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之:「鴉片戰爭」是「升制之戰」(全)

人氣 406

【大紀元2017年07月14日訊】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由落後提升為先進,叫「升制」,反之為「降制」。在本文以後的敘述中「政治經濟體制」簡稱「體制」、「國民政經體制」簡稱「國民體」、「君臣政經體制」簡稱「君臣體」。其他類推,如「公民體」、「黨群體」。

四種典型「體制」的先進性大少排列依次為:1公民體,2國民體,3君臣體,4黨群體。

據黨媽教科書所說:鴉片戰爭是中國抗擊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的第一次戰爭,開啟了之後百年受到西方帝國主義侵略的歷史。但據史料記載,該戰爭其實是清朝道光皇帝撕毀了國際貿易協議,並驅逐所有英國人,引致英國政府派軍隊上門「討還公道」而引致的戰爭。況且英國在當時已經不是帝制國家,早於1688年就升製為君主立憲國家,屬於「國民體」。

英國皇室作為凝聚國家力量的象徵發揮作用,並不具備實質性權力。國王是名義上的統治者,由世襲產生。首相是英國政府的最高領導人,通過民選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反觀清朝,卻正是名副其實的古老「皇朝帝國」,屬於「君臣體」,皇帝由世襲產生,掌握最高行政權力,臣民們全是皇上的奴才。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本文將運用《新政治經濟學》概念重新解讀「鴉片戰爭」並為之正名。研究結果:「鴉片戰爭」正名為「升制之戰」。與之對應,49年前的「國共內戰」正名為「降制之戰」。

「鴉片戰爭的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近代文明」
「十月顛覆的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共產野蠻」

鴉片戰爭分兩大戰役。第一次為1840年6月~1842年8月的英清之戰。英國為攻方;清朝為守方。當時的英國為成熟的君主立憲「國民體」,而清朝為古老的「君臣體」。本次戰役的結果是英國勝出。

按照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失敗一方的清朝付出的代價如下:

1、清朝政府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史稱「五口通商」),准許英國派駐領事,准許英商及其家屬自由居住。
2、賠款。清政府向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其中600萬銀元賠償被焚鴉片,1,200萬銀元賠償英國軍費,300萬銀元償還商人債務。其款分4年交納清楚,倘未能按期交足,則酌定每年百元應加利息5銀元。
3、割地。割香港島給英國,英軍撤出南京、定海等處江面和島嶼。
4、廢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貿易制度,准許英商與華商自由貿易。
5、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與英國商定;中國的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
6、以口頭協議決定中英民間「訴訟之事」,「英商歸英國自理」;中國的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

據黨媽說: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侵略戰爭」,損害了中國「獨立主權」,變「封建」社會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現在我們對《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加以分析,看看黨媽說的是否符合事實。

1、開放五個通商口岸。引進外資搞自由貿易區,對於當下的中共黨朝來說,應該是「改開」的偉大成就吧?李克強現在要搞「自由貿易區」試驗也還未能夠搞成功呢。
2、打仗嘛,輸家賠款彌補贏家損失,很正常。這條連黨媽評論員都不予置評了。
3、割去了一個小小荒島,作為「升制」樣板之用,而且97年也還給中共黨朝了。香港從一個荒島蛻變成了一顆「東方之珠」!現在的黨媽樣板「深圳」與之相比還差得很遠呢。這種「割讓」,我相信很多大陸落後地區都會願意的吧?比黨媽搞的「扶貧」樣板好多了吧?黨媽評論員沒有異議,我應該沒有猜錯吧。
4、中外全方位自由貿易,不正是黨媽夢寐以求的事情嗎?人家不承認黨媽搞的是自由市場經濟,懷疑還是有「公行」在控制著,黨媽還發脾氣呢!這條黨媽喉舌也沒吭聲,看來是「全體舉手」通過了。
5、現在哪一國沒有「雙邊貿易」協議或「多邊貿易」協議呢?關稅之事大家商量著辦不是很正常的嗎?怎麼會「關稅自主權開始喪失」了呢?是否任由你方確定關稅才算不失自主權?但是對方也有自主權啊,那麼你同意對方也隨意確定關稅嗎?單方隨意定關稅是「主權」麼?是「橫權」吧!難道一定要你「順差」才滿意?這條是我有異議了,不犯法吧,黨媽?
6、這條好像有點「侵權」了。但請你設身處地想一想,當時的清朝有「法律」、有「法庭」嗎?在「官家衙門」裡會有什麼公平公正的審訊可言?還不是「驚堂木」一拍,大喝一聲「大刑侍候」就定案「推出午門」斬首了?這叫講法制文明的英國人怎麼受得了?什麼「司法主權開始受到侵害」?清朝那時有「司法」嗎?只有「大清律例」、「皇帝金口」啊!黨媽,你也太不為對方著想了吧!而且無中生有,也太那個了吧!有話慢慢說,別抓我啊!

如上分析,英國好像並沒有「侵略中國」啊。

再說說「封建」問題。封建說的是「封王建朝」。請問歷史學家們,在清朝什麼時候封過王並允許他們去建皇朝中的王朝啦?好像沒有啊!再說說「殖民地」問題。當時出入香港島要「特區通行證嗎」?要「暫住證」嗎?都不用啊!要說殖民,這「戶口制」才是殖民啊!人家是政制先進、法制嚴明、經濟繁榮的樣板啊!後來大陸打仗或蒙難,很多難民都逃去香港企求庇護就是明證!

綜上分析可知,黨媽喉舌們是在胡言亂語,睜眼說瞎話!

事實上《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中,除了第2條是有關本次的戰爭賠款之外,其他第1條是開放五個貿易口岸,第3條是取一小荒島作升制試驗場,第4條是實施自由貿易,第5條是實施公平貿易,第6條是引入英國司法制度以保護公平的自由貿易。全部都指向於要用「國民體」修正「君臣體」之目的。所以「鴉片戰爭」只是英國與清朝的一場「升制戰」而已。是「國」VS「朝」。是「國」企圖幫助「朝」升級其體制,以利於雙方臣民。後來清朝雖然沒有升級體制,但也搞了「洋務運動」改良了「君臣經濟」,使清朝末年在「君臣經濟」上有所改良。就如同目前中共黨朝搞了「改革開放」,在「黨群經濟」上有所改變一樣。至於清朝搞「洋務運動」,手上有了大把銀子之後為什麼還會很快倒台,那也只能夠責怪清朝自己沒有主動把「君臣體」升級為「國民體」,引來了「國民革命」,要動用「法力」來升制啦,與人無尤。

其實鴉片只是一條導火索,與英清開戰的真正原因關係不大,就算沒有了這條導火索還是會有第二條的。就像第二次戰役,其導火索就成了「亞羅號的炮擊事件」和「殺神父」之類了。又好像後來的「中日甲午海戰」的導火索是「朝鮮的東學黨起義」。其實吸鴉片在清朝原來不是什麼事,所以才有那麼多的人在吸,而且很多都是有錢有勢、有頭有臉吸得起的人。大家都知道供是依賴於求的,需求量大,供方才會有大錢賺。問題是這有毒的藥品在當時的清朝裡為什麼需求量會這麼大?為什麼很多人知道吸上隱就很難戒除了還是要去吸?為什麼其他很多國家的人都不會廣泛地對鴉片這麼著迷?說穿了是當時的臣民們「不准妄談國是」心情鬱悶而又無以發洩,精神空虛,需要自我麻醉就是了。如同目前中共黨朝裡只要你不反黨,「悶聲發大財」,「嫖、賭、飲、蕩、吹」,「偷、搶、拐、騙、貪」都不是什麼罪行,但你若果在微信上「轉發了幾句謠言」,或者「妄議中央」,或者「維權上訪」,或者說自己相信「真善忍」,那可就大件事了。於是乎「賭碼」成風,每天專心研究今期「六合彩」特碼是開「蛇」還是開「馬」,意圖有所事事,以免患上抑鬱症。這與當年清朝鴉片流行的原因基本上是雷同的。都是「體制」邪惡惹的禍。

其實英清開戰的真正原因是:「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及緊接著的「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引致「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佈,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清朝利益及國家尊嚴。在清朝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朝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響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確實是「君臣體」的邪惡惹的禍。為什麼呢?斷絕雙邊貿易是單方面撕毀「國際貿易協議」,這與「中共黨朝」前不久單方面撕毀「中英聯合聲明」,說「一國兩制」已經過時了是一樣的不講信用、傲慢無理。擺了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臭架子。不同的只是「中共黨朝」擺的是「偉光正黨媽」臭架子,更加「高大上」而已。這種臭架子嚇唬一下清朝「奴才」或者是黨朝「黨奴」還可以,竟敢拿去嚇唬「國民體」的民選總統閣下或者首相大人,想找死沒有這麼早吧!

接著再來分析一下第二次戰役。這次為1856年至1860年的英法聯軍與清朝之戰。英法兩國為攻方;清朝為守方;沙皇俄國也以調停名義乘機出兵;美國沒有出兵,但也參與了調停。

當時的英國為成熟的「國民體」,法國為處於帝制復辟時期(1852-1870)的「國民體」,美國為南北戰爭前的新興半轉型「國民體」,而沙俄和清朝均為古老的「君臣體」。結果是英法聯軍勝出,沙俄趁火打劫撈了一大把,美國也簽了約。特別要提及的是,除了與清朝同為「君臣體」的沙俄有領土野心,從此開始陸續割去了原清朝共588萬多平方公里領土之外,其他西方國家都只是要求清朝「升制」而已,其中的美國還於其後與清廷訂立了「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就是如果說有外國侵略中國的話,準確地說來也只是沙俄皇朝侵略了滿清皇朝。並非如黨媽所說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了中國。中共為了討好其「父親」蘇共,竟然不惜混淆黑白,以偏概全,指鹿為馬。可見中共醜惡至極!

本次戰役的結果是英法兩國勝出。

按照《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作為失敗一方的清朝付出的代價如下:

一、中英之間1858《 中英天津條約》主要內容:

(1)英國公使得住北京,並在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牛莊、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為通商口岸;
(2)耶穌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傳教;
(3)英國人得住內地遊歷、通商;
(4)英國商船 可以在長江各口往來;
(5)中英兩國派員在上海舉行會議,修改關稅稅則;
(6)中國給英國賠款銀四百萬兩;
(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

1860《中英通商章程》是《中英天津條約》的補充條款。共十款,附有《海關稅則》。主要內容:

(1)海關聘用英人;
(2)海關對進出口貨一律按時價值百抽五徵稅;
(3)洋貨運銷內地,只納子口稅百分之二點五,不再納釐金稅;
(4)允許鴉片進口,每百斤納進口稅三十兩。從此,鴉片公開輸入,外貨充斥中國市場。

二、中法之間

1858《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另訂《和約章程補遺》六款。主要內容:
(1)法國公使得住北京;
(2)增開瓊州、潮州、台灣(台南)、淡水、登州、南京為通商口岸,並在各口設領事官;
(3)天主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法國人得往內地遊歷;
(4)凡中國與各國議定的稅則、關口稅、噸稅、過關稅、出入口貨稅,法國都可「均霑」;
(5)法國兵船可以在中國各通商口岸停泊;
(6)中國給法國賠款銀二百萬兩。
1860《中法北京條約》共十款。主要內容:
(1)開天津為商埠;
(2)准許法國招募華工出國;
(3)將以前被充公的天主教產賠還,法方在中文約本上私自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
(4)《中法天津條約》中規定的賠款增加為八百萬兩。
簽約後,法國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並支持洋務派奕當政。

三、中俄之間

1858《 中俄天津條約》共十二款。主要內容:
(1)俄國得在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台灣(台南)、瓊州等七處口岸通商,若他國再有在沿海增開口岸,准俄國一律照辦;
(2)俄國得在中國各通商口岸設立領事官,並派兵船在這些口岸停泊;
(3)俄國東正教教士得入內地自由傳教;
(4)中俄兩國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實際上是借此侵略中國領土);
(5)日後中國若給予其他國家以通商等特權,俄國得一律享受。
該約為俄國以勘界為名進一步割佔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

1860《中俄北京條約》共十五款。主要內容為:

(1)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強行劃歸俄國;
(2)規定中俄西段疆界,自沙賓達巴哈起經齋桑卓爾、特穆爾圖卓爾(今伊塞克湖)至浩罕邊界,「順山嶺、大河之流及現在中國常駐卡倫等處」為界,根據這一規定,於1864年簽訂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和齋桑卓爾南北四十四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割給俄國;
(3)開放喀什噶爾(今喀什市)為商埠;
(4)俄國在庫倫(今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喀什噶爾設立領事館。

從此開始,被沙俄皇朝和蘇共黨朝侵佔和強行從清朝版圖上剝離的領土,僅根據不完全統計,至一九四五年止,共有五百八十八萬多平方公里,佔當前中共黨朝領土的60%!如果這些領土還在版圖上,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不是俄國!

沙俄是「君臣體」,因為與清朝一樣未經國民革命,沒有多少「國民經濟」成分,如果單獨與清朝開戰,是佔不了什麼便宜的。本次戰役沙俄出兵之後也只是以「調停有功」自居而漁翁得利而已,並未覺得自己在戰力上有什麼超群之處。後來沙俄在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輸給了日本就是明證。其實有很多的戰例都可以證明「君臣體」是不敵「國民體」的。

例如後來1894年的「中日甲午海戰」,雖然是「君臣體」對「君臣體」,但日本的「君臣體」經過主動的明治維新,「脫亞入歐」之後,「富國強兵」、「殖產興業」(在中共史書中被歪曲為「國內殖民地」)和「文明開化」,所含的「國民經濟」成分卻比清朝多了許多,所以戰勝了。對照清朝,雖然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但取的只是西洋「器物」表皮之經,「僅僅是「自強」、「求富」,而忽略了政經文明之內涵,只是改良了「君臣經濟」而已,其「國民經濟」成分並不多,所以戰敗了。清朝的「洋務運動」與目前的「中共黨朝」的「改革開放」的情況差不多,「一切向錢看」而已。

四、中美之間

1858《 中美天津條約》共三十款。主要內容:

(1)清政府倘准許其他國家公使駐北京,應准美國一律照辦;
(2)增開
潮州、台灣(台南)為通商口岸(後來開埠時潮州口岸設在汕頭);
(3)耶穌教教士得自由傳教;
(4)擴大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即:清政府給其他國家的特權,「無論關涉船隻海面、通商貿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國得「一體均霑」;
(5)確定領事裁判權。
1868《蒲安臣條約》使雙方建立了正式的友好關係,美國給予清朝最惠待遇,它是中國近代史上首個對等條約。

《蒲安臣條約》以西方國際法的形式確立了雙方的對等地位。它的主要內容包括:在清朝讓給外國人居住的地段,清朝皇帝並未放棄「徵用權」;清朝皇帝有權在美國港口派駐領事,其領事特權與豁免權和英俄駐美領事相同;雙方公民在對方境內免受宗教迫害;雙方尊重移民自由;雙方民眾都可以到對方的公立學校求學,並享有最惠待遇,雙方民眾得以在對方境內設立學堂;美國政府無權也無意干涉清朝內部事務管理,鐵路、電報等建設項目上,「總由清朝皇帝自主,酌度辦理」,倘若清朝官方決定展開這類項目並希望利用西方技術,美國政府將指定工程師接受清朝官方聘用。

由於有了《蒲安臣條約》,美國而不是當時世界最強國的英國成為清朝官方派遣留學生的首選。

1872年,第一批清朝幼童乘船前往美國,從此掀開了清朝公派留美學習歷史的第一頁。這部條約也為清朝勞工移民美國敞開了大門。

從上面引用的史料可以知道,美國並沒有再插手1860《北京條約》。美國是在1868年《中美天津條約》到期後才與清廷續了《蒲安臣條約》的。

在這之前3年,即1865年4月9日,美國才結束了南北戰爭,恢復了統一,結束了奴隸制度。已經成為完全的「國民體」國家了。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而內戰之後則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裡,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國民體」變成了城市化的「國民體」。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進步時期。從簽訂此約到二戰結束,僅僅用了不到80年的時間就追上了英國,成為世界第一超級大國了。於是美國繼續由「國民體」率先進步為「公民體」,在冷戰中打敗了「蘇共黨朝」,現在由川普總統打著公平貿易的正義大旗,正在矯正著西方「公民+國民」陣營內對中共「黨群」陣營的種種錯誤認識,準備向邪惡勢力的最大堡壘「中共黨朝」發起總攻了!「朝核」與「美中貿易巨大逆差」將是兩個主攻方向,其他的有如台灣、香港、西藏、南海、釣魚島、中印、中越、中蒙、中澳,三退、民運、維權抗暴、郭式爆料「反以匪治國」等等都是助攻方向。其實目前國際上及共朝內的所有重大問題歸根結底都是「中南海問題」。「朝核」的解決將是解決「中南海」的一個突破口,中共黨朝命不久矣。

歷史上朝鮮曾經拖跨過中國的明朝和清朝。例如1592年—1598年的萬曆朝鮮戰爭(明廷抗日援朝6年)。由於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內無力進剿後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強大,最後對明朝形成了致命的威脅,結合一系列內亂至「闖王」大亂,於46年後的1644年,明朝被後金(清朝)徹底滅亡。又例如由1892年的「朝鮮東學黨起義」引致1894年—1895年的「日清甲午海戰」,令到清朝於6年後的1911年被辛亥革命第十次小規模武裝起義徹底滅亡。當代,1950年—1953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不但令共朝當時在人員物資上損失巨大,最重要的是由於共朝與聯合國為敵,使自己被國際社會嚴重孤立。1951年2月1日通過的聯合國489號決議案,定共朝侵略韓國、對共朝進行制裁。共朝基本閉關鎖朝30年至1978年,大傷元氣,而且還背上了朝鮮這個沉重的國際包袱至今無法放下。1978年「改開」有錢之後卻又導致了目前的朝核「雞肋」危機:「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共朝將被朝鮮拖垮並不斷加速滅亡應該是歷史的宿命。

言歸正傳,與清廷簽約的還有其它國家,條約內容都差不多,這裡就不一一列出了。

現在把上述所引的史料綜合一下,可以得到下面一個較為簡明的綜合資料。

《鴉片戰爭第二次戰役結束條約綜合資料簡表》

(英法1)清朝給英、法兩國白銀、歸還天主教財產;【戰爭賠款】
(2)公使駐北京,通商各口設領事官,增開通商口岸;【擴大貿易,保障貿易】
(3)自由傳教,租買田地,建造自便;【宗教自由】
(4)外國人得住內地遊歷、通商,海關聘用外國人;【內外平等】
(5)外國商船、外國兵船可以在各通商口岸停泊往來;【航行自由】
(6)商定關稅稅則;【商談關稅】
(7)確定領事裁判權和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司法公正】
(英8)允許鴉片進口;【怪只怪清朝皇族和臣民無知濫用藥物】
(法9)准許法國招募華工出國;【勞工移民】
(法10)法國表示扶助清政府鎮壓太平天國,並支持洋務派奕當政;【干預內政】
(俄天津11)中俄派員查勘「從前未經定明邊界」(借此侵略清朝領土);【可惡】
(俄北京12)具體割地給俄國的條款;【可惡】
(美)雙方建立了正式的友好關係,主要有:
領事裁判權對等,最惠國待遇對等,公派留學美國,互設學堂,技術轉移自由,雙方宗教自由,雙方移民自由。【可喜】

從上面綜合資料可知:

一、除了沙俄(君臣體)大口鯨吞清朝領土之外,其他所有國家都沒有領土要求。
二、凡「國民體」國家都不願意幹預清朝內政。要的僅僅是自由交往和自由貿易。
三、由於法國是從「國民體」暫時復闢為「類君臣體」,所以答應「干預清朝內政」。
四、由於是與「君臣體」的清朝打交道,而且主要是在清朝領土上做生意(當時清朝人西去做生意的還不多),再者當時清朝君臣的自由平等意識很薄弱,習慣於欺負外地人。所以他們在公平性上特別需要保證,引致領事裁判權與最惠國待遇暫時不對等現象的出現是很正常的。美國能率先對等,證明了清廷已經接受了「國民意識」,開始有自由平等理念,不再蔑視「蠻夷」,不再擺泱泱「天朝上國」的臭架子了。

教訓:接受「體制」落後國家作為自己戰爭的調停者,將會被其藉機狂敲一筆!這是打「升制戰」時最起碼要吸取的教訓。

推論:「君臣體」或「黨群體」的任何援助都是假的,都是想獲取更大利益的籌碼。這些例子數不勝數。例如:蘇共黨朝對中國的援助,不論是之前對孫中山北伐的幫助還是後來對中共黨朝奪取東北的幫助,其後果都是災難性的。前者使中共坐大,養虎為患,後者使東北工業被毀,東北婦女被蘇軍摧殘。目前很多國家或者機構或者個人,如果還不吸取教訓,貿貿然地去接受中共黨朝的大撒幣、一帶一路或資助或發包出租,一定會死得很難看。最典型的例子如,土改時期分到中共搶劫所得土地的貧下中農們的悲慘遭遇就是最刻骨銘心的教訓,其一:分到了贓地卻讓兒子上戰場送死,其二:分到了贓地後又被人民公社化餓死!慘絕人寰啊。再如,台灣馬英九國民黨與大陸搞經濟貿易想分中共黨朝一杯羹,到頭來在中華民國選舉中全線大敗也是一個不太久遠的例子。總之,例子太多了,罄竹難書啊!

行文至此,關於鴉片戰爭的正名問題基本上說完了。但既然說到「升制之戰」的第二次戰役,就不能夠不提及到其中的「火燒圓明園」事件。因為黨媽喉舌們對「火燒圓明園」事件的真正原因一直諱莫如深,在大陸教科書中從來沒有被提及過。總是喜歡引用雨果由於無知而寫出的一段文字來搪塞: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將受到歷史制裁的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另一個叫英吉利。黨媽為什麼總是要躲避真相呢?原因很簡單,因為「黨群體」是比「君臣體」更加邪惡落後的體制,怕大家有所聯想,所以不提為妙。

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我從搜狗百科上摘錄了一段17.04.30更新的文字供大家參考。
火燒圓明園始末

英、法等國又以到北京換約為名,準備擴大戰爭。1860年春,英、法軍艦陸續開到中國,並於7月底再次集結大沽口外。8月1日,英法聯軍攻佔北塘,14日攻佔塘沽,21日又攻佔大沽,24日進入天津。清政府急忙派桂良和恆福到天津求和。但侵略者存心要攻佔北京,在談判中漫天要價,不斷節外生枝,使談判失敗,英法聯軍逼近北京。9月18日,英法聯軍攻陷張家灣和通州,21日攻下八里橋。咸豐皇帝嚇破了膽,派他六弟恭親王奕為欽差大臣,留守北京,主持和議。22日清晨,咸豐皇帝帶著后妃、皇子、親王和一批大臣,慌忙逃到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僧格林沁讓巴夏禮跪著,摁著他的頭往地上磕,讓他同意撤兵,巴夏禮說自己是個談判代表,做不了主,僧格林沁就繼續讓巴夏禮的頭一次次地磕到了地上,最後把參加談判的39名代表全部扣留,押解回京,這些人裡,巴夏禮和英國對華全權專使額爾金的秘書被關押在刑部大牢,其餘人的關押地點就是圓明園。

那麼接下來在圓明園又發生了什麼呢?

這些人被押解的時候都是被用水泡過的皮繩捆住了雙手,後來就再也沒有解開過。這樣的皮繩是越勒越緊的,用不了幾天捆綁處開始腐爛生蛆。這些人剛來的時候咸豐皇帝還來審過他們,後來八里橋戰役中方失敗,咸豐皇帝倉皇出逃,剩下這些人就沒有人管了。

於是這些外國公使們就被反捆著雙手,跪在地上,三天水米未進,據後來的倖存者回憶說:《泰晤士報》記者鮑爾比第四天死去,屍體在牢房裡放置三天,後被扔到野地裡,讓野狗吃了;安德森中尉,手腳被勒得生出了蛆蟲,他看著手上的蛆蟲滿身蔓延,精神錯亂,大叫三天,死去;一位法國犯人,蛆蟲進了他的嘴巴、耳朵、鼻子,也瘋了……一個倖存者居然還在獄中數蛆來著,說,一天可繁殖1,000只蛆蟲!

後來在英法的強烈要求下,清政府釋放的倖存的俘虜。聯軍一看這些俘虜就火了,去的時候是39人,回來的只有19人了,而且都被折磨得沒有了人樣,於是就決定報復。根據他們制定的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被殺,他日破城,雞犬不留。而且額爾金還特意提出了一點,那就是進了北京,不殺人不擾民,但一定要燒了圓明園,因為他的使節就是被關押在那裡的。

在10月18日放火燒圓明園之前,額爾金還在北京張貼了告示,說明了燒圓明園的原因和預定的放火時間:「任何人,無論貴賤,皆需為其愚蠢的欺詐行為受到懲戒,18日將火燒圓明園,以此作為皇帝食言這懲戒,作為違反休戰協定之報復。與此無關人員皆不受此行動影響,惟清廷為其負責。」但北京的老百姓覺得這跟自己好像沒什麼關係,那個園子本來就是皇帝住的,與我何干,誰打進來歸誰,愛怎麼樣怎麼樣,虐待個把囚徒你們有什麼受不了的,皇朝多少年都是這麼過來的,而且還挑出了告示中的若干語法錯誤。以額爾金的思維所及,清朝人的心理是他理解不了的,皇帝失信,百姓麻木,為了報復,他終於下達了燒燬圓明園的命令。雖然他此舉是為了報復咸豐的,但慈禧政變之後,把這個屎盆子都扣到了八大顧命大臣身上,說失信和疏於防範的責任在於他們身上,看看《垂簾聽政》,慈禧的宣詔說的很清楚。

圓明園就是這樣被燒掉的,這不僅僅是清朝軍事的失敗,還是清朝外交的失敗,一個不懂得按照國際慣例爭取權益的皇朝,用野蠻的施虐製造了這個亙古的廢墟。一百多年過去了,沒多少人知道英法聯軍放火是為了懲罰當時的清朝皇帝虐待使節和不守信用。
總之說到底,仍然是「君臣體」惹的禍、造的孽!

上面是用一個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做詳細分析,就是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來對比了「國民體」與「君臣體」,得到了前者總能夠打敗後者,前者比後者先進的歷史結論。也提到了還有「公民體」與「黨群體」。就是說人類歷史上和現實中存在著的四種典型「體制」。

關於四種典型體制的對比研究是一個大題目,這裡無法展開,將另文討論。我在這裡只給出一個研究結果,就是四種典型「體制」的先進性大少排列依次為:1公民體,2國民體,3君臣體,4黨群體。

那好,現在我們就以這個規律為鋪墊,對應著把本文開頭提到的「國共內戰」也順帶正名一下。為什麼說「國共內戰」是「降制之戰呢」?一方面是因為內戰前的「中華民國」是新生的「國民體」,而內戰後取代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新生的「黨群體」;另一方面是因為「國民體」比「黨群體」先進。所以說「國共內戰」是「降制之戰」。

當時的大陸「中華民國」作為新生的「國民體」,本身就並不強大,而且期間又遇到日本改良型「君臣體」的14年侵略。雖然由於「國民體」的先進性使當時的「重慶中華民國政府」有力量領導全中國並聯合國際上的「國民體」打敗了日本「君臣體」,但已經筋疲力盡,無法再抵禦第二次的攻擊而退守台灣。第二次的攻擊方雖然只是落後的「黨群體」,即「蘇聯黨群體」加「中共黨群體」。但是由於一方面蘇聯是打著反日的旗號,有如鴉片戰爭時期打著「調停」的旗號一樣,在最後的時刻藉機「漁翁得利」奪取了東北,幫助了其時在中國以假抗日之名坐大了的中共,使得作為蘇聯在中國的內鬼的中共突然壯大起來;另一方面又由於經過二戰後,勝方各國需要時間、精力、財物來整理戰果、處理後事、重建廢墟,美國無心戀戰,不願意繼續插手於以「國共內戰」形式出現的這場關乎中國及全球今後上百年命運的「正邪」大戰之中。所以在這場戰爭中,作為正方的「國民體」輸了,邪派的「黨群體」贏了。甚至很快波及到韓國新興「國民體」幾乎被朝鮮「黨群體」消滅掉,及後期的南越新興「國民體」被北越「黨群體」消滅了。教訓深刻啊!希望正義陣營能夠汲取教訓,在本次全方位的正邪世紀大戰之中不再誤判正邪惡把匪患作內政,姑息養奸,延誤戰機,以致於再次讓共產邪靈禍及全球、貽害後世。

謹此。

收筆。2017.7.13於廣州

責任編輯:趙元

相關新聞
伊川:鴉片與延安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鴉片戰爭
果敢戰事 中共為何軟弱曖昧
蔡慎坤:誰在棄船逃離誰在癡心堅守?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