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導演李崗倫敦說電影,戲內戲外皆精采

李崗導演夫婦與台灣代表處人員合影(夏松/大紀元)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記者文沁、夏松採訪報導)李崗,台灣著名編劇、導演,也是享譽國際大導演李安的弟弟。

他畢業於海洋學院航海系,曾經從事船員、擺過地攤兒、禮品店老闆、貿易商,之後從影,剛涉足影視業便展示出才華。1996年《今天不回家》獲得亞太影展最佳編劇獎,1998年李崗編劇並執導的《條子阿不拉》獲得有關部門特別獎。

李崗導演近年的代表作《想飛》、《阿罩霧風雲》。

機緣偶成,李崗導演與太太造訪倫敦

由於太太受邀參加倫敦電影節,李導演順勢在倫敦獻映《想飛》、《阿罩霧風雲》。

6月19日晚,《想飛》在倫敦大學上映,6月20日、21日,《阿罩霧風雲I:抉擇》、《阿罩霧風雲II:落子》在倫敦亞非學院上映,現場觀眾反應熱烈。

李崗導演在倫敦大學獻映《想飛》後與觀眾互動環節(夏松/大紀元)
李崗導演在倫敦大學獻映《想飛》後與觀眾互動環節(夏松/大紀元)

《想飛》放映過程中,不少觀眾落淚,影片主題、情節、音效絕佳。影片以台灣空軍中校李政亮為故事原型,糅合了編劇、導演的人生體驗。《想飛》是一部集立志與愛情故事為主線的影片,滿滿的正能量,讓人感受到人生的美好。

倫敦大學放映《想飛》後,李導演在與觀眾互動環節,分享了不少令人感動的故事。他不無感慨:「我從小就覺得戰鬥機的飛行員是我的夢想,最浪漫、純真、刺激。我接觸到李政亮中校時,他太太是盲人看不見,非常嚮往先生在天空的世界,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讓先生給她講故事,先生就給她講天上的小雪人,小恐龍啊。有一天他太太病重,先生就違規帶她飛上了天,是他們最幸福的時間。我聽到後很感動,就開始構思這個故事。我的愛情還是停留在「羅馬假日」裡面,人是高貴的,是那麼的有責任感的。」

《阿罩霧風雲I:抉擇》、《阿罩霧風雲II:落子》從1895年作為時間坐標,分為上下兩集。台灣霧峰林家可以說是台灣近代史的典型縮影,上集以「抉擇」為主軸,下集片名「落子」來自圍棋術語,透過林家三位主要人物林祖密、林獻堂、林正亨的經歷,展示出大時代下不同人物的選擇與命運。

從海員到生意人,銳變電影人

李導演原本是學航海的,跑了兩年船,就不想再跑了。李導演感慨到:「跑船也是想飛嘛,想要出去闖蕩、冒險、浪漫、刺激啊,可是等你一上船就發現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船員生活的是船不是海,那個空間更小。」

之後他開始做生意,內銷外銷,做過很多行業,也做過空運。二十幾歲的時候生意風生水起,三十到三十二歲把錢都賠光了。雖然那些年跑船、做生意,依然有文人的底蘊,他就開始寫小說。

李導演回憶道:「小說也寫不出個名堂,八零底,台灣電影非常不景氣,政府開始有優良劇本獎。正在我寫小說的時候,1990年,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得獎,我才看到劇本是長這個樣子的。我覺得我寫劇本比較合適,比較多的動詞和名詞,形容詞比較少,我就開始嘗試寫劇本。第一本不太成熟,寫的都是自己的成長記憶,聽說差一點得獎。」

台灣與大陸開始兩岸開放探親不久,他陪父親回大陸探親,一週的感觸頗多。回台灣後寫了《新老殘遊記》並得了優良劇本獎,也是第一名,與李安劇本得獎時間相差四年,由於條件所限,沒有拍成電影。一年之後,寫了《今天不回家》(原名《上岸》),第二次得獎,也得了亞太最佳編劇獎。

38歲的時候,正逢台灣出現有線電視,他做了兩年電視主持人,期間完成劇本《條子阿不拉》,有部分是真實的故事,並第三次得獎。

1990年代時,為了鼓勵與推動台灣電影業的發展,政府開始以輔導金的方式予以補助扶植電影業。他獲得了最高額的輔導金,拍攝了《條子阿不拉》,四十歲時第一次做導演。

李導演感嘆道:「四十歲才真的算找到自己,我覺得我的夢想、能量在這裡,之後又做電影發行。這些年我一直在製作,連續劇、電影,做監製。」

感言良多話《想飛》

李導演本來是監製,在《想飛》中,自己卻做起了導演。

他坦言:「因為這個故事是自己構思的,加上非常多的感受,有太多的話要說,從戒嚴時代到民主自由,也找不到合適的導演,就自己做了導演,一個很難得的經驗,讓我年輕了一次。」

國民黨在台灣近七十年,落地生根,國民黨在改變自身的過程中也改變了台灣。李導演恰是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有很多信念的困惑,譬如作為軍人要有強烈信念,要把國家責任、榮譽、別人的生命財產放在自己生命前面,需要非常強烈的信念、榮譽感、責任感,才能做得到。

李導演介紹說:「這個東西在台灣在變,憑什麼他的命比你的命重要,民主社會就會想這些問題。一些從前社會的秩序,俠義感,人的純真浪漫、有責任感,看得到別人的世界,那個時代有我蠻懷念的價值觀念,人的速度沒有那麼快,很細膩。現在就是政治、媒體、網絡,非常的快,快有快的好處,快有快的問題,當然民主自由我也選擇。人都想飛,帶著自己所愛的人一起飛,這是一個對速度、激情、浪漫主義的嚮往,只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飛而已。」

紀錄片,並不是歷史的真實

紀錄片《阿罩霧風雲I:抉擇》、《阿罩霧風雲II:落子》由李崗監製。這部紀錄片跨度200多年,用霧峰林家看台灣的大歷史。作為監製,他要整合所有的東西。因為非常想說林家的故事,很多人對台灣的歷史很懵懂,他不只是想做給大家看,自己也非常想知道台灣到底是怎麼樣的歷史。

由於做劇情片所受到的各方麵條件限制,紀錄片成為不得已的選擇。

李導演話語中透著無奈:「我是想講林家的故事,並不是要做紀錄片去選擇一個題材,這是很大的差別。後來就選擇了戲劇重現的方式去呈現霧峰林家的故事。既然是紀錄片就一個字都不能錯,挑戰非常大,所以就集結了學界、紀錄片和電影三方面的合作。」

「紀錄片並不代表真相,一個事情那麼複雜,怎麼去下標題,怎麼去以偏概全,擴大某些方面,其它東西又不讓看。拍霧峰林家,台灣兩百多年,我要給你看什麼東西那是我在決定。」

「我真的覺得真正的戰爭是人心裡的那場戰爭,真誠比真相重要。要真誠的去面對你的題材,面對你看到的人,不是拿自己的意識形態、自己有限的框框去教訓人家,把別的都藏起來,凸顯自己東西,要提供別人知識和思考的空間。」

李導演感言:「在六十歲之前,幫助台灣留下《阿罩霧風雲》,幫中華民國留下一部《想飛》,算是做到一些我想做的東西。」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