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努力經營家庭事業 華人女子倫敦金融城展風采

李瑞蘭,一位來自臺灣的女士,父親曾是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生,先生在英國文化部任職,地道的英國人。她在英國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在男性把持的金融業內,在倫敦金融城開創出一片天。(李瑞蘭女士提供)

人氣: 36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記者夏松採訪報導李瑞蘭,一位來自臺灣的女士,父親曾是黃埔軍校早期畢業生,參加過抗日戰爭與三年內戰,1949年隨國民政府退遷到臺灣。母親是臺灣當地人,兄弟姐妹五人生長在一個平凡的務農家庭。先生在英國文化部任職,地道的英國人。她在英國生活、工作二十多年,用自己的方式,在男性把持的金融業內,在倫敦金融城開創出一片天。她通過不懈的堅持,將家庭、事業經營得絢麗多彩。

英語科班,入行金融業

從小愛讀書的李瑞蘭,成績總是名列前茅。1988年,英語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臺灣知名金融證券公司。六年後,她萌發了換環境的想法,便在英國讀了一年碩士,之後回臺灣就任董事長辦公室祕書。

90年代中旬,外資開始進入臺灣市場。1996年,公司派她到倫敦。回味當年,李瑞蘭女士說:「公司管理了兩個專門讓外資投資臺灣市場的基金。我來接觸客戶,然後行銷基金,隨著市場做起來,公司就決定在倫敦留下來。」

臺灣1996年被納入MSCI摩根斯坦利指數,公司在倫敦成立一人辦事處,李瑞蘭女士獨自撐了四年。隨著臺灣市場的成熟,公司決定在倫敦設立證券子公司,她開始正式做業務。員工從一個人變為三個人,最多的時候十個人,由於市場變化,目前縮編為六個人。

李瑞蘭女士滿懷感恩之心:「我算是蠻幸運的,在臺灣一般是金融專業的人才可以進入金融業。80年代,臺灣金融剛剛起來,需要引進外國基金、產品到臺灣,那時我們公司招人考英文和專業,我臨時準備,就這樣進入公司。」

倫敦金融城之後,李瑞蘭女士從她的基金經理人的經歷中了解到,他們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她的客戶有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畢業,也有很多是經濟系畢業,但多來自名校。

20多年來她對公司很忠誠:「我覺得公司對我很好,他們給我這樣的機會,在金融中心工作,公司培養我,其實在金融城有很多機會,比如說外面的一些誘惑,但我都沒有換工作。我願意好好的在公司做下來,這邊的子公司是我一手創立的 ,就像是自己的小孩子一樣,把它養大了,我也捨不得離開這個環境。」

專業化,立足前提

曾有三家臺灣金融公司在倫敦設有辦事機構,然而由於業務很難做開,陸續都回臺灣了。目前作為臺灣唯一一家在倫敦有辦事機構的券商,要想在英國生存下來,就必須要打入英國的客戶群中,還要對臺灣市場有充分了解。

倫敦分公司用人方面大都是在臺灣或是中國大陸工作過的,對市場很了解,用專業的方式為具有專業背景的客戶提供服務,是立足的前提。

李瑞蘭女士介紹說:「做基金專業是第一步,把專業展示給客戶,跨過很高的門檻與客戶建立關係。第二步是要了解客戶需要什麼。第三步,要有一個很好的支持,臺灣總公司的支持非常重要。」作為職業經理人,她需要要花很多的精力與總公司的溝通,讓總公司了解倫敦子公司運作情況及面臨的問題,以及怎麼突破,尋求總公司的認同和支持,幫助子公司成長。

同樣的業務,在亞洲與客戶建立關係相對比較容易,在英國相對要慢一點,需要多花兩三倍的精力,還要克服文化上的困難點。李瑞蘭女士深有感觸:「一旦文化上與客戶建立關係後,就可以維持比較長久的聯繫,我們的客戶與我們有大約20年的關係,現在還在和我們做生意的很多。因為從專業開始合作,然後了解客戶需要什麼東西,持續給他一定水準的服務,關係就容易維護。我們要讓客戶受惠,幫他們解決問題,幫他在投資方面給他所需要的東西,這是最重要的。」

金融業不爭的事實,性別差異

在倫敦金融中心,男性占60-70%,職業經理人男性高達80%之多。李瑞蘭女士作為一名女性職業經理人,是如何在金融城立足的呢?

女性做業務,與男性相比,有時候會有相對容易的切入點。女性在具備專業背景的前提下,具有柔性切入的優勢,有些小的、比較細節的東西,在客戶沒有時間或沒有精力去分析時,女性業務員可能會更加細緻。

李瑞蘭女士溫婉的說:「我和客戶的對話中,我會了解到他現在在看哪個產業,就大概知道他關心哪個產業,我們就可以找一個比較好的公司推薦給客戶,引起他興趣之後,就不斷找相關信息給他,然後慢慢引起他的關注。我們去拜訪一些公司時,如果這個公司是個優質公司,我們會多做一些筆記,然後發給客戶,這個公司在這個產業裡面,它的位置在什麼地方,它未來發展前景怎麼樣,我們會跟客戶分享,當然我們有研究來支持,不斷的寫報告,客戶覺得我們的服務是好的,有持續性的,他就會跟我聊做生意,我們用這種方式贏得很多客戶的業務關係。我們從開始與客戶接觸,到客戶與我們有業務上的一些互動,會長達兩到三年,作為女性的業務員及主管,我覺得可能堅持最重要。」

在金融行業這個男性比較主導的產業中,女性業務員能夠持續下來,特色可能就是比較細心,用另外一雙眼睛幫助客戶看東西,雖然沒有辦法影響客戶的決策,但可以給提供客戶信息以便客戶做最好的決策。

脫歐看法

在世界大格局下,支持留歐的她,面對英國脫歐的現實,深感英國無法置身其外,就整個全球的國際事務、經濟體系,需要大家都在一個架構下一起運作,自己做自己的業務很難。她認為:「脫歐是很大的層面,不光是經濟,也有政治、文化,還有難民問題,都是層層面對的問題。然而英國是一個民主社會,脫歐表示英國是一個尊重民主的國家,整個政府才向脫歐的方向進行。」

在她人生走過來的這些年中,一個最大的優點是樂觀,就是在很低潮的時候,她還是能保持樂觀,也因此而高更有韌性。對脫歐後的英國,她同樣保持樂觀。

社會融入,永不過時的話題

對她而言,在英國讀書時是學習英國文化生活最好的一年。1993年在謝菲爾德讀書期間,她與先生在一個朋友BBQ生日聚會上相識。李瑞蘭女士說:「我先生父母都是非常傳統的英國人,我就是這樣慢慢融入他們的生活中。我在唸書的時候,亞洲人很少。我開始學習如何融入同學的社團裡面,去了解他們的一些生活形態。我的同學下課之後一般都會去酒吧聊天,我不喜歡酒吧,煙霧瀰漫、音樂很吵,但我又要認識新的朋友,下課之後需要與朋友有一些私人的活動才能跟他們接近,我在酒吧裡面就是聽他們講什麼,那時英文也不行,聽力不是很好,就這樣一年下來,我大概知道怎麼跟英國人相處。」

初到倫敦金融城時,李瑞蘭女士在總公司的股東公司工作了三年。同事們下班後,就互邀去酒吧喝酒,待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她都會儘量加入,努力建立一些辦公室同事關係。很多私人的接觸,會讓同事的關係更接近。他們在酒吧的一些聊天內容,是她在工作環境下沒有辦法學到的,同事們會講一些工作上比較隱祕的話題,比如哪些客戶和哪些客戶的關係,同事之間在酒吧的相處,幫助她了解到一些行業狀況,同時也融入到同事的關係圈裡面,再通過同事背後的一些客戶關係,李瑞蘭女士就這樣密慢慢融入到倫敦金融城市場環境裡面。

為了儘快融入社會,融入金融城的大環境裡,李瑞蘭女士非常努力去接觸這個圈子。她感慨到:「我花很多時間認識這些人,之後儘量與他們做成朋友,那時候我經常在週末煮一些中國菜,請好朋友到家吃飯,用這種方式認識很多很好的來自不同國家的朋友。」

她感言,她的先生很容忍,女兒也很習慣家裡常常有朋友來家住,或到家裡吃飯,所以她的女兒也常問她,「媽媽我可以邀請我的好朋友到我們家住一宿嗎?」

每到週末,到朋友家做客,或是請朋友到家裡來做客,生活與工作的交融已經成為生活的常態。

幸福滿滿的家庭生活

她的家庭生活很單純幸福,先生對她和女兒都很好。不同的成長背景,使他們在生活、文化方面形成互補。在英國生活,她感覺如魚得水,大學讀英文系讓她對英國的歷史文化都很了解,在英國生活了20多年,強烈的好奇心,促使她每天在學新的東西。

當談到8歲的女兒,李瑞蘭女士信心滿滿:「在中國和英國的環境下成長是她的優勢,她對臺灣和英國社會的了解,別人沒有辦法學到。我們每年聖誕節都會回臺灣,然後從臺灣去中國大陸或是其它地方旅遊,所以女兒對亞洲文化是了解的,我希望她以後的成長,中文背景會是她的優勢。」

在學校,作為一個具有中國背景的小孩子,她女兒很驕傲。從幼兒園開始,她與先生每年的中國年一定到女兒的學校,向女兒的全班同學講中國年的故事。第一年他們講年的故事,第二年講生肖的故事,第三年是猴年,他們講西遊記的故事,今年是雞年,他們講了雞的神話故事,經過四年女兒已經明白怎麼讓同學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李瑞蘭女士告訴記者:「今年我就訓練女兒,讓她來講中國年的故事,我穿插講雞年,我們準備15張PPT,我只講一張,大概是5分鐘,其它的20分鐘是女兒講的。」

女兒回來說,「媽媽,我覺得非常的驕傲,可以給同學們講中國年的故事。」女兒告訴她,希望每年的中國年,爸爸媽媽都到班上來給同學講中國年和中國的事情。

先生學中文,對中國歷史文化很有興趣,她則生活在英國的環境,對英國的歷史文化保持高度興趣,趨勢自己每天都在學新的東西,夫妻互補。

熱心華人社區

作為華人,她儘量參與華人社區各種活動。因為來英國比較久了,臺灣的主管單位、學者,到倫敦來做一些參訪,一般他們會請她幫助做一些聯繫。李瑞蘭女士表示:「我喜歡認識一些不同的人,屬於比較熱心的個性,對臺灣的社區也是儘量花時間,很多臺灣人過來不了解環境,所以很多活動他們就想到找我幫忙。」

2004年臺灣工商婦女協會成立,兩年換一次會長,李瑞蘭女士擔任了第二屆會長。期間,她努力多安排活動,比如請一些不同領域的人舉辦文化活動,請臺灣的教授講了中英文化,請《梁祝》作曲陳鋼先生過來做演講,講述當初創作《梁祝》的一些心歷過程。還辦了幾次與慈善相關的活動,在汶川大地震期間,協會和臺灣慈濟合辦音樂會籌款捐助給汶川,用這種方式參與到華人活動當中。

華人社區是將華人聯繫在一起的紐帶,李瑞蘭女士希望為華人社區多多盡力,讓更多的華人在華人社區獲得幫助和支持。◇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