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電影的優勢是只有一種語言?

人氣 578

【大紀元2017年08月31日訊】中國的媒體人借印度媒體上的一篇文章,就能讓把自己的國產電影捧上天,這種超級自戀的心態不是誰都能學的來的。關鍵是,那點自以為傲的理由或許還談不上是什麼「優勢」。僅從印媒文章的標題——「中國是如何變成世界最大電影市場」來看,核心的詞彙除了「世界最大」之外,更重要的應該還是那個「電影市場」。

既然印度媒體原本想談的是中國市場,那麼也就跟中國電影的好壞扯不上太多關係。但那個「世界最大」一旦放到中國媒體的眼中,卻足以成為「為中國電影點讚」的理由。陸媒有文章寫道,印度最大的電影公司之一的聯合創始人說,「在中國,電影只有一種語言,而在印度一部電影要做好幾個語言版本(印地語和各地語言版)」。由此陸媒認為,「中國的一大優勢在於中國語言文字統一,所以中國電影的國內市場更大」。

要說「中國語言文字統一」是一種優勢,這話並不錯,但說的太膚淺。因為從歷史來看,中國文字的統一始於秦始皇,語言的統一也可追溯到周朝時就已存在的「雅言」。由此,即便是一種優勢,也不是今天才發明、創造出來的,而應該仰賴於遠古華夏文明的承傳。

但令人費解的是,中國國產電影「國內市場更大」到底能說明什麼呢?而占據國內市場,是因為「語言文字統一」嗎?國內的市場更大,是否又在對比中反襯出,中國電影其實沒什麼國外市場、難以走出國門呢?一個足以回答這些問題的典型例子,就是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國贏得的票房。

據陸媒報道,「《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取得了13億人民幣的票房,這一數字是該片在印度票房的五倍」。在中國的4.5萬塊銀幕中,該片登上了將近3萬個銀幕進行放映。由此足見,印度電影其實頗有占據中國國內市場的潛力。反觀之,中國的國產電影若放到印度市場,又是否能獲得同樣的佳績呢?

照此來看,我們完全可以認為,中國電影「國內市場更大」並不是什麼值得歡呼雀躍的事兒,相反,還折射出了那麼一點點悲哀。像《摔跤吧!爸爸》一樣,能在中國贏得13億人民幣票房的國產電影,恐怕是屈指可數的。從陸媒無意中透露的「外國電影每年34部的配額」來看,中國的電影市場顯然不是一個自由競爭的市場,而是一個搞分配、搞限額的、被政令控制的市場。若不信,咱們大可放開這個國內市場,只怕到時連國產電影「立腳尖」的地方都沒有。

毫無懸念,中國電影之所以只能是「國內市場更大」,不過就是因為有中宣部統一管轄的廣電總局罩著。要知道,這個一黨體制下的部門對外搞大外宣、協助統戰,通過一切方式搶奪話語權,目地就是為了彪炳自身的權威、粉飾太平。而對內,自然就是搞洗腦、愚民那一套。如今,包括媒體、電影、電視在內的所有宣傳工具,都已經被其牢牢掌控。尤其是電影,從製作到放映,從導演到內容,都不由普通觀眾所在的市場說了算。就連影評都有一票「五毛」在負責盯梢。

如此,在這樣一個毫無言論自由的國度,又能拍出多少深入人心的國產電影?長期被洗腦、被蠱惑的中國P民又有多少人真正懂得如何鑑賞一部佳作?最終,不少人會發現,那些真正愛電影、懂電影的要麼都在看海外大片、要麼就想方設法翻牆看中國的「禁片」?其實一些被中共官方禁播的外國電影也是不例外的。如今,不僅是電影愛好者,就連一般的老百姓也開始表現出「越禁越想看」的好奇心了。

顯然,這足以說明,中國電影「國內市場更大」是領導的安排,而非民眾的選擇。從網友的一句「某大導演還在大罵國人素質差拖累了國產電影的發展」就不難看出,其一、「國產電影的發展」根本就是一句謊言,沒倒退兩步就不錯了;其二、國內這些導演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拍不出好片的同時,又不能說實話,因此只能胡謅。在中共當局的管控下,他們滿腔的才華不能充分的施展。為了拍成一部電影,他們得想著法兒的去討好領導,而非觀眾。

可想而知,這拍出來的電影是否能接地氣兒了。配合領導完成了愛國宣傳、愚民洗腦的任務,接下來也就只剩下找點笑料、往電影裡硬塞了。這也正是如今中國的賀歲片、喜劇片讓人越發笑不起來的原因。感動別人先得感動自己,連導演自己都笑不起來,又如何能讓觀眾高興呢?

仔細想來,中國國產片如此「統一」的又何止是語言文字,從演員的長相、服飾、造型到題材、劇情,就連笑點,都完全是一模子裡倒出來的。如今打開電視,都是清一色的愛黨、愛國主旋律。對此,中國人或許並不感到意外,因為中共想要剷除異見、封鎖言論自由的想法,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戴碧琪:文明社會不容一言堂
曹思源:中共改名社會黨廢除一言堂
中共十六大官熱民冷分組討論發言多為一言堂
微言:說說「一言堂」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