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中國文化的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上)

文/瑪莎.扎格瓦茨吉娜 (Masha Zagvazdina),編譯/周鼎

1908年5月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03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列夫.托爾斯泰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巨匠,是中國人眼中偉大的俄羅斯君子,也是影響印度甘地的英雄。他的一生經歷過貴族的奢華浪漫,經歷過農人的辛苦耕耘。為了理解生命的意義,他不斷地探索著人為何而生,又為何而存在?在漫長的探索中,他將智慧的目光投放在中國,並從中華文化中汲取思想精華,作為打開人生意義的一扇天窗。

中國古典思想對托爾斯泰的影響

列夫.托爾斯泰後半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開始積極研究中國文學和民俗,以便介紹給俄羅斯人。托爾斯泰的祕書布爾加科夫寫道:「他曾說過,如果還年輕,就會去中國。」作家自己也曾說:「我正忙於研究中國,而有人竟想使4億中國人習慣於歐洲文明。」

當時的俄羅斯漢學家並不太接受中國的古典思想,甚至批評中國文化,包括著名的哲學家弗拉基米爾.索洛維約夫和中國問題專家瓦西里.瓦西里耶夫。但托爾斯泰卻致力於研究中國文化,並適當地加以改編,使俄羅斯人更容易理解。

托爾斯泰27歲時與中國結緣。他早年在高加索、多瑙河一帶、克里米亞半島參加戰爭,因其作戰勇猛,獲得勇敢軍官的殊榮。由於他參加過幾大戰役,為此也獲得「勇敢」勳章和其它一些獎項。1855年,托爾斯泰收到培訓中國軍隊的邀請,但他拒絕了。

他說:「克里米亞戰爭後向中國派了一些人。朋友勸我去當炮兵軍官。我記得自己非常猶豫。我的朋友巴柳澤克去了,但是他還要執行其它任務:與東方人耍狡猾的陰謀。後來他成了大使。」托爾斯泰所說的「其它任務」指的是特務活動。

19世紀70—80年代,托爾斯泰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他50多歲時,接觸到老子的學說,隨後展開勤懇的研究,包括中國的民間著作。

1891年,托爾斯泰談到成年後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思想家這一問題時,他講到,孔子和孟子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影響最大的是老子的思想。

在老子、孔子、孟子等中國先哲的思想中,托爾斯泰從中找到了共鳴,其中包括 「博愛」、不以惡治惡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仁義。

托爾斯泰在給出版商和朋友切爾特科夫的信中寫道:「我完全融入了中國的智慧中,我非常希望向您和所有人介紹這些書籍給我帶來的道德補益。」

「我待在家裡,現在正在發著高燒、流著鼻涕,但我還是已經連續兩天閱讀了孔子的著作。如此不同凡響的道德高度簡直難以想像,您將獲得道德上的充足,會發現這些思想有時甚至達到基督教的高度。我把自己良好的道德狀態歸功於閱讀孔子的著作,當然最重要的是老子的著作。這些思想應該成為全社會的財富。」

1900年11月12日托爾斯泰寫道:「我什麼也沒有寫,正忙著研究孔子的思想,這非常好。我在吸取精神力量。現在,我想記錄的是,自己是如何理解這『偉大的學說』和『中庸之道』的。」

托爾斯泰非常想把老子的《道德經》翻譯成俄文,但他不懂漢語。後來,他獲知日本人小西氏在翻譯這本著作,提出來和對方合作。就這樣,日本翻譯家小西氏和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首先把《道德經》翻譯成了俄文。

1903年托爾斯泰出版了《智者每天的思索》彙編,其中引用了老子的36段話。後來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多次引述老子的話。

1909年,托爾斯泰決定為廣大讀者翻譯《道德經》中的部分格言。他在去世前幾個月出版了一本小型書籍,他從《道德經》中精心挑選了64條格言,組成這本小冊子。這本書受到廣大俄羅斯讀者的喜愛。

托爾斯泰號召提升道德修養

托爾斯泰出身貴族,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他曾經過著花天酒地、放蕩形骸的生活。他擁有貴族階層的一切,又比之更勝一籌。卓越的文學天賦,為他帶來顯赫的聲譽。他是如此幸運,幾乎擁有人們想要擁有的一切。

在托爾斯泰的一生中,曾經歷過一個特別的夜晚,即被史學家稱為「阿爾扎馬斯之夜」。1869年,托爾斯泰為了田產的事情去了一次平扎省,中途在阿爾扎馬斯過夜。根據他的敘述,凌晨2時,他看到了死亡,聽到了死神的聲音,他感受到一種可怕的東西正在緊緊地追趕他、糾纏他,幾乎使他難以擺脫。

這一夜帶給他的經歷,使他的一生都難以忘記,他的世界觀也因此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托爾斯泰廣泛地吸收東西方文化的智慧與精華,包括中國的道家思想。他痛斥導致俄羅斯人墮落的東正教,並對人性的敗落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人人都能從心中意識到愛的力量,通過自我完善進行自救。

托爾斯泰認為,人生的目的在於不斷地修煉,在中國古典思想中他不斷地探索這方面的理念。他寫道:「為了不讓容器裡的東西傾灑出去,就要認真地端平它。為了讓刀片更鋒利,就需要經常地磨礪它。如果你在尋找真正的幸福,那麼,對自己的心靈你也要做同樣的工作。」

托爾斯泰認為,老子思想的基礎與所有正教一樣。他寫道:「如果一個人為了肉體活著,生活就是痛苦的,因為肉體遭受罪業、生病和死亡。如果一個人為了靈魂活著,那麼生活就是幸福的。因為對靈魂來說,不存在受罪、疾病和死亡。」

在孔子的「中庸之道」中,托爾斯泰強調了它的道德一面:「內在平衡是人類所有善行的根本,諧和是所有人類行為的普遍法則。只有當人們保持平衡與諧和的時候,幸福的秩序才會遍布世界,眾生才會繁榮。」

他相信,道德的完善沒有止境,人永遠都不可能說自己已經完美無缺。他非常欣賞中國文化中的一個觀點:每天都從頭開始反省自我,更新自己,然後再次從頭開始,永遠都從新開始,沒有止境。

1848年,20歲時的托爾斯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托爾斯泰在52歲時寫了一篇《懺悔錄》,對年輕時的自己進行了一場真摯而又坦誠的懺悔。他寫道:「想到這幾年,我不能不感到可怕、厭惡和痛苦。在打仗時我殺過人,為了置人於死地而挑起決鬥。我賭博、揮霍、吞沒農民的勞動果實,處罰他們;也曾過著淫蕩的生活,欺騙偷盜,形形色色的通姦、酗酒、暴力、殺人……沒有一種罪行我沒有幹過。為此我還得到讚賞,我的同輩至今都還認為我是一個比較高尚的貴族。」

他通過寫日記來反思自己的前半生。托爾斯泰認為,人不是甘願墮落卑賤的,人不僅擁有良知和道德,而且身上也帶有神性的光輝,人的天性充滿理性的力量。他意識到,愛是人類的本性,愛護人類的廣闊心胸會使人不斷地昇華。在實踐中,他也認識到,一個人只有回到自己的內心去尋找愛,就能在愛的指引下,找到光輝的生命主宰。@*#

責任編輯:蘇筱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科學和技術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專業划分如此細致、文化和各种學說如此龐雜,以至于我們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适生活的同時淡漠和忘卻對人生目的的真正思考。我們為什么活著?難道年輕時的辛苦是為了老年的安逸?掙錢是為了治病?縱欲是為了擺脫頹廢?身心憔悴為了短暫的飛黃騰達?苦讀的重壓、求職的辛酸、加班的煩勞、人際的不順、病痛的折磨正在過去,舒心、寬裕的日子一天天流過,過去的一切仿佛是一場虛幻的夢,一切美好都將在死亡時徹底消逝。我們莫名其妙地出生,又匆匆死去,人生的意義在哪里?
  • 在貴族統治下,當時的俄國社會充滿了貧困和不幸,整個國家都陷於動盪不安的局面。托爾斯泰目睹種種不平等現象,懷著悲天憫人的心腸,寫下了〈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名著,被認為是俄國最偉大、最能夠反映時代的作家。
  • 我在閱讀羅曼•羅蘭所寫的《托爾斯泰傳》時,能發現他是那麼深入托爾斯泰的思想深處,準確把握著托爾斯泰的心路曆程,我由衷地欽佩。我沒有這種資格來寫此二人的文字,但我終於又寫了,這是緣於我對他們的愛,對他們廣博心靈的愛,對他們深邃思想的愛,對他們天才的愛……,所以我又硬著頭皮寫下去,但我將永久地保留修改的權利。
  • 托爾斯泰與陀思妥耶夫斯基兩人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苦苦尋覓著,各自走著一條孑然孤立的獨特的道路,在思想的求索中,他們卻常常殊途同歸,在同時代的作家、思想家群中,他們走得最近
  • 在科學和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如此繁忙、專業劃分如此細緻、文化和各種學說如此龐雜,以至於我們往往在追求富裕、舒適生活的同時淡漠和忘卻了對人生目地的真正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

  • 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了一本寓言故事集《呆子伊凡》,其中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有個老魔鬼看到一位農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卻少得可憐,但他還是那麼快樂,非常知足。於是他就派了一個小魔鬼去擾亂一個農夫。
  • 1910年11月10日,俄羅斯初冬的蒼茫大地,一位白鬍子老翁坐著馬車離家出走,10天後,老人病死在荒涼的小火車站。寒風中守候的民眾哀悼低泣,一代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走完了人生最後的旅程。
  • 列夫•托爾斯泰是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俄羅斯著名的文學巨匠,以探索人生意義與道德倫理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深深的影響著世界。出身貴族的托爾斯泰在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並為此親身實踐做出的努力,以及他所提倡的「不以暴抗惡」的思想,深深感染了日後成為印度「聖雄」的甘地。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