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酷熱多雨 遵循五行生剋 靜心養脾

(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1727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7年07月20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7月22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大暑,也是進入中伏的第一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熱、雷陣雨最多的節氣,大地上熱氣蒸騰,暑濕之氣容易乘虛而入,心氣易虧耗,尤其是老人、兒童、體虛氣弱者容易中暑。如何避暑祛濕,看專家怎麼說。

太陽到達黃經120°之時為「大暑」節氣。「大暑」與「小暑」一樣,都是反映夏季炎熱程度的節令,「大暑」表示炎熱至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

大暑也是雷陣雨最多的季節,有諺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謂在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在西方,則雨勢很快就會到來,要想躲避都來不及。

人們也常把夏季午後的雷陣雨稱之為「西北雨」,並形容「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說明了雷陣雨,常常是這邊下雨那邊晴,正如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中暑也分「陰陽」

台灣著名中醫師胡乃文接受大紀元記者採訪時表示,「大暑」節氣除了太陽光直曬的熱,還有隱伏在地裡面蒸出來的熱,他提醒民眾要小心中暑。

胡醫師說,中暑也分陰陽:在太陽底下久了會「陽中暑」,而冷氣吹久了會「陰中暑」。「陽中暑」整個人昏昏沉沉,呈現熱休克的狀況;「陰中暑」現象則是會身體很冷,像感冒症狀,骨頭關節都痠痛,唯一就是沒有咽喉痛。

胡醫師表示,「陽中暑」要大量飲水、吃西瓜或喝清絡飲來解決,清絡飲使用西瓜皮,是治夏天暑熱的處方,讓血絡涼下來,又打通血絡,暑熱就消了。

「陰中暑」重點要發汗把陰涼逼出去,可以喝點熱稀粥,稍微蓋被子出一些汗,就能改善。

夏季養生重養心

按五臟主時來看,夏季為心所主,故需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

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都不過激,心平氣和。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

高溫酷熱天氣容易使人心情煩躁,加上生活節奏快、競爭力強、生活空間擠迫、複雜的人際關係等因素,使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懂得舒緩這些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將精神調養列為養生諸法之首。

在沒有空調和冰箱的古代,人們靠的是通風、少動、調節情緒等方法應對暑熱。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消暑》:「何以消煩暑,端居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心靜自然涼」的道理,調整身心,才能更好地度過炎炎夏日。這些方法在現代仍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

台灣中醫師林貴認為,夏季重在養心,心安則血暢,血暢就神清氣爽。所以夏天要使自己保持「心靜」來怡養心神。中午小睡片刻,有助於養心。對於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午睡保護心臟的作用不可小覷。另外,打坐也是最有效的方法,讓緊張、充滿壓力的心情能夠平靜下來。

飲食起居需平衡

俗話說,冬補三九,夏補三伏。大暑天氣酷熱,人們出汗多,脾胃活動相對較差,會感覺比較累和食慾不振。

夏季飲食應少食辛辣油膩之品,如果過食油膩食物,會傷害脾胃,影響營養消化吸收,且停留在體內的風邪、濕邪、油膩之品糅合在一起,使人容易生病。夏季稍微吃點「苦」對身體會大有好處,可起到解熱除濕、抗菌消炎、幫助消化及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作用。

香港中醫學會理事長俞明珠曾撰文介紹稱,脾臟的特點是喜燥、喜溫、惡水濕,而大暑氣候悶熱,陰雨不斷。濕本是陰寒之邪,切忌冷食,因為嗜凍貪涼會導致濕上加濕,寒上添霜。久而久之,脾虛困頓,不能將日常代謝的廢物及時排出體外。故大暑養生的關鍵在於除濕、利濕以健脾運。

他表示,雖天氣炎熱,飲食仍宜以溫為主,不宜吃冰冷食物,以免腹受寒氣。解暑還是茶水好,可食各種瓜果,如冬瓜、黃瓜、西瓜、苦瓜等當令食物。

每年的7月22至24日之間 ,太陽達到黃經120度時,即為「大暑」節氣。臺灣名中醫師胡乃文表示,「大暑」節氣除了太陽光直晒的熱,還有隱伏在地裡面蒸出來的熱, 所以「大暑」節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胡醫師還提出夏季習俗該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要小心中暑,並分享寶貴的中醫養生之道。(Fotolia)
解暑還是茶水好。(Fotolia)

大暑食療 傳統湯水消暑去濕

香港養生飮食專欄作家大鴻珍表示,大暑正逢中伏時期至末伏之間,氣溫達至最高點,一年之中為最熱、亦是夏季最後一個節氣,所以長輩常說「熱在中伏」。

氣候變化,常會引起生理和精神情緖的變化,高溫酷熱,易動「肝火」心煩意亂,焦躁等情緖,年老體弱者,更易血壓升高或心律失常。

所謂「藥食同源」,又說「藥補不如食補」所以老輩講究湯水養生。食物有分寒、熱,濕、燥⋯⋯另外,物味之鹹、酸、苦、辣、甜、甘、辛、澀等也是功能各異。

選擇食物要因應氣候,體質,時物或所需而定。今日大暑介紹兩個適合一家大小的傳統湯水,間單易做:

(一)冬瓜薏米蓮葉湯(4人用量)

材料:
冬瓜1斤(性涼,清熱利水,消暑解毒去水腫)
鮮蓮葉1塊,
生薏米1兩(健脾補肺,清熱去濕)
赤小豆1兩(長形的)(利水除濕,消腫解毒)
炒扁豆半両(消暑化濕,健脾和中)
西施骨半斤

做法:薏米與炒扁豆洗淨,一同浸透約半小時。西施骨洗浄飛水待用;冬瓜切件,皮切出留用;赤小豆洗浄,用15杯清水(8安士杯 )將全部材料一同煲2 小時,調味即可。

(二)粉葛鯪魚湯(4人用量)

材料:
粉葛1斤(味甘性平,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昇陽止瀉,通經活絡)
鯪魚1條約12兩(味甘性平,行氣活血,利水)
豬肉6両
赤小豆2両(長形的)(利水除濕,消腫解毒)
陳皮一塊,浸軟去瓤

做法: 鯪魚劏好洗淨抹乾,用少油煎至兩面金黃,待用。粉葛洗淨切件,加10杯水(8安士杯)與赤小豆一同煲滾,轉小火煲1小時30分,隨後下豬肉、鯪魚、陳皮 ,開大火煲滾後,再轉中火煲1小時,調味即成。#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其氣候特徵是:“鬥指丙為大暑,斯時天氣甚烈於小暑,故名曰大暑。”大暑正值中伏前後,在我國很多地區,經常會出現攝氏40度的高溫天氣,在這酷熱難耐的季節,防暑降溫工作不容忽視。
  • 【大紀元7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趙曉慧台北25日電)季節進入一年之中最熱的節氣「大暑」,專家建議調養精神、保持心平氣和,飲食清淡多樣,健脾養胃,體質寒涼者應戒除冰冷飲食。
  • 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陽達到黃經120度時,即為「大暑」節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名中醫師胡乃文接受記者採訪表示,「大暑」節氣除了太陽光曬的熱,還有地裡頭蒸出來的熱,所以「大暑」節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他提供夏季習俗該注意的地方,提醒民眾要小心中暑,並分享寶貴的中醫養生之道。
  • 暑是炎熱的意思。今年的大暑從7月23日11:30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大也。」這時正值「中伏」前後,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 大暑,年中最熱的時節登場了,大暑也是夏季最後的一個節氣。中國古人在大暑節氣中早有排除溼熱「清補」的養生之道,同時也掌握了大暑前後的三伏天期間「冬病夏治」的調虛補強的時機。大暑前後中國大陸頻頻發生超歷史紀錄的水災,警示人必須重視人與環境間的因果循環…
  • 昨天(22日)「大暑」,氣溫超過華氏91度,體感溫度更高達108度,在火辣辣的熱浪襲擊下,華埠的華人應對酷暑各有良方。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30日正式決議,將中國傳統代表一整年時令運行的「二十四節氣」,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小暑是指天氣「小炎熱」,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間交節,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黃曆中,小暑是六月節。小暑節氣裡,從身心的保衛到環境的保護都必須用心經營、小心防護,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實環保防雨澇、應天時保護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貼的關鍵時刻,就在小暑展開的苦夏裡。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