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帶著的禮物

作者:楊宗翰

才藝是我們隨身帶著的禮物,當我們送出這份禮物,自然也會收到其他人的回饋。(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934
【字號】    
   標籤: tags: , , ,

「有人學過才藝嗎?」臺下好幾隻手紛紛舉了起來,有些學生會畫畫、有些喜歡跳舞、有些則正在學彈吉他。

「那有人將來想要當畫家、舞者或是音樂家的嗎?」每一隻手都緩緩地沉了下去。念萱(Crystal )是第一位來到我們學校分享的臺灣沙發客。趁著寒假,她正帶著小提琴在臺灣環島旅行。她是街頭藝人,會在她所到之處演奏小提琴,人們給的打賞就成了旅費。

「臺灣很多父母都會栽培自己的小孩學音樂,多少學個鋼琴。如果身邊環境充足一點,可能還會再學個小提琴、長笛之類的。但是在升學主義的社會環境下,面臨每天小考、準備基測,不再有時間練習,音樂很容易就是被先放棄的那一項,我之前也是這樣。」Crystal說。

她也曾想過繼續走音樂這條路。但是在高中時,她意識到自己將來應該不會把演奏音樂當成生涯的選擇,於是放棄念音樂班,轉而在上大學後就讀師大英語系,小提琴則持續做為興趣。

然而,當她到荷蘭當交換生的時候,她在那邊靠小提琴交到了一群同樣玩音樂的朋友,並因為這項才藝,有了許多有趣的體驗。

Crystal 說起她第一次街頭表演的歷程:「有一次,我的荷蘭朋友鼓吹我上街表演。

我從小就羨慕街頭藝人,但從來沒有試過,當時其實很期待。只是那時以為他們會很有義氣地陪我上街,想說多點人壯膽,比較不怕嘛!誰知每個都臨陣脫逃,只剩我一個。後來想想:幹嘛因為別人的決定,影響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呢?所以就在國王節那天,一個人背著一把小提琴上街去了。當然也不是一開始就順利,我那天為了到底要不要去busking(街頭賣藝),也是自己天人交戰了好幾個小時,等到跨出家門後,又在街上徘徊不知道多久,才真正拿出小提琴,開始表演。」

路過的人們紛紛停下來,欣賞她的演出,也有人過來將小費放進她腳邊的琴盒裡。最重要的是,當她表演完,原本完全陌生的路人開始向她攀談,還有人點歌。她發現這才是她想要的音樂模式,不是站在舞臺上單方面為聽眾表演,而是在人群中,透過自己的音樂,將原本彼此陌生的人們連結在一起。

當她不是為了賺錢而表演小提琴,而是單純為了將音樂或快樂與別人分享時,她會表演得非常盡興,人們也會聽得非常開心,當然也會有更多小費好讓她繼續旅程。

重點不是有多專業、多厲害,而是願不願意站出來,和他人分享。

「聽過不少朋友家長抱怨,當初花了那麼多錢讓小孩學樂器,放棄之後了什麼都沒有了,好浪費錢、浪費時間,早知道就不學了。我們太喜歡用二分法看待事情,例如學樂器就要念音樂班,否則就回到零。有時候二分法可以讓複雜的人生看起來簡單一點,但因為這樣的二分,我們錯過了多少中間的地帶,多少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可能。比如說,練田徑、走體育到最後,不是當國手就是教練;讀音樂班、念音樂系到最後,不是演奏就是當音樂老師。但怎麼不想想其他可能呢?也許較少人走的路,才是適合你的。」分享到最後,Crystal從琴盒中取出小提琴,開始演奏。

在許多人的傳統觀念裡,學音樂或其他才藝真的是種投資,期許自己將來能靠這份才藝維生或發財,因此往往認為:如果成為不了頂尖,就一點意義都沒有了。而在這樣的思維下學習,其實壓力很大。但我相信不一定只能夠這樣,透過學習英文或是其他語言,讓自己有機會能夠多認識世界一點;音樂也是一種語言,就像Crystal有辦法用小提琴在世界各地交朋友,甚至靠著音樂,和語言完全不通的當地人溝通。不只是音樂,其他技能、藝術或是體育都是,當我們到了一個新的環境,會非常希望能夠與其他人有所連結,如果能夠一起跳舞、畫張畫送人,或用吉他伴奏一起哼歌,就算語言不通,仍然會擦出很棒的火花。這時候,自己是否精通或最厲害,根本一點都不重要,這些才藝是我們隨身帶著的禮物,當我們送出這份禮物,自然也會收到其他人的回饋。

當然,我們往往會在事後懊惱,為什麼自己會的這麼少、能分享的這麼少?回頭便會更努力去精進能力,這不是為了競爭,而是為了之後能夠分享更多。

結束了在學校的分享後,Crystal繼續她的環島旅行,到臺灣各個角落分享她的音樂。◇#

──節錄自《沙發客來上課:把世界帶進教室》原標題:學音樂,不當飯吃還能幹嘛?/ 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楊宗翰,成大環境工程系暨不分系學士學位學程畢業。曾經用搭便車、睡沙發、打工換宿的方式在臺灣及歐洲旅行,不斷與陌生人對話,漸漸認識自己。

大學畢業後,在大埤國中當替代役的期間,開始了沙發客來上課計畫,邀請世界各國的外國旅人到學校來和學生分享。2015年退伍後,用兩年的時間在臺灣環島旅行,將沙發客來上課計畫拓展到臺灣各地學校及單位,同時,蒐集臺灣本地的故事及技能,預備到世界各國去分享。現為空屋筆記部落格格主、沙發客來上課計畫負責人、新夢See More協會講師。#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音樂神童」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誕辰260年之際,中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表明「莫扎特效應」真實不虛,聆聽莫扎特音樂確能使人聰明。
  • 看更多…親子教育家陳小鳴、雷洛美、鄭靜雯日前在「樂活人生」「天天享受小確幸」講座上,以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所說「如果沒有這種小確幸(微小但確切的幸福),人生只不過像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和參加民眾以互動方式分享快樂人生、小確幸的經驗。
  • 2月28日傍晚,美國神韻國際藝術團今年在瑞士日內瓦BFM劇院的最後一場演出落下了帷幕,有幸觀賞到神韻的瑞士著名音樂家Stephan Johannes Rieckhoff內心充滿了喜悅、幸福和感激。
  • 弗朗茨‧澤拉菲庫斯‧彼得‧舒伯特(德語:Franz Seraphicus Peter Schubert,1797年1月31日-1828年11月19日)是奧地利作曲家、早期浪漫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古典主義音樂最後一位巨匠。
  • 孟德爾頌是德國作曲家、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孟德爾頌是難得的全能型天才,在短短38年的一生中創作極為豐富、技法高超,在世時就被稱為當時作曲家中的第一人。彪羅曾稱他為莫扎特之後最完美的曲式大師; 舒曼、白遼士、李斯特等浪漫派大師均給予孟德爾頌作品極高的評價。
  • 中國人正在失卻說話的能力。
  • 美國舊金山中國城創建於1848年,是北美最早、也是第二大的中國城,目前約有15,000名華人居住在此地。美國國會圖書館(Library of Congress)收藏了數百張19世紀末期的當地照片。從這些黑白畫面中,現今的人們可以一窺這個華人大型聚集地的昔日風采,並緬懷先人篳路藍縷的艱苦生活。
  • 在凜冽的冬天,一名穿著典雅的男子獨自佇立在荷蘭街頭,隨著音樂響起,緩緩唱出動人的歌曲。他的美聲撫慰著路人的心靈,使其感到無限溫暖。這名男子並非普通的街頭藝人,他是荷蘭著名的歌手賀肯斯(Martin Hurkens),也是2010年《荷蘭達人秀》(Holland's Got Talent)的冠軍得主,而在他成名的背後卻有一段令人心酸的故事。
  • 看似平凡單調的日子,有時卻特別容易讓人想起過去的某段時光;比方說音樂吧,不經意在咖啡館或行車間,只要一聽見熟悉的旋律流晃耳邊,迴旋翩舞著,便讓我情不自禁地輕輕哼唱,腦海也浮現出片段畫面。
  • 一般人經過下水道的人孔蓋,通常連看都不看一眼,更別說去端詳它上面有什麼圖案。而在日本,人孔蓋則是一種藝術品,各地都有自己的設計和特色,從中人們可以了解當地的歷史與文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