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大學生人質去世 川普立誓言 大陸網民熱議

人氣 24769

【大紀元2017年06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泓博採訪報導)在朝鮮被判15年勞教的美國大學生奧托.瓦姆比爾回到美國一個星期後死亡,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熱議。

美國當地時間19日下午,從朝鮮獲釋的美國22歲大學生奧托.瓦姆比爾的家人宣布:兒子瓦姆比爾死亡。他們在聲明中感謝各方人士對瓦姆比爾的關心,同時譴責朝鮮方面「虐待」他們的兒子。

美國總統川普(特朗普)隨後發表聲明,向瓦姆比爾的家人表示慰問,並譴責朝鮮方面的「殘暴」行為。聲明說,瓦姆比爾的死亡進一步堅定了美國政府阻止此類悲劇發生的決心。

瓦姆比爾於2016年1月在朝鮮旅行的過程中,被指因試圖竊取酒店內的一幅宣傳海報被捕,同年3月16日,被朝鮮最高法院以陰謀顛覆國家罪判處15年勞動教養。被關押了17個月後,在美朝雙方的交涉之下,瓦姆比爾被朝鮮釋放。

瓦姆比爾回到美國後一直處於昏迷狀態,此前朝方稱昏迷是由於食物中毒引起,但瓦姆比爾的父親不接受這一說法。美國醫生並沒有找到食物中毒的證據,但卻發現瓦姆比爾的大腦嚴重受損。

朝鮮政權能聽懂的語言就是制裁

瓦姆比爾去世的消息引起輿論廣泛關注和熱議。

《亞洲新聞週刊》總監黃金秋在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許多美國人、中國人對朝鮮還存在幻想,認識不到其邪惡。去旅遊前沒有思想準備,對於可能遇到的危險認識不足,也沒有好的應對方法,最終造成了這樣的悲劇。

黃金秋分析,朝鮮說美國這名大學生盜取了旅店的海報。對美國人來說,由於言論自由,可能覺得朝鮮海報很搞笑、荒謬,可能只是出於好玩的心理,把標語拿在手上作為紀念或回國後在朋友面前展示一下,但這對朝鮮這樣的國家來說,犯了大忌。

因為朝鮮當局知道那些宣傳標語是荒謬的,他們自己是心虛的,所以害怕標語暴露在世界面前,造成國際影響,於是把這個美國青年抓捕了。最主要的是朝鮮與美國正處於交惡狀態,朝鮮把對美國的恐懼仇恨遷怒於這個青年了,這個美國青年很可能遭受過酷刑。朝鮮不想遭到全世界的指責才把他在昏迷狀態下放回美國。

黃金秋說:「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美國青年的家人很感謝川普總統,認為川普總統作了很大努力,派人去朝鮮斡旋,讓朝鮮把這個青年放回美國。但(他的家人)對奧巴馬政府不滿,因為沒有採取實質性行動。」

黃金秋表示,之前美國很多政府官員說不要去惹怒朝鮮,以為這樣他們會慢慢變好,可以換來世界和平。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到,對於朝鮮這種邪惡政權光靠單純交涉、溝通,不去惹怒他,實際上無濟於事。這種邪惡政權能聽懂的語言就是制裁,否則他是不會變好的。

「跟金三是盟友 真是瞎眼了」

有網民說:「試圖竊取一幅酒店內的宣傳海報?難道宣傳海報做出來不是讓人看的嗎?」「一張海報就真的泄露了國家機密嗎?朝鮮一定有問題!」「上次在日本偷馬桶蓋的怎麼沒有這種待遇?」「17個月沒死,回去幾天就死了,朝鮮用的什麼手段技術啊?」「朝鮮對一個普通人做這樣的事太不人道,他又不是反人類罪犯。」

「朝鮮越來越噁心了!為了自己的權力,連自己親姑父、親哥哥都殺,金正恩有啥不敢的,他太殘暴了,估計活不久!」「我們竟然跟這種國家是盟友,還為其出兵,死幾十萬士兵,真是瞎眼了。」「禽獸政權,消滅它是有良知的人類共同義務。」「應該把一切和朝鮮類似以及支持朝鮮政權的『極端組織或個人』都從地球上抹去。」

還有網民說: 「金三邪惡政權不滅天理不容,川普還磨嘰啥,直接動手實施斬首行動。」「金三胖就是個惡魔,他不死天理難容!」「美帝,你不把朝鮮滅了我看不起你。」「看評論,感覺確實有普世價值觀。只是不知道美國解放軍什麼時候解放朝鮮?」

也有網民說:「朝鮮金三胖為什麼要拒絕西方模式?因為西方模式會剝奪掉他們的特權和利益。因為他們深知自已的罪孽,害怕人民監督,害怕腐敗曝光,害怕人民不選他,所以,不能讓新聞自由、不能公開官員的財產,也不能選舉產生官員。」

瓦姆比爾去世後,《環球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美國輿論認為瓦姆比爾之死會促使華盛頓向北京施加更大的壓力,促中國在朝核問題上「切實起作用」。但中國永遠不會在對朝施壓方面扮演「美國的盟國」。

對此,有網民說:「《環球時報》這種文章實在顯得中國人冷血! 難道不該嚴懲朝鮮嗎?」還有網民說:「環球眼裡沒有道德底線,只有利益評估,冷血得令人髮指,這就是毒食品、官員貪腐的價值觀來源,只要符合我的利益,哪管你罪惡滔天!」#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川普出力營救 美大學生朝鮮獲釋 昏迷一年
獲釋美大學生已昏迷年餘 朝鮮對他幹了啥
美獲釋大學生父譴責朝鮮 批奧巴馬政府不作為
被朝鮮釋放美國大學生 「喪失大量腦組織」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