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二)

作者:佟仁
font print 人氣: 2085
【字號】    
   標籤: tags: , , ,

題記:梁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

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嘆: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接前文:不當皇帝要當總編的昭明太子(一)

公元515年正月初一,梁武帝親臨太極殿,為15歲的太子主持了冠禮。之後,蕭統便跟隨梁武帝省覽朝政。

不久,太子便越來越感悟到:雖然皇帝威嚴至極,但一旦逝去,便如夢幻泡影,消失無蹤。

一天上朝,梁武帝面前擠滿了奏事的內外百官。太子看著一張張兢兢業業的面孔,體味著紛紛擾擾的世間,已經通曉政務的他不禁遙想起魏文帝的一句話:「年壽有時而盡,榮樂止乎其身。」他一邊吟詠,一邊點頭稱是。

公元520年,太子20歲。他做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決定——走出深宮,遷往讀書台,開始手不釋卷——讀書、寫書和編書。

一時間,朝野上下,宮牆內外,無不對太子的這一選擇感到不可思議。但直到公元530年,《文選》在昭明太子讀書台前橫空出世,世人終於明白太子不戀皇位戀書台的原因。

其實,太子的這一人生選擇,並非僅僅出自他的突發奇想,也源於他個人的心境以及家庭和環境的薰陶。

太子的父皇蕭衍在青年時代就是一個文采風流、才華橫溢的才子。他精通六藝,撰通史六百卷、《孔子正言》等二百多卷,修定吉、凶、賓、軍、嘉五禮一千餘卷。梁武帝在位的55年間,自己動手親筆寫下的贊、序、詔、誥、銘、誄、說、箴、頌、箋、奏諸文就有一百二十卷。

武帝的好學和博學一直感染著太子。自太子走出皇宮,讀書台的濃濃書香,每天都伴著琅琅的讀書聲。崇尚自然、淡泊富貴的太子,甚至力排臣屬幕僚的疏諫反對,將宮女和御樂全部遷回宮中,並將東宮三萬卷藏書全部移到讀書台。

在太子的心目中,宮女之麗,御樂之聲,怎能比得上讀書台的天然美景。每當吟誦左思《招隱》中的詩句「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太子總覺得要比宮女演唱的歌喉、御樂演奏的絲竹更為悅耳動聽。

蕭統以太子之尊編輯《文選》,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要承擔起一個文學總編的使命,首先必須具備一個文學家的深厚功底。

史書記載,蕭統自幼聰敏,讀書勤勉,不僅有博古通今之學,而且有七步成詩之才。

太子的詩文,風格清新優美,沒有齊梁詩歌的香艷氣和玩世之風,被後人稱讚為梁代詩文中獨具一格的精品。他不僅冷眼觀察著追名逐利的世人,沒有被眼前燈紅酒綠的景象所迷惑,而且似乎特別的清醒,看到了從戰亂中走過來的世道危機,眸子裡總是帶著一種抹不去的憂鬱。

昭明太子像。(公有領域)
昭明太子像。(公有領域)

舉隅一首《詠彈箏人》。雖寫宮中之事,但不見任何雕琢的痕跡:

故箏猶可惜,應度幾人邊。

塵多澀移柱,風燥脆調弦。

還作三洲曲,誰念九重泉。

箏是舊物,不知有多少人撫過它。眼前還是那架箏,撫箏的卻另有其人,彈奏的還是淒絕哀婉的《三洲曲》,但誰還能想起過去的彈箏人呢?如今,箏在人去,箏也頗通人意,不僅蒙上灰塵,而且形變聲變,失去了往日的亮麗,不由得引發詩人的悵然之思。

舊弦,新人,熟調,故人,這是詩中直追生命意義的索引。一首小詩,竟有如此豐富的包容;輕盈之間,蘊含著深沉的嘆喟;平樸自然之極,宛如風行無跡,帶給人越樸就越厚、越淺亦越深的美妙;其弦外之音、韻外之致,在藻華奢豔的齊梁風氣中,猶如一股清流,特別引人注目。

太子賦詩撰文,也受到梁武帝倡導詩文的時代大潮推動。

《南史‧文學傳序》中描述,晉時中原大亂,五王南渡,一直都不乏從事文學創作之人。而到了梁朝,文學更是蔚為大觀,主因是當時的社會開明,梁武帝非常儒雅,酷愛文學。因此有才氣的人,燦然匯集在一起。

當時武帝每到一處,總是命群臣賦詩,若能賦得好詩便賞賜金帛。故為官之人,都知道要如此勉勵自己上進,由此也提升自己的門第和身分,因此,詩歌在梁代的發展有如雲蒸霞蔚。

更令人感奮的是,不僅文臣,甚至武將也以能作詩為榮,以不能作詩為恥。據記載,梁武帝的大將曹景宗曾被限韻作詩,結果他操筆立成,史傳佳話。

話說曹景宗大敗北魏敵軍後,梁武帝為他接風洗塵。酒過三巡,菜品五味,大家詠起詩來,倒把他這個軍功累累的大將軍給晾在了一邊。

梁武帝知識淵博,文史哲和儒釋道無不精研。還在蕭齊時代,他就廣結文人雅士,成為蕭子良西邸中的「竟陵八友」之一。稱帝後,其文臣中亦多墨客,於是借酒賽詩。文臣中有人為了「蔑視」在場的武將,他們偏要限韻,以增加難度。一時好句迭出,梁武帝一一評點,拍案叫絕。

當時的氣氛略顯尷尬,一下卻傳來了畫外音:你們好歹也得虛讓一下戰場上歸來的大將軍吧!你們怎麼就不等他說聲服不服你們呢?曹將軍果然急了,吵著要韻字。

還以為知臣莫如君,梁武帝體諒曹將軍只會操刀弄槍,就勸他在一旁「觀戰」好了。誰知將軍早就有點不服這些書生,又多喝了幾盅,哪裡肯聽勸說。梁武帝無奈,只好把分剩下的兩個字給了他:一個是「競」,另一個是「病」。也真是,偏偏是兩個生僻字。

也許,文臣們在緊張的期待中準備看笑話,可「老曹」真是員福將。只見他將酒杯往旁邊一撂,竟運筆如刀箭,一揮而就:

《華光殿侍宴賦競病韻》

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

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

倘若解題「華光殿侍宴賦競病韻」,顯然將軍要表達的是,梁武帝在華光殿宴請群臣,自己參加賦詩得到了「競」和「病」這兩個倒楣的字作韻腳。

詩的頭兩句「去時兒女悲,歸來笳鼓競」,其意是描述出征時,兒女們怕父親戰死沙場,悲傷不已。可當將軍帶兵殺敵後勝利凱旋時,迎接他的是處處笳鼓。

第三四句的「借問行路人,何如霍去病」,明確表達曹老將軍的自豪:他竟然問那過路之人,你看本大將軍比漢朝的霍去病如何啊?

多麼豪邁!梁武帝和文臣們都無不叫好。這一切,小小年紀的太子都看在眼裡,銘記於心。

參考資料:《梁書‧武帝紀》、《梁書‧列傳》、《南史》   #

(待續)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蕭統病逝時,年僅三十一歲。粱武帝親自來到東宮,扶著太子的棺柩失聲大哭。太子仁義有德,人人皆知。死後,朝野都都感到惋惜。京城男女,都到太子宮去憑弔,滿路上都是哭泣的人;全國各地的百姓和守衛疆土的士兵,聽到他死去的消息後,都十分悲痛。
  •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知義,智者必懷仁。」
  • 漢武帝劉徹是中國歷史上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留下的豐功偉績足以令後世讚歎。漢武帝的武功與文治盛極一時。
  • 梁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之長子。他在31年的人生中,似乎從沒想去繼承皇位,而是殫精竭慮、召集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匯集古今三萬卷書籍,全神貫注地編選了中國第一部詩文總集。時至北宋年間,民間尚傳曰:「文選爛,秀才半。」1400多年後的今天,也有文人慨歎:如果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缺少了這部《文選》,古代的秀才們該用什麼來做科舉考試的「教材」?
  • 白米飯是很好的養胃食物,可作為主食適當的吃。(Shutterstock)
    現代人說,幽默一種溝通表達的藝術,而對蘇軾而言,應該也是心態樂觀的一種生活態度吧!
  • 很多人都讀過賈島的詩歌《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唐朝的尋隱詩自成一派,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詩人,一次次走進山水佳境,踏上尋仙問道之旅。大唐詩壇最耀眼的明星——詩仙李白,他的尋隱之旅有怎樣的玄妙意境呢?(《古韻流芳》提供)
  • 當大唐進入鼎盛階段,樂舞藝術也達到了中華歷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給大詩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經過五十年之久,他永遠銘記著觀者如山、一舞動四方的盛況。
  • 煉丹 中國畫
    劉商感嘆光陰實在太急促短暫,在世勞累辛苦,求得虛浮的榮耀和世間的官位,又有什麼好處呢?劉商心想,古代的賢人都棄官去尋求道術,大多都能超脫塵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兒女都已經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訴自己實在不應再被世俗所累了。
  • 劉庭式堅持娶了盲女做妻子,兩人一直白頭到老,後來盲妻去世,劉庭式十分的悲傷,一直都不肯再娶。
  • 隱士陶淵明的真實生活,平淡自然,既有煙火氣息,也蘊含超然境界。歸隱田園是他的人生歸宿,他固守之,吟詠之,將其打造成充滿詩意的精神樂園,並開創了自成一派的隱逸田園詩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