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傳」系列之五:楊國忠(下)

【奸臣傳】專權誤國的楊國忠

作者:柳笛

唐代畫家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圖》,描繪唐玄宗到四川避難場景。(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1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楊國忠繼任宰相,大權在握,也令楊氏家族的權勢達到烈火烹油的地步。同時他也明白:「吾本寒家,一旦緣椒房至此,未知稅駕(歸宿)之所。」他自知無法在歷史上留下清白聲名,索性放縱私慾,一味爭權奪利。

然而,他的所作所為令大唐內憂外患,危機重重,招致天怒人怨。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安史之亂爆發後,他只做了三年宰相,便落得亂兵分屍的下場,隨著大唐國運的衰敗而迅速滅亡。

三年為相,禍亂朝綱

《舊唐書》記載,楊國忠「本性疏躁,強力有口辯,既以便佞得宰相」,決斷國家機務時,總是輕率倉促地做出決策。入朝理事,他更無一朝宰輔的風範,只憑藉虛張聲勢的強硬手段壓制下屬,挽袖扼腕,對公卿以下的官員頤指氣使。

楊國忠雖與李林甫水火不容,奢靡懶散的官風卻是一脈相承。舊時宰相出入一切從簡,李林甫自恃承寵多年,出行必然布置規模龐大的儀仗隊,充塞街道;官員若有事禀告,必須小跑躲避隊伍,如小吏一般匆忙。宰相當值,多在午時六刻(約上午12點45分)方出宮返家,而李林甫自謂天下太平無事,巳時(約上午9-11點)便已到家,繁雜的公務就在自家處理。楊國忠繼任以來,處政方式與李林甫無二。

宰相總攬官員陟黜之重職,楊國忠自視精敏,公然破壞朝廷的選官制度。為拉攏人心,他自創「押例」,凡為官年久者,無論賢愚,一概按照資歷晉升,予以優先升官的特權。按舊例,官員選拔的過程十分嚴格,需經過三次記名、三次唱名,反復考核,自春而夏方可完成。楊國忠卻把百官召至自家私宅,按照自己的喜好選用官員,在眾人面前唱名、記名,一天便完成所有工作,並自矜辦處事速。

第二年選官,他甚至把楊氏姐妹邀至內室,如看戲一般垂簾參觀。如果見到其貌不揚的官員,她們便直呼其名,隨意論說、調笑,聲傳於外。曾有兩名身著紫色官服的官員剛剛退下,楊國忠便指著他們說:「他們是何等人?」引得楊氏姐妹大笑不止。賢臣良才是社稷之重,楊國忠卻把嚴肅的選官過程變成一場鬧劇。

對待朝臣,楊國忠尚且視如兒戲,對待民生疾苦更是淡漠視之。天寶9年,南詔國王閣羅鳳不滿於雲南太守張虔陀的橫徵暴斂與無禮行為,被迫起兵反唐。楊國忠推薦心腹鮮于仲通任劍南節度使,於次年率兵八萬平叛。原本戰事順利,閣羅鳳願遣使謝罪,請求講和。奈何仲通不許,兩軍再次交戰。結果唐軍大敗,死傷殆盡,仲通僅以身免。

楊國忠卻為其隱瞞敗績,仍敘戰功。他知玄宗喜好邊功,便不顧唐軍實力,再次提出征討南詔。百姓聽說雲南多瘴氣,未戰而亡的士卒十之八九,遂多不肯從軍。按照唐律,百姓中有功勳者可以免除兵役,楊國忠卻強行先徵有功之人。於是,軍中怨聲載道,毫無鬥志。行軍路上,父母妻子送親遠征,一片哭聲振野的淒慘之景。

天寶13年(公元754年),楊國忠命御史李宓攻打南詔,又遭大敗。自攻打征戰以來,唐軍折損近二十萬,無數百姓客死邊境,國中更是田園荒蕪,民不聊生的慘狀。

唐朝安史之亂示意圖(SY/維基百科)
唐朝安史之亂示意圖(SY/維基百科)

將相失和,天下動盪

李林甫建議玄宗大用番將以來,唐王朝逐漸形成番將擁兵自重、國家內弱外強的軍事格局。其中三鎮節度使安祿山,通過賄賂朝臣、奉承皇帝成為勢力最強大的番將。他陰懷異志,卻感於玄宗恩寵之厚,欲「伺帝一日晏駕則稱兵」,只是在背地裡招兵買馬,不斷向朝廷索取高官厚祿。

偏狹寡謀的楊國忠,曾聯合安祿山誣陷李林甫生前謀反,而繼任相位後,不滿於受其輕視,又忌憚他總握兵權,是覬覦自己相位的勁敵。為取信玄宗,楊國忠自天寶12年(公元753年)以來,屢次向玄宗進言安祿山有反狀。

天寶13年,楊國忠再言安祿山必反,並為玄宗出謀劃策:「陛下試召之,必不來。」誰知,安祿山聞詔即至,並泣告於上:「臣本胡人,陛下寵擢至此,為國忠所疾,臣死無日矣!」玄宗深信不疑,為安撫其心,特賞賜萬錢。從此,玄宗再聽不進任何有關安祿山造反的言論,甚至把告發者交給安祿山親自處置。

楊國忠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玄宗欲調安祿山入朝為相,他立刻出面諫阻:「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制書若下,恐四夷輕唐。」這才打消了玄宗拜相的念頭。然安祿山「恨不得宰相,頗怏怏」,更與楊國忠結下仇怨。

天寶14年,安祿山上奏,請求起用32位番將代替漢將,楊國忠與左相韋見素進諫,韋見素極言安祿山已露反跡,令玄宗大為不悅。楊國忠見狀,只好三緘其口。事後,楊國忠日夜尋其反狀,指使京兆尹包圍安祿山在京城的府邸,逮捕並處死李起等親信,欲「激怒祿山,興其速反」。安祿山聞之,亦上表京師,奏陳楊國忠二十多條罪狀作為反擊。

安祿山認為,楊氏作為玄宗近臣,占盡地利,始終擔心他的譖言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在同年11月,他集結15萬兵馬,打著「奉密詔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的旗號起兵范陽。時海內承平日久,軍民久不聞戰爭,猝聞叛臣作亂,無不震駭失措。安祿山則率精銳鐵騎,如入無人之境,直趨京闕。

一場改寫唐朝歷史的大戰提前到來。京城傳來安祿山造反的訊息,君臣失色,玄宗急召百官商議。獨楊國忠不知禍之將至,面露得色,以為安祿山入己圈套。玄宗準備親征消弭動亂,並命太子監國。楊國忠擔心太子素惡諸楊專權,一旦掌權,楊氏一族便危在旦夕。他與三位國夫人商議,勸貴妃力阻玄宗出征。大唐帝王的最後一絲銳氣,終為美人眼淚所化,唐朝由盛轉衰亦在情理之中了。

當時,大唐名將哥舒翰奉旨鎮守潼關,城池固若金湯,叛軍進攻半年都勞而無功。哥舒翰認為,胡人造反,百姓必不肯歸附;叛軍遠道而來,利在速戰,只要堅守關隘,定會令其士氣渙散。到時唐軍趁勢出擊,便可平定天下。楊國忠卻不斷進讒,要求唐軍立即出關決戰。會叛軍以羸弱之兵誘敵,玄宗聞報,誤以為哥舒翰抗敵不力,便以「賊方無備」為由,屢屢催促他出關迎敵。

天寶15年,哥舒翰無奈之下,「慟哭出關」,遭到潰敗,二十萬大軍僅餘八千殘部。潼關失守,京城門戶大開,玄宗只得攜諸楊、皇親與幾位大臣倉皇奔蜀。當時兼任劍南節度使的楊國忠,尚做著入蜀後繼續專權妄為的美夢。

逃至馬嵬坡時,六軍疲敝不發,護軍將領認為戰亂因楊國忠而起,請求除諸楊以慰軍心。結果,楊國忠被亂刀砍殺,首級懸於驛站之外;楊貴妃被賜自縊,其餘楊氏親族盡被誅殺,一門富貴化為烏有。

楊國忠在世時,陝西有位進士張彖一直無緣做官,朋友勸他拜會楊國忠,便可飛黃騰達。張彖卻說:「吾輩依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吾輩得無失所恃乎!」冰山豈能長久,楊國忠一時顯貴,便小人得志,多行不義,在上玷污君王聖名,在下危害臣民無數,最終害人害己,成為禍國殃民的歷史罪人。#

( 點閱奸臣傳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明皇,非常敬重八仙,八仙一看唐明皇這樣敬重他們,便決定帶唐明皇到月寒宮玩一玩。唐明皇到了月寒宮看中了嫦娥,於是便寫了一首不甚恰當的詩。嫦娥由於先喝了幾盅酒,先是迷迷糊糊的不明白。
  • 唐玄宗在危急下,倉惶逃往四川,途中禁衛軍將士發動兵變,要求唐玄宗立即將楊國忠、楊玉環正法,以向天下謝罪,唐玄宗無奈,只得殺了楊氏兄妹。
  • 大唐天寶年間,楊國忠仗著他是楊貴妃的堂兄,權勢漸高,各地貢奉的奇珍異寶,莫不先送到他的門下。其豪富奢華,朝中無人能與之相比。一天,忽然有位婦人來到他的府前,請求見楊國忠。守門人不放她進去,她便對守門人大叫大嚷著說:我有件大事,要親口對楊公說。你為什麼阻攔我?你要是不讓我見楊公,我立刻讓這兒著火,把楊公的宅院焚燒掉。守門人聽了她的話很害怕,便向楊國忠報告。楊國忠一聽,也挺驚訝,就召見了那位婦人。
  • 唐玄宗時代的「開元盛世」與「安史之亂」是歷史上「得賢則安,失賢則亂」的一個典型事例。
  • 唐玄宗李隆基,特別寵愛楊玉環,封她為貴妃。
  • 奸臣之論,古已有之。戰國管子言:「奸臣之敗其主也,積漸積微,使主迷惑而不自知也。」國家興衰、朝代更替雖是冥冥中天道循環的安排,君主若無法做到親賢遠佞,則必有失政亡國之患,令忠臣志士扼腕含恨。
  • 宋人歐陽修主修《新唐書》,首作《奸臣傳》,以警示後人。後來歷代修史,沿用此例。一部《宋史》寫盡忠奸善惡、王朝興衰。「天下治亂 在君子小人用捨而已」,這句血淚總結的名言,對於今天的國家治亂仍有警示作用。
  • 唐史記載,武則天初即后位,弒殺王皇后與蕭淑妃。因淑妃臨死前詛咒:「願他生我為貓,阿武為鼠,生生扼其喉。」從此武則天畏貓,宮中不再蓄養。然而諷刺的是,她身邊竟出了一個被稱為「人貓」的心腹寵臣。
  • 貞觀承平世,開元鼎盛時。自唐太宗攜領忠臣猛將,開創赫赫基業,至唐玄宗一朝勵精圖治,中華歷史迎來空前的巍巍盛世。然而在玄宗末年,一場「安史之亂」令大唐國運迅速衰弱,成為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 歷史行進至玄宗朝廷的中後期,幾乎成了小人當道、忠臣沮折的亂政時代。讒佞奸臣們相互傾軋,肆意攬權,揮霍著大唐盛世的最後一點福祉。自李林甫為相「養成天下之亂」,後來居上的楊國忠更把盛唐推向一蹶不振的地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