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地下古戰道與英雄楊六郎(下)

作者:榮欣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1629
【字號】    
   標籤: tags: , , ,

英雄楊六郎

雄縣、霸州、永清一帶作為宋遼時期的邊關地帶,這裡戰事頻繁,加之此處為平原地區,在戰場上無天險可守,北宋名將楊延昭在此地鎮守達16年之久,寸土未失,而楊延昭屢戰屢勝,與當時所修地下戰道不無關係。

楊延昭(公元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是楊業的長子。為何他被稱作「楊六郎」 呢?據說古人稱天狼星為六郎星,並認定其是將星,而楊延昭「智勇善戰」,威震遼國,因此被遼國人看成是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宋史》記載, 楊延昭小時候沉默寡言,兒時,常作行軍列陣的遊戲,他的父親楊業說:「此兒像我 。」每次出征,必定讓他跟從。北漢時期楊延昭便任楊武都巡檢一職,跟隨父親楊業四處征戰,遍及雁門關全線幾乎都有楊六郎城及六郎寨,因其勇敢善戰,早年名聲便已遍及全軍。

楊延昭。(古瑞珍/大紀元)
楊延昭。(古瑞珍/大紀元)

自古以來,楊家將大戰遼兵的故事就在永清縣廣為流傳。永清縣城西老君堂村西北方向有個叫「磨齒地」的地方。這裡灌木叢林茂密,其中有不少斜坡和沙崗。村裡老人講,「磨齒地」原有一片長年生長的野草,它的顏色是鮮紅的。相傳,那是穆桂英分娩時染紅的。民間傳說,穆桂英巧借這裡的複雜地形,擺了一個「迷魂陣」,遼國元帥韓昌帶著全軍將士闖入「迷魂陣」後,突見狂風大作,塵沙飛揚難辨東西;而此時宋軍號角齊鳴殺聲震天,遼兵失魂落魄,死傷慘重。縣城北10公處,有一片林木叢中凸起的沙丘,高十幾米,方圓達幾千畝,永清人把這連綿起伏的沙丘稱之為「金沙灘」。傳說,當年遼國皇帝御駕親征,曾在這裡擺下戰場。結果由於奸臣出賣,宋軍大敗,楊家將血染沙場。

宋遼交戰 六郎威震三關

永清縣後奕村有一土台,相傳此台「高數丈,廣七畝」,據縣誌記載,為「宋將楊業所築」。此台亦稱「六郎台」,宋軍曾在這裡操練人馬,以備遼軍進犯。據調查,永清縣建於宋代的55個村莊中,村名與宋遼戰事有關的村就達36個(含沿用宋朝營名, 明代建村3個)。如幾個鄉中以營命名的村子有數十個,相傳正是宋軍七十二座連營 。此外還有「楊官營」,據傳楊延昭曾在此地運籌帷幄;「千人目」,據傳有宋軍陣亡將士合葬於此。「目」與「墓」諧音;「寇家垡」,傳說宋景德年間宋遼交兵時, 寇準隨宋軍曾在此住過;「老君堂」,村南200米處原有一廟,名老君觀,傳說佘大君率兵在此駐紮過,故取名「老君堂」;「東解口」、「西解口」。宋遼交戰時,雙方傷亡慘重,故立村後取名「血口」,後改為「解口」;「韓台」,相傳遼軍大元帥韓昌在此建台點將,故得名。

據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編的《霸州志》記載:「引馬洞,為楊延昭所治,始自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必以出師。」這一記載非常明確地指出霸州(含永清)的地道為楊延昭(楊六郎)所治,也與楊延昭在宋遼邊境的一段經歷相合。

高陽關、益津關、瓦橋關是河北邊防的重要關口,都曾經為楊延昭的管轄區之內。所以歷史上留有「楊六郎威震三關」的美談。在楊延昭等將領的率領下,霸州(含永清 )等地的邊民同仇敵愾共禦遼敵,婦女兒童都能騎馬射箭。此情此景,在北宋歐陽修在《邊戶》詩的上半首中有生動的描述:

家世為邊戶,年年常備胡,
兒僮習鞍馬,婦女能彎弧。
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
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

宋遼地下古戰道所處的位置是當年楊延昭的防區之一。根據楊延昭在宋遼交戰之際鎮守河北邊防十五、六年這一歷史事實,以及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編的《霸州志》記載,不少專家斷言,宋遼地下古戰道即使不是楊延昭主持修建,他也一定參與過具體的修建。古戰道工程浩瀚,沉睡千年;楊延昭功勳卓著,名垂千秋;古戰道和英雄楊延昭密不可分。@*#◇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國大陸河北省雄縣、永清一帶地下埋藏著結構複雜、設施完善的古戰道,據中國文物部門初步調查,古戰道總面積可達一千三百平方公里,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四縣市,其工程浩大、結構複雜、用途較廣,堪稱「地下長城」。新華網報導,河北省文物部門今年為配合阿榮旗到深圳高速公路河北段的建設,對沿線進行了文物調查,在工程通過的祁崗發現古戰道遺址。在此之前,在永清、雄縣、霸州等地已先後發現過相似的古戰道。
  • 【大紀元2月8日訊】北宋與契丹族建立的遼國、女真族建立的金國連年征戰,前後達200年之久。當時,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無險可據,「弱宋」與「強遼」如何能對峙200年?遠在宋朝時「地道戰」在軍事上就已被廣泛應用。沉睡地底千年之久的古戰道,雖然已經為人所知,但仍有許多疑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
  • 近日,河北雄縣對位於境內的宋遼邊關古戰道進行了清理、修補並接通電源。「地下長城」——宋遼邊關古戰道將重現人間,使世人再睹它的風貌。
  • 【大紀元8月22日報導】(中央社台北二十二日電)新華社報導,建於一千多年前、規模宏大的「地下長城」永清宋遼邊關地道,今年被列為中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後,有望對社會大眾開放。
  • 將士們均感同身受,因此隨著主帥岳飛看著滾滾長江向東流逝,唱著《滿江紅》,之後唱到最後一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只覺得內心平靜無比,沒有了在先期黃鶴樓的悲壯情緒,只感覺無比的祥和寧靜,卻有著奮力精進的波瀾壯闊。
  • 西元1004年12月15日上午,發生了太白晝見的天象。這次天象對應的歷史,就是後世熟知的「澶淵之盟」。史書記載得比較詳細,但是,其中的三次天象記錄卻含混不清,歷史上也一直在迴避這三次天象的解讀——那才是最關鍵的天意所在!
  • 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它巍峨雄偉、氣勢磅礴、舉世矚目,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徵。然而,鮮有人知的是在冀中平原的燕南大地上,築有一條可與其相媲美的地下長城—宋遼地下古戰道。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 古燕國的都邑、元以後歷代中國的京城:現今的老北京城,它的設計始於元世祖忽必烈之時,體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透過老北京城最初的城市設計與布局,後世子孫不但能一窺中華文化中許多精微奧妙的神髓,更可以發現許多現代西方文化與古中華文化之間頗能碰出火花的相通之處。
  • 新疆的坎兒井鼎盛時期曾多達一千多條,全長5,000公里,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開闢了沙漠綠洲文明,展現中國古代地下水利工程的成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