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五之二)

作者:黃金財

環保無毒的檳榔葉拖鞋。(黃金財 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92
【字號】    
   標籤: tags: , , ,

續前文

(二十五)碾米廠

稻米自古即為五穀之一,為國人的主食,自從電影「無米樂」播出以來,引發民眾熱烈迴響,在感佩常年與田為伍的農民辛勞,撫今追昔,讓我們循著碾米產業由盛而衰的軌跡,重拾「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的刻苦情懷,賦予米食文化時代價值與意義。

為找尋梅山早年碾米廠的蛛絲馬跡,特別請教梅山文教通訊編輯鍾政道先生,由他口中得悉,他阿公鍾龍先生在日據時代便是在梅仔坑中正路開設「明興碾米廠」。那時梅仔坑約有5家碾米廠,經詢問梅山文教基金會創會董事長沈耀相與榮譽董事長沈耀宜兄弟,江茂男老師以及劉永茂先生,得出的結論:當時經營米廠較有名氣的除了鍾龍(綽號米碾龍)外,還有劉永茂的父親劉德旺,吳振義的父親吳新章(綽號捲毛章),還有一家從元長鄉搬來的張姓業者,綽號「元長仔」,以及規模最大的「梅山農會」。

碾米廠營業對象以梅山農民居多,並提供委託碾米之業務。因早年梅山梅北村務農耕作人口眾多,且稻作面積寬廣,自然形成碾米業的巔峰期,碾米廠機器轟隆聲響個不停,忙碌之中看著顧客滿意的笑容,也頗有幾分成就感。當年經營碾米業者多為地方上有頭有臉的鄉紳,才有足夠的財力購置機器,日據時代購買一部碾米機約可購得五甲地,這樣的高資本額,絕非一般尋常百姓所能籌措,而其營業地點都在市區精華地段,交通便利,店面醒目又氣派,對提昇營業額大有助益。

當年台灣經濟尚未步入正軌,物力維艱,「粒米寸金、窮人望穿」,經濟拮据的窮苦家庭常是「蕃薯簽配菜脯」,只有逢年過節才有白花花的米粒佐食,因此,街上碾米廠常是那個年代孩童最常光顧的據點。看著一粒粒珍珠般的白米嘩啦啦宛如瀑布般流瀉,那種欣羨的眼光簡直像「望穿三層秋水」,碾米廠的風光可見一般。

梅山位處於亞熱帶,高溫多雨,最適合稻米的生長,早年梅北村公館園、中庒、尾庒仔、大園以及安靖村安靖寮等,都是生產稻米聚落區。每當收割後的稻穀,經由乾燥、收割等程序,再經碾米廠多重處理後才能成為食用白米,早年傳統碾米機噪音大,屬於地立式,外觀全由檜木架設而成,約三層樓高,設備動力約三至五匹馬力,設有礱穀部分的篩子,風鼓各三個,而精米部分的篩子、風鼓各一個等,每天碾米約二至三千斤左右。

當機器運轉時作業人員需隨時注意運作情況,直到稻穀去掉外殼成「糙米」,穀殼由風鼓經管道排至粗糠間,接著把糙米放進精米機內慢慢脫去米糠,即成為圓潤潤,細白誘人的米粒。但這項傳統式碾米廠歷經數十寒暑,經營者每每傳承一、二代有餘,在鄉間地區也建立起一定口碑,雖然未能賺取高額利潤,但抱持一股服務鄉梓,回饋鄰里的心,也讓他們的信譽備受讚揚,其價值更勝黃金萬兩。

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生活方式改變,加上西式飲食文化輸入,曾在農業時代風光一時的梅山碾米廠經營大受影響,早年傳統碾米機空氣及噪音污染高,同時也需耗費大量人工及勞力,且下一代多已無意繼承衣缽,最重要的因素則是梅北村各農民不再耕田維生等種種原因,導致傳統碾米廠一夕間煙消雲散,被迫關門,甚至閒置荒廢。走過從前,細數滄桑,反映梅山農業社會生活演進,彰顯先民文化結晶,早年古老建築風格美學的傳統碾米廠,雖已失去實用性的產業價值,但也傳承先祖勤奮誠樸,刻苦耐勞的精神,實屬值得安慰再三呢!

出米機。(黃金財 提供)
麻袋-內裝稻穀。(黃金財 提供)
傳統碾米廠。(黃金財 提供)

(二十六)檳榔扇子

說到檳榔,大家對它的印象就是吃了會讓人滿嘴通紅,如果常吃,牙齒容易變黑,嚴重的話會斷裂,甚至得口腔癌,雖然檳榔惡名昭彰,但是大平果農卻將它變成「搖錢樹」、「綠色金」呢!請繼續看下去,我們從梅山起,就開始慢慢繞經36個彎道,沿途豐富的植被與雲霧涼爽的溫度,讓人感覺呼吸跟身體一樣變得很涼爽愜意,一路上兩旁姿態柔美通直的檳榔樹形,配合和風榔影,徐徐迎面而來,頗富詩意,一時溽暑全消。經平路、望風亭來到海拔一千公尺左右的大平,著名本土小說家張文環先生就是道道地地的大平人。

我約了最骨力的太平村嚴清雅村長,向他請教早年梅山大平盛產檳榔扇子的來龍去脈?嚴村長表示,梅山大平早期是台灣種植檳榔面積算是較多的鄉鎮,後來政府推廣水土保持與預防口腔癌的成效頗佳,檳榔園的面積才逐漸減少並改種孟宗竹等。但是以栽種檳榔為業的農民生計卻大受影響。在大平農村生活的村民都知道檳榔葉的用途不少,可將檳榔葉曬乾變硬,再用剪刀裁剪,可做成扇子或拖鞋、涼鞋,可說是環保再利用的材質,完全符合天然健康、無毒、無污染的再生產品,甚至還常常見到村民把不用廢棄的檳榔葉當做煮菜大灶的燃料用呢?

早年把廢棄的檳榔葉加工作成扇子非常簡單,嚴村長說,首先將掉落的檳榔葉清洗乾淨、曬乾之後,葉子就會變硬了,接著剪裁成半圓形的團扇,就可以拿來當做扇子使用。從前阿公、阿媽要生火煮飯時,常用這種扇子來搧火助燃呢!由於這種檳榔葉扇子的扇面固定,也可讓家裏小朋友發揮創意,用壓克力顏料在樸素的扇面上作畫或自由塗鴉彩繪。

另外,也可利用檳榔葉柄靠近枝幹處比較肥大部分,拿來做成拖鞋和涼鞋。作法是先挑選檳榔葉,如果葉片發霉就不能用,四周邊陲太薄也要處理掉,然後將檳榔葉清洗乾淨,再裁剪成鞋子的形狀,再來用固定的模板壓平成鞋墊,先曬乾,讓鞋底變硬,再研磨,避免鞋面出現高低差,最後,經過縫製鞋底和鞋帶或綁帶,就完成了,整個過程都沒有添加任何化學藥劑處理,而保留檳榔葉原本的紋路和色澤。

而檳榔葉拖鞋、涼鞋除了是環保無毒的鞋子外,因為檳榔葉含有檳榔鹹,可分解汗酸、抑制細菌生長,加上葉子具有天然香氣、毛細孔可吸汗、除臭,所以做成抗臭鞋墊,很適合有腳汗的人穿,因此又稱為「綠金葉子」,即使穿久壞了,將鞋子丟棄後,它也能自然分解,完全不會污染環境。

四十多年來,我只能像個踽踽獨行的旅人,悠旅在傳統產業與民俗藝術人文的領域,尋夢與圓夢之間,緃然有著太多的艱辛與曲曲折折,但我亦深知,投入此項用相機「紀錄現實、反映人文」的報導行列,自當必須有更大的耐力和心力做立足點才行,當然,個人的力量極為有限,唯有真心用相機去紀錄梅山早期各行各業,才能喚起群體的認知,共同來關懷老祖先的民俗鄉土技藝、產業文化傳承等,也才能匯聚一股強有力的暖流,對社會的脈動與訊息,盡一己棉薄之力。

老相片,不僅是往日祖先們生活的縮影,也是梅山鄉親的智慧和傳承,透過老相片的影像紀錄,讓我們了解在不同年代的梅山風情與人文。而老照片該是一種歷史史料最直接的證據,保存了時過境遷的心路履痕,帶給梅山這塊土地的人民許多往日回憶。古人曾謂:「寫作是名山事業、足以傳諸後世。」在此,雖不敢自稱是一項成果的標榜,但卻是多年來投入寫作微薄的成績,這點絕對是無庸置疑的。在此也感謝內人詹瑞惠大力支持與鼓勵,以及梅山鄉親們,讓我在生命的歷程中踏實又充滿璀璨的遠景,衷心感激。(全文完)

小朋友彩繪檳榔扇子。(黃金財 提供)
檳榔拖鞋。(黃金財 提供)
檳榔扇子。(黃金財 提供)

@#

──轉自梅山文教

(點閱戀戀梅山──老照片懷舊情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只有浸淫在藝術的創作與收藏、欣賞,才能靜觀萬物,悠遊天地,悅己娛人,參贊化育,開拓生命的無盡境界。
  • 台東適合慢活、漫遊,天大地廣海壯闊、景觀多變、漢原客族群加上外國人齊聚,讓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龜甲笠邊緣向外下垂的設計,使雨水能夠從左、右兩旁順勢流下,不會把身體弄溼,十分好用,難怪在早年龜甲笠成為農夫下田插秧除草的最佳農具呢!
  • 每年十二月下旬到第二年一月底之間,是梅山公園梅花怒放時節,滿山花海似雪,詩意一篇篇,人行其間,暗香浮動,山風徐拂,落英繽紛,彷彿瑞雪飄落,有如置身於人間仙境,「有花堪賞直須賞,莫待無花空賞枝」。
  • 每每想起早年那些充滿人情味的古老行業,總會不知不覺勾起了多少的童年記憶,縱然它已逐漸褪色而遠去,迅速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但是透過手上一張張精彩黑白的老照片,讓它得以重新活靈活現。
  • 大灶升火是一門學問,會的一根火柴就搞定,不會的可能被熏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所以早期女孩子要學煮飯、炒菜,第一件事就是要學升火起灶。
  • 隨著時光環境迅速的變遷,一些古老行業正逐漸瀕臨失傳或已消失殆盡,當年勤奮知足的生活中,洋溢著那股濃郁的民風和舊情,也日趨流失,年輕的一輩再也感受不到,唯有在殘存的歷史影像老照片中輾轉見證往日的點點滴滴。
  • 早年沒有石砌牆時,大雨會將山坡上的土石沖到華興溪,後來請當地打石師傅利用建築工法排列技術,發展精美的「人字砌」,不但環境美化,整齊美觀,排水良好,而且即使歷經強烈颱風、地震,始終屹立不搖。
  • 麵線製作,通常在凌晨四、五點即需進行,先將麵條密密纏繞在小竹竿,使之逐漸成「線」,再放在室內陰涼處自然醱酵,麵線長度便會增至原來20倍,就可將串著麵線的小竹竿提到廣場,準備最重要的「拉麵」程序。
  • 為了等待爆米香那一聲震耳欲聾的「開爆」聲,望穿秋水似的,一直期待時間撥快一點,好細細品嚐那難得咔咔又香噴噴而脆酥的滋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