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井鹽、末鹽、岩鹽

《天工開物》井鹽造井功難 岩鹽任刮易取

作者:宋應星 譯者:李淑芬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61
【字號】    
   標籤: tags: , , ,

【編按】《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書中記述的許多生產技術,一直沿用到近代。先後有日、英、德、法、俄等譯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十八卷,並附有一百二十三幅插圖,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井鹽

雲南四川遠離海濱,舟車難通,地勢較高,其鹽脈即蘊藏於地中。 四川境內離河不遠的石山,多可鑿井取鹽。鹽井口徑不過數寸,其上蓋一小盆尚且有餘,但深度必在十丈以上,才能得到鹵信(鹽層),故鑿井特別費功夫。 鑿井器具用碓嘴形的鐵錐,要使其尖部極其剛利,足以能將石層沖鑿成孔。夾懸此錐的錐身(錐柄)用剖成兩半的竹作成,以繩纏緊。每鑽深進數尺,則以竹將其接長。最初鑿入一丈深,可用腳踏碓梢,就像舂米那樣。太深時則用手持錐向下沖鑿。所得的岩石已成碎粉,隨時接引長竹懸鐵夾將碎石挖取上來。大抵深井要半年,淺井要一月多才能鑿成一口。

井口寬闊會使鹽滷流散,不能結鹽。鹽井鑿到鹽滷泉水時,選用一丈長的好竹,將竹筒內中節鑿穿,保留最下一節不去掉。在節端安上消息(閥門)以便吸鹽水入筒,用長的粗繩索將竹筒繫住沉入井下,筒內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等工具,架起轉盤並套上牛。卡拉盤轉,轆轤絞繩,吸水而上(按:唧筒原理)。將滷水放入鍋中煎煉,則很快就結鹽,顏色很白。

四川有火井(按:天然氣井),很奇妙。井內居然全是冷水,並沒有火。但以長竹筒剖開去掉中節,借漆與布將合縫封閉,一頭插入井底。另一頭接上曲管,其口緊對鍋底正中,將滷水注入鍋中,只見火焰烘烘,滷水即刻滾沸。打開竹筒而視之,絕無半點燒焦的痕跡。火井中的氣,沒有火的形狀,但引燃後卻有火的功用,這是世間的一大奇事。四川、雲南的鹽井,逃稅很容易,沒辦法追究。

土鹽

由地鹼熬出的鹽,除山西并州(今太原一帶)的末鹽(土鹽)以外,長蘆鹽場鹽運使分司管轄的地區內,也有人刮土熬成鹽的,這種鹽有雜質,而且色黑、味不甚美。

岩鹽

階州(今甘肅武都)、鳳州(今陝西鳳縣)等地,既沒有海鹽,也沒有井鹽。但其當地岩穴中卻自成岩鹽,色如紅土,任人刮取,不必熬煉。

原文

《天工開物》作鹹第五卷

天工開物。(公有領域)

井鹽

凡滇、蜀兩省遠離海濱,舟車艱通,形勢高上,其鹹脈即韞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遠者,多可造井取鹽。鹽井周圓不過數寸,其上口一小盂覆之有餘,深必十丈以外乃得鹵信。故造井功費甚難。

其器冶鐵錐,如碓嘴形,其尖使極剛利,向石山舂鑿成孔。其身破竹纏繩,夾懸此錐。每舂深入數尺,則又以竹接其身,使引而長。初入丈許,或以足踏碓梢,如舂米形。太深則用手捧持頓下。所舂石成碎粉,隨以長竹接引,懸鐵盞挖之而上。大抵深者半載,淺者月餘,乃得一井成就。蓋井中空闊,則鹵氣遊散,不克結鹽故也。

井及泉後,擇美竹長丈者,鑿凈其中節,留底不去,其喉下安消息,吸水入筒,用長縆繫竹沉下,其中水滿。井上懸桔槔、轆轤諸具。制盤駕牛,牛拽盤轉,轆轤絞縆,汲水而上。入於釜中煎煉(只用中釜,不用牢盆),順刻結鹽,色成至白。

西川有火井,事奇甚。其井居然冷水,絕無火氣。但以長竹剖開去節,合縫漆布,一頭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緊對釜臍,注滷水釜中,只見火意烘烘,水即滾沸。啟竹而視之,絕無半點焦炎意。未見火形而用火神,此世間大奇事也!凡川、滇鹽井,逃課掩蓋至易,不可窮詰。

末鹽

凡地鹻煎鹽,除并州末鹽外,長蘆分司地土人,亦有刮削煎成者,帶雜黑色,味不甚佳。

崖鹽

凡西省階、鳳等州邑,海、井交窮,其岩穴自生鹽,色如紅土,恣人刮取,不假煎煉。#

──轉自《新三才》

點閱【天工開物】相關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自然有五行(木火土金水)之氣,由此又產生五味(酸苦甘辛鹹)。五行中的水潤濕而流動.具有鹽的鹹味。周武王訪問箕子時,才首先得知關於五行的道理。人們吃的酸、甜、苦、辣四種味道的食物,經年缺少其中之一都平安無事,唯獨食鹽,十日不吃,便身無縛雞之力、疲倦不振。
  • 海水自具鹽質。海邊地勢高的地方叫「潮墩」,地勢低的叫「草盪」,這些地方都產鹽。雖然同樣的鹽出於海中,而製鹽的方法卻有不同。
  • 國內有兩個池鹽產地:一處在寧夏,供邊鎮食用。另一處在山西解池,供應山西、河南諸郡縣。解池位於安邑、猗氏、臨晉之間,池外有城牆護衛。池水深處,其色暗綠。當地製鹽者在池旁將地犁成畦壟,將池內清水引入所犁的畦中,切忌濁水混入,否則就會淤塞鹽脈。
  • 隱世2000年,在特殊的時代被重新發現,神祕的羊皮古卷,記載的是神的預言?為什麼教廷卻不敢承認它的存在?
  • 至今無解的神奇傳承,目不識丁卻能唱頌數百萬文字的英雄史詩。西藏說唱藝人的背後到底有什麼神力相助?
  • 蔓延中的疫情方興未艾,人類在力尋出路之餘,其實,還得回歸原點,重新審思自古以來瘟疫的真實面貌,才能找到正解良方。
  • 江浙一帶有一個人叫鄭夷甫。他少年有為,令人羡慕。嘉祐年間,在高郵做官。后來遇到了一個有功能的人,可以推算人死的時間,沒有不準的。鄭夷甫叫他一算,原來自己只能活35歲。他一下子就開始感傷起來。有人勸他學一學《老子》或是《庄子》來給自己寬寬心。后來听說有一個和尚,坐在那里和別人談笑中而圓寂。鄭夷甫听了感嘆說:「我不能長命百歲,那也要象這個和尚一樣,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到了那個日子前十天,他四處走親訪友道別。到了那一天,他沐浴更衣,來到屋外的一個亭子里,親自叫人打掃燒香。就在揮手指畫之中,突然就死了。
  • 中國的學術界對于夢溪筆談評价極高。或是「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傳播最廣」,或是「我國古代科學的傑作,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份寶貴遺產」。然而,對照學者的評論与夢溪筆談原文,我們不難發現,學者們一律對夢溪筆談中記載的神祕現象避而不談。其中原委,這里先不論。我們將整理出夢溪筆談中記載的一些神祕現象,和一些現代科學置之不理的科學方法。
  • 《夢溪筆談》中詳細記載了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的工藝過程。活字印刷的出現比西方約早400年。以下是書中所述的活字印刷工藝過程。
  • 當今有一個叫巴格思特的美國科學家發現牛舌蘭花象人一樣有感情。一千多年前,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講述了一個虞美人草聞樂起舞的動人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