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城市變聰明了 你的隱私還存在嗎?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1月17日訊】(大紀元記者劉海英多倫多編譯報道)設想垃圾桶和回收箱可以跟蹤居民使用的時間和頻率,環境探測器可以測量噪音和污染,攝像機可以收集數據來模擬和改善汽車、人群、公交、自行車全天的流動情況。這就是當今有些人倡議的「聰明城市」技術,使用「大數據」收集和分析來使城市更有效率的運行。你也許要問,這麼多的數據收集、感應器、攝像頭等等,人們的隱私是否將不復存在?

很快,多倫多東部湖濱Quayside 將成為北美地區傳感器最多的地區之一,Alphabet’s Sidewalk 實驗室正在這裡開發,用作測試「聰明城市」技術的試驗平台。

用個人隱私信息來換取技術創新是否值得,有人支持,有人懷疑,特別是現在政府已經收集了相當多的個人信息,而目前的隱私法不足以規範「大數據」這類新技術帶來的挑戰。

皇后大學副教授伍德(David Murakami Wood)對CBC說,「我們現在遇到的情況是前所未有的」。

任何使用手機程式或網上服務的人都知道,你必須首先同意該服務的條款,因為法律規定公司或公共組織使用你的電子個人信息的話,不但首先需要你同意,還要解釋它們要收集什麼,拿這些信息做什麼,是否會和別人分享以及為什麼。

但這一切在「聰明城市」的概念下將不復存在,「聰明城市」把數據收集和分析帶到了一個新的,令人無法想像的極端。有了這麼多不同的傳感器以及如此多的數據被收集和分析,伍德教授認為,人們怎麼能夠理解,更不用說同意了。

不能依賴立法

不過也有樂觀的人,Alphabet’s Sidewalk 實驗室聘請了前安省信息和隱私專員卡沃克(Ann Cavoukian)做顧問,她的觀點是「不要收集任何個人信息」。

她和這家實驗室都同意,不但要儘可能的少收集數據,而且收集到的數據都要刪去個人識別信息,鑒於「聰明城市」的設計是為了追蹤人們的習慣 —- 信息具有深度的個性化, 他們認為,如何把這些數據和產生這些數據的個人分開,是避免隱私問題的最重要因素。

卡沃克並不認為「聰明城市」本身就是政府監視工具。她正在幫助這家實驗室把隱私嵌入設計中,她認為保護人們隱私的最好辦法是在設計和開發階,而不是事後彌補的。

她說:「我的工作是確保這不會成為每個人的活動都被追蹤著的監視城市」。

但也有專家認為,「聰明城市」的概念就是收集儘可能多的信息,智慧型城市和個人隱身無法兩全,即使你能刪去個人識別信息。也許當人們看到收集信息的好處,城市各方面的運作更流暢的話,會更願意參與。

責任編輯:岳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