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蹟空間活化 新富町市場再生

人氣: 376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01月02日訊】(大紀元記者陳懿勝台北報導)走到萬華地區東三水街「傳統菜市場」旁邊的「建築」,映入眼簾的是獨樹一格的馬蹄型建築線條,磚造結構結合洗石子粉刷外牆,走入其中,挑高的內部空間、環繞於四周的開窗設計、自然採光的天井,令人難以想像這棟「建築」已走過80年的歲月,它是「新富町文化市場」,正吸引著許多年輕世代前來造訪,也是一個兼具傳統及創新的市定古蹟

「新富町文化市場」有著獨樹一格的馬蹄型建築,磚造結構結合洗石子粉刷的外牆。
新富町文化市場」有著獨樹一格的馬蹄型建築,磚造結構結合洗石子粉刷的外牆。(陳懿勝/大紀元)
古蹟新富市場建築本體與外部市集相對關係圖。
古蹟新富市場建築本體與外部市集相對關係圖。(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提供/汪德範攝影)
新富町文化市場剖面圖手稿。
新富町文化市場剖面圖手稿。(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
巷仔內教室。
巷仔內教室。(陳懿勝/大紀元)
重現過去市場內部的模型展示。
重現過去市場內部的模型展示。(陳懿勝/大紀元)
位於市場正中間的自然採光天井。
位於市場正中間的自然採光天井。(陳懿勝/大紀元)
挑高的市場內部空間,讓人不禁想要喝杯咖啡小憩一下。
挑高的市場內部空間,讓人不禁想要喝杯咖啡小憩一下。(陳懿勝/大紀元)
事務所。
事務所。(陳懿勝/大紀元)
舊事務所交由合興八十八亭經營。
舊事務所交由合興八十八亭經營。(陳懿勝/大紀元)
新富町文化市場1樓平面圖。
新富町文化市場1樓平面圖。(陳懿勝/大紀元)
新富市場古蹟修復模型。
新富市場古蹟修復模型。(陳懿勝/大紀元)
何謂市集?
何謂市集?(陳懿勝/大紀元)
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大事紀。
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大事紀。(陳懿勝/大紀元)
位於東三水市場,電影《囧男孩》主角的家就在這兒取景。
位於東三水市場,電影《囧男孩》主角的家就在這兒取景。(陳懿勝/大紀元)

新富市場的點滴故事

時間回到1935年,「新富町文化市場」的前身為「新富市場」,是日治時期公有市場,館內有30多個攤位,不管是攤商的組成與客源,或是市場的商品及生活,在當時,新富市場可以說是台灣人與日本人共同生活的最佳寫照。

雖然在二次大戰時,新富市場因戰爭的關係的狀況暫時停頓,但戰後攤商們再次回到新富市場以及一旁的三水街,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時,大量的軍民也隨之遷徙,新富市場一直到1970年之前,可以說是萬華地區最熱絡的生活區域。

然而隨著環南批發市場的開幕,私有攤商聚集在周邊,民眾進入新富市場消費的意願逐漸降低,再加上東三水市場在1986年正式合法成立,過去的私有攤商不再受取締威脅,新富市場開始走向落日。

1990年代起,傳統市場逐漸被現代化、整潔明亮所取代,新富市場內的攤商也在生存壓力之下開始遷出,新富市場成為地方破落的舊市場,甚至部分空間被用來停車和堆放雜物,曾經繁榮一時的新富市場,已成為老一輩的回憶。

危機或許就是轉機,新富市場因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物原貌,因此在2006年正式被指定為市定古蹟,2013年完成修復工程後,由忠泰建設取得9年經營權,並由旗下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對市場空間進行活化,期盼曾經被啃食殆盡的老舊建物,得以在新的養分澆灌下萌發生機,讓生命力分享到萬華的每個角落。

老建築找到新空間

走進「新富町文化市場」大門,絕對難以想像所在地是一棟古蹟,首現於目光的是「明日咖啡 MOT CAFÉ」,這裡有一道被火紋身的鐵門,從高空垂降而下的蒸籠燈則是老師傅細細編織而成的藝術品,至於老搖窗下的日式小桌椅更是喝杯咖啡拍個文青照片的最佳位置。

為了要讓市場空間再利用,建築師在空間中植入兩道半透明厚牆,並創造出展覽活動、辦公使用與參觀空間。

走進「巷子」內,「重溫舊市」常設展透露了怎麼去傳統市場購物的「撇步」,也將80年的記憶透過長廊的敘述櫥窗,細述著新富町市場內過去故事;「餐桌學堂」以及「巷仔內教室」更是找來地方達人分享各式「手路」,甚至還可以跟著達人一同走到距離園區只有一步之遙的市場買菜,也能夠從一起煮食的過程中學些「撇步」。

市場內還有一處被玻璃包覆住的小型木造建築,這裡可是已經營80年之久的「傳奇」製冰室。現今67歲的湯簡愛嬌阿嬤從25歲就開始從事製冰的工作,從注水、冷凍、鋸冰、碎冰,甚至到送至店家,全部一手包辦,對於她來說,這就是自己的生活一部分,也是附近的市場攤販與「新富町文化市場」互動的一環。

除此之外,當走出室內空間時,市場的東北處可見獨棟的木造日式建築,它是日治時期的管理員的辦公及宿舍,一棟建築結合了公私兩種生活,事務所出入口朝西,面對的是市場本館大門,利於攤商洽公;住宅的部分,出入口朝北,通往東三水街。現在進駐於其中的「合興八十八亭」,可是傳承了70年的傳統糕點手藝,有著每日現做的手敲糕點與酥餅蒸,讓許多參觀此地的民眾,能夠直接在現場喝杯茶品個米點心,感受一下歷史的「韻味」。

談到市場的印象,「吵雜」或許是必然的感受,對於「新富町文化市場」來說,它曾經是眾人集結的喧鬧之地,也曾被遺忘在城市的角落,如今的它,將重心放在與地方結合、和居民互動,更希望「傳統市場」的生活透過古蹟本身的公共性特質延續下去,成為一個兼具傳統與創新,獨特卻又親切的公共空間。

營運團隊走入地方

新富町文化市場見證了台灣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雖然過去成為乏人問津的倉庫,但在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取的經營權後,以「都市果核計畫」再次萌生改變的機會,也期待著能夠藉此讓新舊使用者、不同時代的使用模式共存其中,將過去的市場轉換為具有公共意涵的文化場域。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創意學院處組長梁雅婷表示,新富町文化市場位於艋舺比較舊的街區,這裡的青年外移工作的問題很嚴重,但是要活化一個城市空間,不能冒昧的定位這個「新地方」未來要怎麼做,再加上自己是未來的團隊,因此必須要先了解地方的氛圍,「對於這裡的居民、攤商來說,新富市場等同於自己家的廚房,是隨時可以進出的地方」。

梁雅婷認為,當初在空間轉化新富町文化市場的時候,有人覺得接近市場會不會有腥味,門要不要封起來,牆要不要拉高,但團隊覺得,新富町市場的不應該跟傳統市場做出這麼清楚的區隔,只要讓人知道園區的地界在哪邊,這裡是古蹟即可,因此選擇用開放式的設計,不能讓在地人感覺自己被隔絕在外。

「田野調查也是必備的一個方向」,梁雅婷笑著說,團隊實地走訪周遭區域,聽聽他們的故事,同時也將田野調查的資料轉化為展覽,讓生活在新富町文化市場周邊的人成為展覽的主角。一開始,真的很難跟地方的人說「我們來這邊要做什麼」,但透過這樣的活動,讓當地人知道他們是主角,也讓他們知道「新市場」要做的是什麼,「在地性的經營方式」,這就是團隊的目標。

梁雅婷說,新富町文化市場過去身份是傳統市場,包含了許多人的故事,對於攤商來說,他們或許認為自己做事情只是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比如製冰室阿嬤總是認為這只是做了一輩子的工作,但從其他角度來看,站在文史工作的基點來觀察,卻是歷史上重要的一環。

「正因為如此,我們想要轉化他們對於自己的身份認同,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工作在文化的傳承之下,具有重要的意涵,他們可以是講師、導覽員、市場達人,因為他們有著在地知識、故事,『舊』人才有的特色。」

梁雅婷強調,新富町文化市場需要跟地方連結,這裡誰都可以進來,市場的人想要何時進來都可以,團隊也會舉辦市場知識的課程,找來傳統市場內的人,透過分享知識跟技術,以及最重要的地方的記憶,雙方之間的連結度就會因此而建議,信任感也在不停的互動之下建立起來。

沿襲過去並承傳未來

梁雅婷坦承,古蹟空間的經營的難度很高,要投入許多人力、資金成本,若經營團隊只能拿補助去經營館舍,其實很難達到收支平衡,更不用說古蹟的公共性很強,如果重點放在經營,很容易成為眾人撻閥的目標,但沒有熱絡的活動,又會被質疑搞成蚊子館,這部分的拿捏真的是很大的挑戰。

梁雅婷也指出,團隊並非在萬華起家,必須投入大量的資源來經營,但回饋的並非可以達成正比,但歷史建物會存在於這塊土地上,經營團隊則是會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更換,這次團隊取得9年的經營權,並不代表未來還會繼續下去,希望這個社會能夠有容錯的寬容,團隊會從錯誤中找到對的方向,持續成長下去。

「新富町文化市場不是只有看前面的80年,未來還有很長的時間要走下去,空間設定要面對未來,團隊也要找到成功的經營模式,才能夠讓文化資產才會變成資產,而不是負債。」

梁雅婷認為,市場外面攤商有很多下一代,孫兒們只有6、7歲左右,9年後,如果可以讓他們對於「市場」有所認同,新的團隊就有可能會因此而生,古蹟也會繼續與這個地方連結。期盼團隊可以成為一個成功案例,為地方帶來新的契機與轉變,讓新富町文化市場可以「永續經營」。

責任編輯:呂美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