機,只需用小機。織匠用一塊熟皮作靠背,他的力全在腰和臀部,所以叫腰機。各個地區織葛、苧麻、棉布的,都用這種織機。織出的布、帛更整齊、結實而有光澤,可惜至今還沒有普遍流傳。
  • 凡是能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心思最為精細巧妙。無論畫師先將什麼樣的圖案在紙上畫出,結織花的紋樣的工匠都能用絲線按照畫樣仔細量度,精確細微地算計分寸而編結出織花的紋樣來。織花的紋樣張掛在花樓上,即便織工不知道會織出什麼花樣,只要穿綜帶經,按照織花的紋樣的尺寸、度數,提起紋針,穿梭織造,圖案就會呈現出來了。
  • 將蠶絲穿過綜再穿過織筘,需要四個人前後排列坐著操作。掌握穿筘的人手握筘鉤先穿過筘齒中,等對面的人把絲遞過來準備接絲。等絲經過筘後,就用兩個手指捏住,每穿好五十到七十個筘齒,就把絲合起來編一個結。絲之所以能夠不亂,其中的奧妙全在將絲分開的交竹上。如果是接斷絲,就把絲一拉就伸長幾寸。打上結後,仍會回縮到原來的長度,這是利用絲本身就具有彈性的巧妙。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京劇《智取威虎山》是文革時期的八大樣板戲之一, 劇中的「座山雕」被描繪成一個盤據在東北深山裡的土匪惡霸,打家劫舍,無惡不作。然而他的原型謝文東卻是真正的抗日英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