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劍:荒謬的辯證法之二:對立統一規律是邏輯陷阱

人氣 4334

【大紀元2017年09月14日訊】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即矛盾是事物統一體內部的對立因素之間的關係。」、「矛盾是同一性和鬥爭性的統一」。 推演來推演去,最後得出結論:「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的發展動力」。這就是所謂的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

 1、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中存在三大邏輯陷阱

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者使用的一種陰謀的手法,這其中包涵了三個邏輯陷阱。我們許多研究辯證法的人,總是迷失在裡面,其實是掉在這三個大陷阱裡了。

 

第一個邏輯陷阱:沒有經過論證,就把一個待確定的問題用一個自己需要的有內涵的詞來定義,從而得出自己想要的結論。

「事物……的關係」這是一個沒確定的、中性的問題,為什麼用「矛盾」來定義,而不用「和諧」、「無為」、「無賴」、「有為」、「荒唐」、「勤快」、「暴力」、「友好」、「敵我」、「同一性」、「糊塗」等等其它詞呢?沒有經過論證,就把一個有特定涵義的詞定義成「事物……的關係」,這是陰謀家的手法。辯證法者用「矛盾」有其特殊的目的——告訴世人「事物的關係是矛盾的、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永恆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編造出來的定義,最後又是胡扯八扯證明這些。是先有一個目的,然後再以說明來勉強證明。

辯證法認為:「『矛盾』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即『矛盾』是事物統一體內部的對立因素之間的關係。…『矛盾』是同一性和鬥爭性的統一。」最後得出結論:「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的發展動力」。

我們就依照辯證法者的邏輯,用「友好」代替「矛盾」,就變成這樣:「『友好』是指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即『友好』是事物統一體內部的對立因素之間的關係。…『友好』是同一性和鬥爭性的統一。」最後得出結論:「事物的『友好』是事物的發展動力。」從我們的感性認識中,「友好」比「矛盾」更加接近事實和真理。

把上面的「和諧」、「無為」、「糊塗」…等詞代替「矛盾」也一樣,這在邏輯上與辯證法的定義是一樣的,其實也是錯誤的,因為沒有經過論證,就把一個自己需要的有內涵的詞貼上去了。這裡不是說它的結論錯誤,而是它的方法錯誤。從一個錯誤的方法出發,當然得不到一個正確的結果。總之把一個待確定的問題用一個自己需要的有內涵的詞來定義,這就是陰謀家的手法。其實用「和諧」一詞更接近事實。

應該創造一個新的名詞,或者就用「關係」、「事物」等詞來表達這種「事物……的關係」。辯證法者卻用一個帶有片面含義的詞來定義,所以說對立統一規律從源頭上就是錯的。也就是說,對立統一規律是從一個錯誤的基點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它永遠是錯的。

由於辯證法者首先定義「矛盾是事物……的關係」,所以無論千推論萬證明,最後得出的結論「事物……的關係」一定就是矛盾的。比如某人先告訴你(定義),說:「世界是‘黑’的」,最後千推論萬證明,證明世界就是「黑」的。先定義結果再證明結果,這種手法非常無賴。我們學習和研究辯證法的人,如果首先就相信了「矛盾是事物……的關係」,那就陷入了辯證法者的圈套,再也跳不出來。「跳死猢猻終落在乾坤套裡」,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者在下定義時就設下的「乾坤套」,沒有金睛火眼的世人都成了跳死猢猻。

第二個邏輯陷阱:給矛盾一詞製造了「真假」兩種內涵,根據需要在二者之間切換。

事實上矛盾與鬥爭是等價的,「矛盾」只有對立性沒有統一性,只有「鬥爭性」沒有「和諧性」,這是普世共識,我們稱其為矛盾的「真內涵」。辯證法者假意地往「矛盾」的內涵中裝入「統一性」、「同一性」,我們稱其為矛盾的「假內涵」,因為是「假」的所以根本就裝不進去。不但裝不進去,他們根本也不想真正的裝進去。一個名詞二種內涵,造成邏輯混亂、真假難辨。混淆概念是辯證法者和一切陰謀家最常用的手法,在這裡體現出它的精緻化、專業化和隱蔽性。

我們必須清清楚楚地明白:普世共識就是「真內涵」,事物只有「真內涵」沒有「假內涵」。

在我們平時的認知中,說A與B有矛盾,就表示A與B有「衝突」有「鬥爭」、是「互害」的,根本沒有「統一」、「和諧」、「互惠」的內涵,這是普世共識。這時的矛盾用的是「真內涵」。按照辯證法的定義「矛盾是指事物…關係」,只是表示A與B有關係,未表示這種關係是是「和諧」的還是「鬥爭」的、是「互惠」的還是「互害」的,這時的矛盾用的是「假內涵」。大家看看,一個名詞兩種相差如此巨大的內涵,造成混亂。其實內涵是不能衝突的,「假內涵」是不存在的,「真內涵」才是真面目。

辯證法者在兩種內涵之間切換,達到了渾水摸魚目的,想說什就說什。他們切換的手法很陰明,非常難以識破。當辯論辯證法時,例如:「矛盾是…的對立和統一及其關係」,這時用的是「假內涵」。當推斷出結論時,例如:「事物的矛盾是事物的發展動力」,實際上是說「事物的鬥爭是事物的發展動力」,用的是「真內涵」。所以馬克思說的「階級鬥爭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就從這來的,這時的「矛盾」就赤裸裸地等於「鬥爭」,沒有統一性。這時馬克思使用的是矛盾的「真內涵」。馬克思也不相信矛盾的「假內涵」,如果他相信「矛盾」有統一性,他就應該這樣說:「階級鬥爭與階級統一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或者說:「階級的鬥爭性與統一性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那麼,這樣的結論說了也是白說,相當於什麼都沒有說。可見,「假內涵」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只是辯證法者忽悠人時使用。

你與你的女同學吵架了,你說與她發生了矛盾。如果她剛好在學習辯證法,理解成與她發生了「…關係」,她非打斷你的腿不可。這就是辯證法使用「真假兩種內涵」造成的混亂,這種學說你敢相信嗎?你敢用嗎?

你與你的同事關係很好,這時的你會不會說「我與同事有矛盾」、「矛盾很激烈」?絕對不會的,因為平時的你用的是矛盾的「真內涵」,這是普世共識,你絕對不會違背這個共識,你只會說「我與同事很和諧」、「我與同事不矛盾」。但是,如果你用對立統一規律來表達,或者你在進行辯證法考試,你就必須說「我與同事有矛盾」、「我與同事處於一個矛盾體中」,因為辯證法者這時用的是矛盾的「假內涵」。一個事實,既要說是「矛盾的」,又要說是「不矛盾的」,兩個相互否認的說法,這不是很荒唐嗎?這裡又可以看出,對立統一規律是不符合事實的。

我們可以用這種偷換內涵的邏輯描述另外東西,更能看出它的荒謬:「世界是黑的…這個黑裡有白和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說來說去,最後結論「所以世界終究是黑的」。第一個「黑」假裝要裝進去「各種顏色」,實際裝不進去,用的是「假內涵」。而後面的「黑」只是我們普世共識的「黑顏色」,沒有「任何其它顏色」,是結論者所需要的,用的是「真內涵」。這是有意搞亂名詞的內涵所致。馬克思理論裡也經常出現這種邏輯陷阱:使用已有的名詞,中途加進自己的概念(內涵),最後又使用別人的概念,造成邏輯混亂,渾水摸魚。

我們描述事物必須準確,南就是南,北就是北,因為南和北是不同的方向,不能同時成立,不能說南中還包涵有北和其它方向,那樣就造成意思混亂。如果南中還包涵有北和其它方向,哪我怎麼打汽車的方向盤?對立統一規律也是這樣,先用「矛盾」來表示「事物……的關係」,再告訴你「矛盾」中還有「同一性、統一性……」,最後證明「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就是辯證法的邏輯陷阱,它在玩真假內涵。這是陰謀行為,「矛盾」就是「鬥爭」,沒有「同一性、統一性……」,對立統一規律是從一個錯誤的基點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它永遠是錯的。

再舉一個例子加深對對立統一規律的理解:對於一個新的待確定的方向先用「南」來定義,再說「南」中有「北東西中上下」,最後證明這個方位就是「南」。第一個「南」說的是「全方位」,這是「假內涵」,後面那個「南」是指南針所指的方向——「真內涵」。如果這個待確定的方位本來應該是「北」,也因為首先用「南」來定義,造成錯認為就是「南」了。這種作法何其荒謬。所以對於未確定的東西不能先用一個有確定內涵的詞來描述,對於這個待確定的方向,可以用一個已知的方位詞以外的詞來定義,再研究它究竟是什麼方向。

通過切換「真假內涵」,辨證者給只代表「對立性」的矛盾,加進了反義——「統一性」

「統一」的意義與「對立」恰恰相反,既然矛盾已經代表「對立」了,它就不能再代表「統一」!

查找「對立」一詞的定義:「《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兩條:其一為,兩種事物或一種事物中的兩個方面之間的相互排斥、相對矛盾、相互鬥爭。」這說明矛盾與「對立」是等價的,否則就不會用「相對矛盾」來定義「對立」一詞了;如果矛盾還有「統一」特性,那麼用「相對矛盾」來解釋「對立」,就說明「對立」裡面還有「統一」特性,但是「對立」是為了區別「統一」而提出來的,它不可能還有「統一」特性,這與它的本意不相符了,所以矛盾沒有「統一」特性。查遍了詞典,找到許許多多矛盾一片語成的語句進行分析,發現除了辯證法的定義外,矛盾一詞從古到今都只有對立性而沒有統一性,可見矛盾的統一性是辯證法者偽造的「假內涵」。

一個詞不能同時具有兩個相互排斥的涵義。比如,一個顏色不能同時是「黑與白」,一個方向不能同時具有「南與北」,因為「黑與白」和「南與北」是相互排斥的,不能同時成立。更不能用「黑」代表「黑白」,也不能用「南」代表「南北」。「對立」與「統一」也是兩個相互排斥的涵義,矛盾已經代表「對立」了,就不能再代表「統一」。如果一定要找到一個詞代表「對立統一」,只能用一個不代表「對立」也不代表「統一」這樣的詞,如用「關係」、「事物」或者「和爭」,或者乾脆就用「對立統一」組成一個詞。所以用矛盾代表「對立統一」是錯誤的,因為矛盾就是對立性的。如果矛盾既代表「對立」,又代表「對立統一」,哪它什麼時候代表「對立」?什麼時候代表「對立統一」?就像黑既代表「黑」又代表「黑白」,男既代表「男」又代表「男女」,北既代表「北」又代表「南北」,趙既代表「趙」又代表「趙錢孫李」甚至代表「百家姓」一樣,這不亂套了嗎?

這裡並不是否認事物有對立和統一兩個特性,恰恰是強調了事物的對立和統一兩個特性,是反對用矛盾來代表這兩個特性。矛盾只能代表對立性、鬥爭性,不能代表統一性。矛盾只是事物的一種鬥爭特性,不是事物的全部特性。

「你與同事有矛盾」,說明你與同事的關係正處在「鬥爭」與「排斥」階段,「解決矛盾」就是把這個矛盾化解、消滅,把你與同事的關係轉化為和諧、團結方面來。從這裡可看出:「矛盾只有對立性沒有統一性。矛盾只有關係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關係中還有和諧部分。『辯證法把矛盾定義成關係的全部』是極端錯誤甚至是罪惡的。」這就是對矛盾一詞最正確的解釋。

黑哥兒在它的《小邏輯》中,是把矛盾作為對立的一種特殊形式和狀態的,矛盾也就是以最尖銳、最極端的形式和狀態表達出來的對立,也因而是對立的一種在概念和抽象範圍內的特殊形式;但在有些地方卻把「統一性」也加進去。我們很容易被它搞混亂、陷進去,因為辯證法是詭辯術,很容易就中它的圈套。

所以鑒定辯證法,根本就不需要精通辯證法,只看結論,直接對準結論動手,用邏輯就能破解。就像令狐沖,根本就不屑於精通天下劍法再破天下劍法,只要你出劍,他就用「破劍式」破掉你。如果要先精通對手的劍法再破它,花一輩子都不一定能破掉一家,因為你永遠不可能比他更熟練。對於辯證法,不論它如何狡辯,玩什麼花樣,我們只對準其結論,就用邏輯一下子就捅破了。這一招,叫做「跳出辯證法,再破辯證法。」

本人建議:應該完全杜絕所有詞語的「假內涵」,在矛盾一詞使用「假內涵」時,就用另一個詞「關係」代替,或者用一個更加合適的詞,這樣辯證法表達更加明確和準確。但是,這樣做,辯證法就破產了,因為它本身就是謬論。上面的例子中,你可以這樣介紹:「我與同學是同學關係」、「我與同事是同事關係」;你還可以這樣介紹:「我與同學的關係很矛盾(對立)」、「我與同事的關係很和諧」。

第三個邏輯陷阱:扯下「同一性」,掩蓋「和諧性」。

雖然前面已經揭露了對立統一規律的二個陷阱,但是第三個陷阱才是辯證法者最大的陰謀!看看「對立統一規律」是多麼恐怖。

辯證法對同一性描述——「矛盾的雙方處於一個同一體中」。從這裡可以看出「同一性」那是形成事物的條件,是必要條件,是在事物之上、之外。例如我的左手和他人的右手,不在同一個體中,當然不形成事物,不可能有矛盾和其它的關係;只有我與他人有矛盾,我的手代表我執行行動而已。同一體中的事物,一定有矛盾嗎?不見得,我的左手與右手和諧得很,從來沒有矛盾,我的左腳與右腳更加沒有矛盾!我的腳與我的頭腦有時候有矛盾,頭想跑的時候腳跑不動。所以「同一性」是在事物的外部,是形成事物的必要條件,是發生「和諧」、「矛盾」等各種關係的前提,當討論事物的內部問題時,不應該再扯它進來。矛盾的雙方必須「夠得著」,也就是處於同一體中,所以許多時候,討論矛盾時,已經假設處於「同一性」了,用不著特別再提「同一性」。「同一性」就像婚姻中的媒人,把夫妻撮合在一起以後,家庭內部事務,不能再扯媒人的事;夫妻吵架也把媒人痛駡一頓,夫妻打架也把媒人狠揍一頓,家裡分財產也給媒人一份,天底下沒有這樣的做法。

從上可以看出,「同一性」是在事物之上、之外,是包涵著矛盾的。而辯證法者反過來把同一性塞進矛盾裡面,再告訴你「同一性」是在「矛盾」之內、只是矛盾的一部分,並把和諧性中的某些特徵,抽出來放入同一性中,這樣就把和諧性掩蓋過去了。如果有人想到和諧性並拿出某些特徵,馬上就有辯證法者指出已經在矛盾內部的同一性中了,堵住了人們找到和諧性的可能。

可以形像地這樣描述:事物中原本還有一種與矛盾相對立的、地位相等的、作用相反的特性——和諧,辯證法者把和諧性打碎,把殘渣裝入從高位扯下來的同一性中,再把同一性塞進矛盾之中,這樣既消滅了和諧性又壓低了同一性,那麼事物就變成完完全全等價矛盾了。這是極端精緻的包藏禍心,難怪發明者叫黑哥兒,看來冥冥之中自有天意。這也是辯證法者創立對立統一規律的真正目的——掩蓋「和諧性」。辯證法是陰謀家發明的騙人把戲。

所謂的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者設計的陷阱,他們良心壞了。

2、事物內部真實地存在著相對立的兩種特性——「和調性」與「矛盾性」

矛盾只是事物的一種鬥爭特性,不是全部特性,事物中還有一種特性,與矛盾是地位相等、作用相反,用「和諧」來表示最合適。辯證法者所說的同一性中部分內容其實是從和諧性中抽出來的,應該回歸和諧性中。同一性是在更高一層,它包涵了矛盾性與和諧性,同一性是形成事物的條件,可以說同一性已經約等於「事物」了。

事物內部真實地存在著相對立的兩種力量,也叫兩種特性、兩種特徵、兩種屬性,它們地位相等、作用相反,目的和效果都是相反的:

一種是分裂的、對立的、鬥爭的、相互排斥的、互相拆臺的、互相為害的、互相敵對的,我們稱之為矛盾鬥爭性——矛盾性。它是對事物的否定,使事物的離心力越來越大,推動使事物走向解體和滅亡,解體也是滅亡。它是事物毀滅的力量,是惡的力量。

一種是團結的、統一的、和睦的、相互協調的、互相幫助的、互相有益的、互相依存的,我們稱之為和睦諧調性——和諧性。它是對事物的肯定,使事物的向心力越來越強,凝聚力越來越大,使事物繼續生存和發展,生存是發展的前提。它是事物發展的力量,是善的力量。

矛盾只是對立性,沒有統一性,統一性在和諧之中。

事物內部的和諧性與矛盾性是兩種對立的特性,是兩種相反的力量,處於一個同一體中,起著相反的作用,是把事物推向兩個相反的方向。一個要生存、一個要毀滅;一個要和睦、一個要鬥爭;一個要發展、一個要後退……事物就是在這兩種相反的力量作用下存在。很顯然,和諧的力量是保持事物的生存和發展,矛盾的力量是把事物推向解體和滅亡。和諧是良性的力量,矛盾是惡性的力量。

辯證法者認為事物的關係是矛盾的、矛盾鬥爭的。那麼辯證法者的家庭只有矛盾鬥爭,沒有和睦諧調嗎?這樣的家庭能生存下去嗎?可見,無論如何抵賴,事物的內部必然還有和睦諧調性存在。

用佛家的「緣分」來看,和睦諧調性是善緣,矛盾鬥爭性是惡緣。辯證法者無限度地張揚擴大矛盾鬥爭性的惡緣,竭盡全力地隱匿否認和睦諧調性的善緣,居心不良。

3、矛盾鬥爭性是事物毀滅的力量

辯證法在闡述社會發展的過程中無法正視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時,就不得不借助「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來搪塞和自圓其說,把社會發展的動力說成是什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階級和階級的矛盾」等等,全是謬論。

馬車是馬與車組成的一個事物,馬車前進的動力是馬。辯證法說「馬車前進的動力是馬與車之間的矛盾」,這不是很荒唐嗎?馬與車之間的矛盾越大,越妨礙馬車前進,越拖馬車的後腿;馬與車之間越和諧,它們配合得越默契(默契就是和諧),馬車阻力越小,越能前進。一匹馬是一馬力吧,一般時速能跑15公里,馬與車之間有矛盾,5公里的時速都跑不了。如果馬與車之間矛盾無限高漲,馬車分裂成馬與車,馬車這個事物就完蛋了,毀滅了,不存在了,還能前進?可見,「矛盾是馬車毀滅的動力」。

對於賽馬,辯證法說,馬與騎手之間的矛盾是前進的動力。事實是,在賽馬比賽中,想跑出好成績,騎手與馬必須非常和諧,否則,還不如不跑呢。越和諧,跑得越快。想通過激化與馬的矛盾來提高名次,除了辯證法騎手,再笨的人都不敢這麼做。騎手敢與馬鬧矛盾,不說想拿冠軍,摔死都有份。別忘了,馬不懂辯證法。

可見,矛盾鬥爭性是事物毀滅的動力,和睦諧調才最有利於發展,也可以說,和諧才是發展的動力。

再以家庭為例,夫妻之間有時有矛盾吵架,但更多的時候是和睦諧調的。沒有人能否認這個事實吧,說明家庭的「和諧性」是存在的。當矛盾達到某一程度時,家庭就會破裂。只有和諧遠遠大於矛盾時,家庭才能生存下去,有生存才能有發展,生存是發展的條件。「家和」是家庭發展的動力,「家暴」是家庭毀滅的動力。

舉一例子:人是一個事物,所有的器官都是這個事物的成員。必須所有的成員都和睦相處,人才能生存下去。如果有一天,左手對右手鬧矛盾,說:「你力又大又輕巧,卻幹活輕鬆,好事都讓你做,笨活蠢活都讓我來扛,不公平,現在我要造反要革命,從今以後,吃飯時我拿筷子你端碗,寫字時我拿筆你壓紙。」當左手說出這些話以後,所有器官全罵起來,嘴巴眼睛耳朵腳全罵左手瘋了。鼻子說,你別把筷子插到我的鼻孔裡。眼睛說,你別把肉往我這裡塞。耳朵說:「你不是那個料,就別爭了,你讓我端飯碗,我也不行,讓你聽聲音你也不行,老天生你那個樣,就是讓你做那個事的,你不要搶著做別的事情,那叫越位。」嘴巴乾脆說,你拿筷子我閉口不吃。

左右腳說:「我們比你更苦更累啊!天天在下面支撐著整個身體,又苦又累又髒又低下又危險,你們所有的人(器官)在上面風涼,就我們在下面挨苦,誰管過我們呀?誰想過我們呀?你左手還碰過飯碗、摸過紙筆,我們見都沒見過,我們要是碰到飯碗,早被你打斷腿了,你為什麼就不為我們討公平?苦大仇深的我們都不出聲,你還胡鬧什麼?」左手說:「你們沒聽說過‘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嗎?不想拿筷子的左手也不是好手;什麼樂天知命、知足常樂、安於現狀是不知上進者所為,我得進步。」左右腳說:「按你那麼說,不想端飯碗的腳也不是好腳?天生我們這個笨樣,我們不能妄想天開,不能僭越,我們端飯碗你走路,只能在地下爬。」

左手一意孤行: 「筷子輪流拿,今日到我家。我就要革命,誰反對就是反革命。」耳朵說,瞧你的笨樣,能拿得了筷子嗎?左手說:「右手訓練了二十多年了,我也要訓練二十多年,未必不如它,我要革命,絕不放棄。」

從那以後,這個人每天吃飯就讓人笑話,飯菜掉一地,左手把人整得不像樣了。如果有一天,腳說要拿筷子讓手走路,你說事情怎麼辦吧?一個器官鬧矛盾,讓所有的成員都受害。對於左手的胡鬧,要麼左手覺悟,平息革命化解矛盾;要麼把左手綁起來,或者乾脆剁掉,徹底解決矛盾。這個事物(人)才能很好地生存和發展。

再舉一個例子:我們還以人來說明。左腳說好事都讓右腳做了,踢人踢球都是右腳最多,每次100米跑也都是右腳先邁出,從今以後,100米跑我要先出腳。整個身體所有的器官全部反對,但是左腳說所有反對都無效,我要公平,我要革命,你們再敢反對,我讓你們好看,反正大家一起死,我也不孤單。於是100米跑時,跑到半道,左腳不往前邁,突然踢到右腳腳後跟,結果整個人撲向地面,當場摔死。這是極端的例子,當然極端才有說服力。

那麼是不是有一點點矛盾,就有好處呢?不是的,一點矛盾就是一點障礙,一點內耗,絕對是不利因素,因為矛盾是毀滅的力量。還是以100米跑為例,不但要左腳右腳配合好,身體所有部分全部都得配合好。左右手要擺得和諧(合拍),嘴巴鼻子呼吸得和諧,連外部的配件也得和諧,頭髮不能太長,衣服也得和諧(合體),鞋子也得是最佳的跑鞋,鞋帶也得系牢。只要有一個部分沒有配合到最佳狀態,能跑出9秒58的世界冠軍,卻只跑出了10秒58的成績,從世界冠軍變成第一百名,就成了徹底的失敗者。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到,一點矛盾,就是一點內耗,就是一點失敗。矛盾只有壞處,沒有任何好處。只有和諧達到最高水準,效率才能達到最高水準,發展才能達到最高水準。現在是高度競爭的時代,自己的效率沒有達到最高,而別人的效率達到最高,自己只能被淘汰出局,就是失敗者。

譬如兩個電視機廠生產相同的電視機,A廠和諧的好,造價380元批發430元,賺得盆滿缽滿。B廠內矛盾多多,各個環節都沒和諧好,造價達到450元。B廠很快被淘汰,所有員工都等著下崗(失業),都是受害者。

人類社會現在正處於高度競爭的時代,內部矛盾必然影響自我的效率,削弱自我的生命力和競爭力,使得自己處於劣勢。哪個民族發展速度快,一定得益於他們的「和諧」發揮到高的水準。

從這點可以看出:和諧是事物發展的動力,事物內部成員間的矛盾和鬥爭是事物毀滅的動力,毀滅的不僅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這個事物中的所有成員,包括和諧之中的所有成員。

事物成員間的鬥爭必然會造成相互傷害,嚴重的會導致滅亡。無論任何事物都是由小部分組成的,一個個小事物組成大的事物,大的事物組成更大的事物。小事物的被傷害必然影響到大的事物,這是最簡單不過的道理。個人組成家庭,家庭組成村莊,村莊組成地方,地方組成民族,民族組成國家,國家組成人類…現在有「地球村」一說,就是說地球只是一個村,裡面裝了全人類,我們人類只能同命運共患難,人類歷史是一部正義與邪惡的鬥爭史,世界是一個整體,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家和萬事興,家鬥萬事敗」,這是千古顛撲不破的真理,內鬥永遠是毀滅的力量。

鬥爭的雙方必需夠得著,也就是說處於同一體中,所以,所有的鬥爭都是窩裡鬥。夫妻鬥爭是家庭窩裡鬥,階級鬥爭是民族窩裡鬥,民族鬥爭是國家窩裡鬥,國家鬥爭是人類的窩裡鬥。窩裡鬥是推向毀滅的力量,一定使整體受到創傷。鼓吹「鬥爭有益論」實際就是鼓吹「窩裡鬥有益論」,必然後果是欺騙人類走向毀滅。具體地講:

夫妻鬥爭是家庭毀滅的動力;

階級鬥爭是民族毀滅的動力;

民族鬥爭是國家毀滅的動力;

國家鬥爭是人類毀滅的動力。

夫妻鬥爭(矛盾)是家庭毀滅的動力:

夫妻是家庭的成員。「家和萬事興」是千古顛覆不破的真理,那麼家鬥必然是萬事敗了。「兩人一般心,有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針。」在號稱「階級鬥爭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的那個荒謬年代,大家不敢公開講「家和萬事興」這句話。一個家庭是一個事物,夫妻是家庭中兩個最主要的成員,當然夫妻有和諧也有矛盾。

夫妻越和諧,做什麼都順,家庭的生存就越好,也就越能發展,「和諧」是「良」性的力量,它能導致家庭發展。由此可見:「夫妻和諧是家庭發展的動力」。如果夫妻經常鬧矛盾,其必然向心力越來越小,離心力越來越大,發展下去,最後只能離婚。以一個「王張」之家為例,分離後變成新的「王」家與「張」家,原來那個「王張」之家就滅亡了。矛盾更加激烈者,夫妻一方結束了對方,剩下一方被槍斃,不但「王張」之家滅亡,「王」家與「張」家也都不存在。夫妻吵架,做什麼都不順,你不找麻煩麻煩來找你。小矛盾小禍害,大矛盾大禍害,矛盾越大,禍害越烈。矛盾是「惡」性的力量,它必然導致惡的結果。

眾所周知,夫妻吵架,不但危害自身,還毀滅下一代。在父母吵鬧中長大的小孩,就是問題兒童,心裡灰暗,性格比較孤僻,難以教育,對社會仇視,將來犯法和為害社會的機率非常高。這種小孩也缺乏自信,將來的生存很是問題。單親家庭長大的小孩比這還慘。我的理解是:缺乏(長輩的)愛是根本的原因。

由此可見:「夫妻鬥爭是家庭毀滅的動力」。

如果誰還迷戀辯證法,認為家庭矛盾是家庭發展的動力。那請他回家與老婆無理取鬧地搞矛盾,日均吵架3小時,看他老婆不把掰了才怪呢!

階級鬥爭是民族毀滅的動力:

階級是民族的成員。這裡必須特別提到「階級鬥爭是民族毀滅的動力」。如果階級是存在的,那麼必然是在民族內部劃分階級,把一個民族劃成兩個敵對的、相互仇殺的階級。從邏輯上講,這就是分裂民族。搞階級鬥爭就是唆使甚至強迫民族內部一部分人迫害另一部分人,使民族內部相互仇殺、民族窩裡鬥,這就是毀滅民族。階級是民族內部的成員,它們的相互鬥爭必然導致民族自傷、癱瘓甚至滅亡。凡鼓吹「階級鬥爭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動力」者,無論其出自什麼目的,其客觀效果必然是導致民族走向滅亡。所以高喊這句話的人一定是民族之奸,在中國就是漢奸!

所以說:劃分階級就是分裂民族,搞階級鬥爭就是毀滅民族。

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興起之後,各地的罷工潮風起雲湧,嚴重摧殘了中國幼稚之工業,給這個正艱難走向工業化的落後農業國,杠上了致命的一擊,給日夜窺覷中國的外國豺狼,帶去了明媚的希望。

漢冶萍公司是當年亞洲最大的鋼鐵企業,是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工人眾多。被「階級鬥爭有益論」者相中,要把它建成「工人運動的基地和無產階級的大本營」(看清楚啊,不是因為工人辛苦,而是人多好利用。其實當時農民生活更苦)。中共組織了漢冶萍總工會罷工和安源煤礦工人罷工。安源煤礦是漢冶萍主要廠礦之一,文革時看到,中共的領導人夾著雨傘去安源組織罷工的巨型畫像。安源煤礦罷工勝利後,工會有最高的權力,並且有法庭,有武裝,能指揮當地的員警及監獄等,工人還要求擴大工會的權力,審理非工人,管理非工會範圍內的事(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當然什麼都得管)。工人更牛,自動將每日工作時間由12小時減至4小時,以致隨便提前下班或自由曠工;不聽管理人員、工頭指揮,自由行動;沒人敢管,導致減產。要算工人的幸福指數,古今中外都算在內,這時的安源煤礦工人算第一。漢冶萍總工會罷工和安源煤礦工人罷工,這兩個罷工,致使經營異常艱難中的漢冶萍更加雪上加霜,最終停產。最後漢陽鐵廠僅留下200餘人看廠,其餘工人遣散。漢冶萍公司名存實亡。

這給中國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受到損失的不僅是廠家,工人也損失很慘——沒有了工作,最大的損失還是國家,漢冶萍是國企,如果漢冶萍正常運轉,將巨大的支撐國家的各項建設,並為後來的抗日戰爭奠定軍事基礎。同時期與漢冶萍相似的日本八幡制鐵所,為日本的國力與戰爭提供了巨大的支撐。其實處心積慮想關掉漢冶萍的應該是日本人,無論從經濟角度、戰爭角度和世界格局考慮都是如此,某些組織做到了日本人該做而做不到的事情,不是漢X勝似漢X。

正常罷工應該是經濟鬥爭,當時的安源煤礦工人工資待遇並不低,共產黨領導的罷工全部是政治罷工,是打擊資本家的罷工。當時漢冶萍等於是「國企」,安源煤礦的管理層連股份都沒有,也應該屬於工人階級,反對管理層的罷工鬥爭是沒有道理的。第一次罷工時,提出「日工資低於4角者,直接加2角」,後來又提出「凡薪資每日在1元以上之工人,上年罷工時未增工資者,照原薪增加5%。」當時1元可以購買150斤穀子,夠一個人一月的費用,在當時全國小地主普遍破產的情況下,這真是天上工資。在1976年前後,中國一個工人的月工資,在黑市上(黑市才是正常的交流市場),買不了150斤穀子(有的地方50斤都夠嗆)。就是說,當時安源煤礦工人的日工資超過毛時代工人的月工資。1元的日工資加上4小時的工作時間,還可以「隨便提前下班或自由曠工」,這是古今中外最幸福的工人。只是用「工人」這個詞合不合適?是否更應該用「工老大」、「工霸」或者「打工皇帝」?我充分理解一個詞「貪婪」。漢冶萍是「國企」,可憐的中國人民,被賣了。

整個安源煤礦罷工過程及其後都在劉少奇的領導之下,他是個比較理性的人,都無法改變4個小時的工作時間和改善工作紀律,他也向廠方作出退讓,想改善工作紀律和穩定產量,都無法實現。(社會)整個形勢要求工會實行退卻與防禦的方針,劉少奇根據形勢的變化和具體的環境條件,確定了安源工人運動「立取守勢」的策略,勸戒工人不要驕傲,不要亂動,「要遵守協議,保證礦區產量」,工人卻要求進攻(獲取更多利益)。這種情形使劉少奇「苦悶欲死」。可能是因為劉的這種不全部按照工人的要求、要與廠方磋商,和想改善工作紀律和穩定產量的做法,幾十年後,他被打成「工賊」。

安源煤礦罷工成功的原因,是工人來源集中,鄉土觀念濃,比較團結。上海工人罷工不成功的原因,是工人來源複雜,致使不能團結。罷工起作用的因素不是階級因素,而是鄉土因素。鄉土是地緣問題,階級與地緣是兩個不同概念又相互排斥的東西,用鄉土觀念搞起階級鬥爭,真是荒唐。

鐵路工人罷工也給中國這個準備大力建設鐵路的國家,帶來巨大的危難。

北伐開始以後,工人運動如野火亂燒。陳贊賢在1926年下半年到贛州從事工運,把一萬多工人組織起來成立了總工會,進行各種罷工並要求加薪。要求某些商店店員的工資驟然增加到原薪的14倍,還要求「每年還應准假3個月以探親,外省店員則應准假4個月,最長者可達5個月。」「店員不願回家者,此期間工資還應照原工資加倍發放。」「在店供職滿一年者還應分享該店全年利潤十分之二的分紅。」隨之而來的物價飛漲,引起了群眾的不滿和地方混亂,兩個多月陳都不願意退讓。1927年3月陳被北伐軍第一師槍決,當時報紙控制在左派手中,全國聲討該師,蔣介石只得把軍官撤職。

武漢國民政府成立,汪精衛任主席,由共產黨與國民黨左派(國民黨左派許多是共產黨人)聯合執政,執行了蘇聯指示下的所謂「反帝反封建」的「左」的共產黨工農政策。受工潮的影響,武漢企業倒閉潮、老闆跑路潮湧起滔天巨浪,不少老闆連廠都不要就跑掉逃命,跑慢就被「無產階級專政的鐵拳」砸粹,工人失業人口空前高漲,達十多萬人,成了巨大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致使共產黨喪失了威信和在城市中賴以生存的群眾基礎。

很明顯這一切是罔顧人命、罔顧公平的極左路線造成的,而這個路線出自史達林,引起托洛斯基的批評。史達林為了推卸罪責並打倒托洛斯基,就把中國革命的失敗的原因說是「右傾機會主義」,陳獨秀成了替罪羊。史達林堅持了他的錯誤路線,以致中國各個根據地和紅軍後來才有非常慘烈的「肅反」運動,中國人又經歷了巨大的劫難。托洛斯基更左,他掌權死的人會更多。

10年後,劉少奇對當年工人運動的左傾錯誤進行了反思。他在給張聞天的一封信中說:「當時在長沙、武漢、廣州等城市,工人運動中的左傾錯誤是很嚴重的……提出使企業倒閉的要求,工資加到駭人的程度,自動縮短工時到四小時以下。隨便逮捕人,組織法庭監獄,檢查火車輪船,隨便斷絕交通,沒收分配工廠店鋪,這些事在當時是較平常而且是極普遍的。」「這些事幹起來而且越幹越厲害,在社會上、政治上、經濟上、人心上要發生嚴重的影響,這是無疑的。企業的倒閉,資本家的關門、停業與逃跑,物價的飛漲,物資的缺乏,市民的怨恨,兵士與農民的反感(當時有許多小城市的工會被農民搗毀,而且是農民協會領導的),軍官與國民黨人的非難,就隨著這種左傾的嚴重程度而日加嚴重起來。而工人運動當時是共產黨員負責的,這一切非難,就都加在共產黨身上。人們並不責備工人,而責備這是出於共產黨的指示,這就影響共產黨與各方面的關係。」(劉少奇《關於大革命歷史教訓的一個問題》,《黨史研究資料》第2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農民運動也失控。毛提出了一個驚人的口號:「有土必豪,無紳不劣。」湖南等地農民運動異常激烈和極端,許多北伐軍的親人被極端迫害甚至殺害,造成各界恐慌和兩極仇視,引發社會動盪,影響軍隊穩定,幾乎斷送北伐,這也是軍人後來那麼湧躍追隨蔣介石「清黨」的主要原因。在1927年1月的中央會議上,陳獨秀都指責,農民運動「過火」、「幼稚」、「動搖北伐軍心」。

據國民黨方面調查5月間湖南情況說:「先是共產黨大捕彼輩所認為土豪劣紳者,各地監獄為之充滿……各縣鄉村,同時宣佈戒嚴,凡無農會工會之徽章,不能通行,否則視為奸細,或土豪劣紳逃亡者(連逃亡都不行,多恐怖)。于此時也,商不安于市,農不安於野,人人自危,家家恐怖。」汪精衛6月1日在武漢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上氣憤地說:「照他們這樣胡鬧,打到湖南,湖南完了;打到江西,江西完了;打到河南,河南又完了。中央只好關門,還革什麼命!……我們看,農產品被摧殘完了,工商業家都打得跑光了。上不要中央,下不要人民,還革什麼命!」

在蔣介石執行蔡元培為首的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的「清黨」(4.12清黨)指示後,武漢政府這邊的北伐軍和各界紛紛響應,汪精衛只得也清理共產黨,倒向南京,最後併入南京國民政府。可以說,大革命的失敗是共產黨的「左傾」工農運動造成的,左派的武漢國民政府被左派的共產黨的階級鬥爭所摧毀,武漢也失去了成為首都的機會。

可以想像,如果按照中共當時的工農路線走下去,中國沒有任何力量反抗日本侵略,其實不用日本攻打就已經自己完蛋。政治罷工對社會穩定和經濟建設有巨大危害,「階級鬥爭有益論」者看不到這一點,非常可悲。

劃分階級是在民族內部劃分的,階級革命的敵人必然也在民族內部,損害的是自己的民族,損傷多了就毀滅,所以說:「階級鬥爭是民族毀滅的動力」。沒有「階級鬥爭有益論」者的窩裡鬥和割地自肥的軍閥,日本人是不敢侵略我們的,「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搞階級鬥爭就是自伐其國。中國古人都能看到這一點,現在人為什麼不懂呢?

劃分階級實際是分裂民族,搞階級鬥爭實際上是搞階級迫害、群體迫害,如果某種政策制度性地迫害別人的時候,那麼受迫害的人群就當然有權反抗,有權推翻這種迫害人的制度,那麼這個民族可能在相互鬥爭中毀滅。一旦這時外族入侵,受迫害的人群(階級)為了活命或為了公平很可能就投向外族。納粹德國入侵蘇聯時,有不少蘇聯人站到納粹那邊去。中華民族是比較追求公平的民族,也是比較有造反精神的民族。抗日時,在北京西面,僅楊成武部隊,大的收編就收編了趙侗(11000多人)、孟閣臣(7000多人)、劉玉昆(5000多人),最終孟閣臣被中共幹掉,趙侗跑掉後也被殺,趙玉昆見機不妙,帶一些人投靠日軍。我們臭駡漢奸的同時,更應該剷除製造漢奸的機制和理論。

日本的工業更發達,產業工人更多、比例更高,也就是日本的無產階級更多、更集中、更廣泛。如果日本人也搞工運,今天罷工明天罷工,他們根本就沒有能力侵略中國。如果想救中國的話,應該到日本宣傳馬列主義,造成日本八幡制鐵所罷工、並最終關掉,中日戰爭就不會發生,中共用力用錯地方了。哪一個國家想禍害中國,就派人去宣傳「階級鬥爭有益論」,讓他們窩裡鬥,看著他們在窩裡鬥中滅亡,中國人坐享太平,多好?中國的「階級鬥爭有益論」,首先是由日本傳過來的,看來也不是安什麼好心。

中國近代的問題不是階級壓迫問題,而是民族壓迫問題,是外來民族奴役中華民族、迫使中國簽署許多不平等條約,讓中華民族一步步走向滅亡。在這個時候中國人搞階級鬥爭,必然削弱民族的力量,無異於自我毀滅!特別是9.18日本侵略東北之後,有的黨派高喊「工人罷工、農民暴動、軍隊起義,武裝保衛蘇聯」,無論它出於什麼目的,它的理由表面上如何富麗堂皇,其客觀效果必然是削弱中國的力量,幫助日本侵略者!

無知的人甚至高喊「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日本侵略軍也是無產階級隊伍——由日本的工人階級及其同盟者(農民和小知識份子)組成。「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就是與日軍聯合,這是賣國口號。日本皇帝連姓氏都沒有,可以說是最最徹底的無產者,要不要與他聯合受他領導,去完成「大世界共榮圈——共產主義」建設?

人民應該是平等的,一些理論竟然宣稱某個階級是先進階級,並且要當領導階級,要實行階級專政。這是宣揚社會不公,準備建立不平等的社會。更加可笑的是,這個所謂的「先進階級」還是一個文盲階級,竟然是既先進且要當領導,這不是很荒謬嗎?文盲都那麼先進,我們還要讀書、學科學技術幹什麼?這不是誤導社會倒退嗎?

在中國歷史上,只要是分裂時,都是鬥爭時,所以,分裂就等於鬥爭。對這一時期,中國人有一個專用的名詞——離亂。這時,人民生活異常困苦,文明被毀滅,人民死亡巨大,人口急劇下降,中國自古就有「離亂人不如太平犬」這一定論,這是中國人幾千年痛苦得到的智慧結晶。所以,中國只要是統一,人民都是歡迎的。

鬥爭的雙方必需處於同一體中,所以所有的鬥爭都是窩裡鬥,鼓吹鬥爭有益實際就是鼓吹「窩裡鬥有益」。鬥爭不但會向上延伸,從階級鬥爭延伸成民族鬥爭和國家鬥爭,我們看到的馬克思國家都是如此;鬥爭還會向下延伸,從階級鬥爭延伸成階級內部鬥爭和派系鬥爭,我們看到的馬克思國家也都是如此。史達林就不說,他殺了2000萬蘇聯人民,列寧比他更利害。中共的內部清洗也是很利害的,大家都知道張國濤,他在紅軍內部搞「肅反」,殺了許多幹部,連女紅軍長得漂亮都是被殺的罪名。張國濤不是最利害的,他是反派人物,總有人拿他說事。中央蘇區抓「AB團」殺的共產黨幹部和紅軍比張國濤多得更多。據蕭克將軍回憶錄記載,中央蘇區肅反累計殺了10萬紅軍,根據地總人口減少百分之二十。賀龍紅軍肅反,把三萬紅軍殺剩三千。從數量上和比例上來看,張國濤都不算第一。可見,「窩裡鬥有益論」其毒無比,相信者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柬埔寨共產黨(赤棉)更利害,殺掉了三分之一國民;無論如何看,這都是毀滅民族的巨大災難,赤棉頭子的中國導師卻誇獎說:「你做得好啊,一舉消滅了階級。」真是愚昧之極!

民族鬥爭(矛盾)是國家毀滅的動力;

民族是國家的成員。一個國家一般由多個民族組成,如果民族不平等,必然造成民族糾紛甚至仇恨、殘殺。仇恨一旦形成,一般百年內難以化解。國家就會在民族鬥爭的內耗之中自我毀滅。現在非洲也現出了這種情況。解決這一問題的臨時辦法是國家分裂,分裂成幾個新的國家,原來的國家就滅亡了。國家即使分裂也很難化解仇恨。

在漢族內部,也經常出現村鬥——村與村的械鬥,怨恨代代相傳,久不久又發生械鬥,要解開怨恨真的很麻煩。人類不但文化與血緣是繼承的,愛和恨也是繼承的。

公平是我們應該宣導的。父母對兒女不公平,是造成兒女糾紛的最重要原因。本人見過一些父母偏心,導致兒女心中抑鬱不平,許多在父母去世多年後雖然化解,談起來還是感歎不已。可見,父母偏心,盡毀兄弟情,為人父母,千萬別偏心。盧旺達的大屠殺就是因為民族不平等造成的。

這裡想向世人呼籲:公平的制度是最美好的制度。專政的政權鼓吹的是反公平,世界上那些階級專政的制度,都是最不公平的政權。專政是獨裁加上了暴力,是最暴力的獨裁。階級社會與印度的種姓制度是一樣的,都是人類最黑暗的制度。

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我們要不斷地追求公平。只有達到某種程度的公平,矛盾就減少,社會就和諧,就能生存和發展。

國家鬥爭(矛盾)是人類毀滅的動力。

國家是人類的成員。人類是由一個個國家組成的,如果部分國家總是相互打戰,怨恨越來越大,最後,一方首先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對方報復,瞬間互扔核武器,於是人類就滅亡了。鬥爭的最後手段就是戰爭,鬥爭的最高形式和最劇烈狀態是戰爭,戰爭的最後手段就是使用大規模毀滅性武器。不降低鬥爭動力,戰爭無法避免。連不打戰的、很和諧的國家也跟隨人類一起滅亡。人類是一個整體,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我們需要的是全部國家的和諧,而不是部分國家的和諧。

由此可見:國家鬥爭是人類毀滅的動力。

內鬥——事物內部成員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它是事物滅亡的根本原因,滅亡的不僅是矛盾的各方,而是事物和事物中的所有成員。內鬥是毀滅的力量。

事物內部存在兩股力量,矛盾性與和諧性,和諧才能使事物生存,生存才能發展。和諧越好,發展越快。

將帥不和容易壞事!中國歷史中,戰爭中有一條規律,就是將帥不和、內部的不和諧非常容易被敵人鑽了空子,從而自我毀滅。

鬥爭是矛盾的主要表現形式,鬥爭產生仇恨,仇恨加深矛盾,反過來推動鬥爭。形成一個迴圈,不斷升級,如果不回頭,一定會把事物推向毀滅。仇恨是深層的原因,是關鍵的東西,是動力的源泉,矛盾和鬥爭是表現,毀滅是結果。可以說,仇恨使事物毀滅。

和諧是事物發展的力量,矛盾是事物毀滅的力量。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認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無論是出自什麼原因,其結果必然是毀滅事物。可見辯證法有多邪。

1927年至1937年,被喻為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當時中華民國的年均經濟增長率接近10%,為後來的衛國戰爭打下了物質和精神基礎。當時日本已經侵略中國東三省,中國內部的階級革命正如火如荼,某党正在進行工人罷工、農民暴動、軍隊起義的革命戰爭,地方軍閥也搞割據,內戰不斷,國民政府實際控制地盤狹小,在這種內憂外患、處境險惡,又幾乎沒有外國投資的情況下,獲得近10%的經濟增長。在中國歷史上,凡是戰爭年代,都是人民生活困苦、人口巨減的年代,但是當時的雖有內戰,人口卻在增加,經濟卻在發展,科技也在進步,各方面成果巨大,功德無量。說明當時的戰爭是局部的,社會的整體還是和諧與進步的,並不是「萬惡的舊社會」。如果是沒有內憂外患的和平環境,國民政府又能控制巨大的地盤,再有外國投資,我看20%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都能達到。抗日戰爭就更加容易。

和平環境,人有精力能力和心情搞發展。鬥爭鬥到最後是戰爭,人類最劇烈的鬥爭手段就是戰爭,那時人首先考慮的是活命,能活下來就是萬幸,哪有可能搞發展?戰爭是最大的毀滅,和平才是發展的動力,戰爭是毀滅的動力,這是常識,中國與世界上多少文明毀於戰火!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對人類的破壞是巨大的,造成生產力倒退。開歷史的倒車。可是辯證法者把鬥爭、戰爭當成發展的動力,真是太愚昧。二戰時,中國的文史科學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如果沒有日本侵略,中國再獲30年和平時期,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實體,未必是美國,極有可能是中國,中國的科學技術也會有長足的發展,中國人對人類的貢獻將是巨大的。八年抗戰,中國打到山窮水盡、玉石俱毀的地步,與日本兩敗俱傷。日本人的侵略打斷了中國的發展,是戰爭毀了中國夢。

矛盾和內鬥是事物毀滅的力量,這是非常顯淺的道理,也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非常奇怪的是,我們為什麼反過來相信呢?相信了什麼「矛盾鬥爭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這不是非常詭異的事情嗎?

4、人類不把矛盾消滅,矛盾就把人類消滅

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一點矛盾都沒有,而是矛盾越少越好,矛盾越多越趨向滅亡。矛盾比例達到多少事物就滅亡呢?不同的事物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比例。一個鋤頭有三分之一鬧矛盾,還可以修補使用,矛盾率大約1/3。一對夫妻日均吵架一小時很快就滅亡,矛盾率小於1/24。一個人有一個器官鬧矛盾,不死也是苦不堪言,矛盾率小於1/100。智慧手機中只要有一個元件壞了,就得報廢,矛盾率小於1/10000。一個10億美元製造的、正在飛行的太空梭,如果有一個一美元製造的重要位置上的螺絲鬧矛盾,太空梭就可能爆炸,損失的將遠遠超過10億美元,這裡的矛盾率小於1/10億。

科技是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便利,又把人類推到了萬丈深淵的懸崖上,就看人怎麼把握了。當我們的科技發展到個人很容易製造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時,一個人的仇恨就可以讓世界滅亡。電腦病毒也是某些人輕易製造的,卻令世界受到巨大危害。

結論:科技越發達,越需要和諧。科技越發達,矛盾的危害性就越大。也就是說,不久的將來,人類不把矛盾消滅,矛盾就把人類消滅。

5、「和諧」是絕對的,「矛盾」是相對的

有沒有只有和諧沒有矛盾的事物呢?有。社會越和諧越美好,越和諧的事物越能穩定和發展,和諧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太空梭的和諧幾乎就達到了100%。

有沒有只有矛盾沒有和諧的事物呢?沒有。矛盾是毀滅的力量,和諧是生存發展的力量,當毀滅的力量大於生存的力量時,事物就滅亡。也就是說矛盾不會大於和諧,矛盾最高不會超過50%。一般矛盾遠遠小於這個數,上面的例子中,家庭的矛盾率低於1/24,太空梭的矛盾率小於1/10億,超過這個比率,家庭和太空梭都會滅亡。

和諧得越好,效率越高。矛盾越多,效率越低。所以「矛盾」是相對的、有條件的、部分的、暫時的;而「和諧」是絕對的、普遍的、無條件的、永恆的,只要事物還存在,「和諧」就存在。事物就是在這種「和諧」的絕對性和「矛盾」的相對性中生存。

由此可見,和諧是事物的主要的、必然存在的元素,矛盾是事物的次要的、可有可無的元素,和諧是主要的,矛盾是次要的。和諧是事物的發展動力,矛盾是事物的毀滅動力。

對立統一規律要改寫:統一是事物一定具有的特徵,而對立是事物可有可無的特徵;事物是在統一的絕對性和對立的相對性中生存。

6、中華民族的「仁義」思想是衛護世界和平的法寶

由上可知:個體不能傷害整體,因為整體包涵個體,傷害整體必然也傷害自己,就是有害行為。人的一生很多時候就是不斷地在選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忠孝不可兩全,選擇忠不選擇孝。如果反過來是要被人詬罵的。為了個人利益傷害家庭利益,就是賣家賊;為了個人與家庭利益而出賣或傷害國家利益,就是賣國賊;也不能為了群體或國家利益傷害人類的利益,否則就是反人類罪。別看這個道理看起來很平常,在現實中很多人不懂!!!在狂熱的民族主義者的詞典裡,就是要為了國家利益傷害人類的利益、傷害正義和天理。

中國人是「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孟子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說「君為輕,民為重」;儒家具有的「仁義思想、造反精神、平等意識」。儒家的亞聖——孟子,簡直是造反的教唆者,儒家把「時勢」放在一邊,把「仁義」看的是最高的,這是一種「惡法非法」文化,所以中國人恃強淩弱是被鄙視的。

中華民族是一種以「仁義」為主體的文化,是世界文明的瑰寶、是人類未來和平共處的法寶,我們的成敗關係世界的未來。二戰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中國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是人性的勝利,是人類文明的勝利,是中國「仁義」文化戰勝了黑暗文化。可以想像,如果二戰是軸心國贏了,殘酷的納粹和武士道將統治世界,人類的文明會大倒退,世界將墮入比中世紀更黑暗的黑暗之中;高科技時代的黑暗,比低科技時代的黑暗更加罪惡。那時以儒佛道為主體的中華「仁義」文化將有極大的毀滅(可能遠遠超過文化大革命),人類就處在紛爭與仇殺中,高科技武器就成了人類最有成效的自我毀滅工具。

無可否認,人類的確存在著光明與黑暗兩條道路,光明的文化指引人類走向光明,黑暗的文化把人類推向毀滅。人性文化和以「儒佛道」為主體的中華文化是光明文化;納粹、法西斯、辯證法、恐怖主義都是黑暗文化。

二戰,中國不但是軍事上的戰勝國,更是文化上的戰勝國。

中華民族的「仁義」文化是衛護世界和平的法寶,但是一九四九年後,中華民族的文化被極度毀壞,現在的中國離「仁義」更加遙遠;荒謬絕倫的辯證法,扭曲了中國人的心智,對中國人毒害至深至大。一個缺乏「仁義」的國家一旦強大,對世界威脅巨大。我們當務之急是恢復中華「仁義」的「儒佛道」文化,在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之前,不要再奢談中國夢和其他,更不能妄自尊大,驅除辯證法是恢復中華文化的首要步驟。中華文化生命力極強,只要「語言、文字、典籍」存在,災難過後定能恢復。

中華文化是以「仁義」和「家和萬事興」為主體的文化,是人類未來和平的法寶,凡是破壞中華文化的就是人類的共同敵人。

……

結論:從把矛盾定義成「事物的關係」時就挖下陷阱,推演出的對立統一規律就是徹頭徹尾的陷阱,可以說,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是在三個陷阱上發展起來的。從那出發,最後得到的結論「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矛盾自動把世界搞好」等荒謬絕倫的結論,還鼓吹「內鬥有益論」的內鬥哲學,讓人類在矛盾與內鬥中自我毀滅!其實矛盾與內鬥是人類毀滅的動力!

責任編輯:任慧夫

相關新聞
金劍平:馬克思謬論之四――鬥爭是發展動力
金劍平:馬克思謬論之六、社會發展五階段論
金劍平:馬克思謬論之九、號稱「解放」其實是捆綁
智慧之光:無神論是最大的迷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