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電信欺詐猖獗 英國人每天被騙100萬鎊

英國銀行監管機構9月底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英國人被騙1.45億鎊,幾乎每天100萬鎊。(Depositphotos)

人氣: 99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8年10月12日訊】(大紀元英國記者站報導)根據銀行業團體英國金融(UK Finance)公布的數字,今年1月至6月發生的授權催買方付款欺詐(Authorised Push Payment Fraud,APP)有34,128起,其中被騙的個人有31,510人,商家2,618家,共有1.454億鎊被騙,其中個人被騙9,290萬鎊,商家被騙5,250萬鎊。

所謂授權催買方付款欺詐是指銀行帳戶所有者被騙授權允許向另一個帳戶付款。英國金融從去年開始統計這類欺詐的數據。去年上半年發生的APP欺詐共有19,370起,損失金額為1.012億鎊。

但是英國金融表示,今年的統計數字跟去年同期的數據不具有可比性,這是因為今年年初金融業開始使用新的證明身分的方式,而且向英國金融提供統計數據的銀行增加了四家。

投訴服務機構Resolver的發言人表示:「關於這些數字最讓人擔憂的是他們只包括了那些向警方報案的欺詐,因此只是冰山一角。鑒於還有數不清的人沒有報告被騙的事情,愈來愈複雜的欺詐使英國人被騙的金額可能超過每天100萬鎊,或者更多。」

欺詐的主要類型

英國金融對各類欺詐案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歸類,主要分為惡意收款人(Malicious Payee)和惡意轉移(Malicious Redirection)兩類。

「惡意收款人欺詐」是指受害者被騙授權把錢付給他們認為的合法用途,通常是購物或者服務,但實際上錢被騙走了。這種欺詐包括購買、預付款、投資和交友。

「惡意轉移」是指受害者打算把錢付給合法的收款人,但是騙子騙他們授權把錢付給騙子指定的第三方,常見方式包括冒充警察、銀行和老闆、假冒發票等。

購買欺詐

「購買欺詐」是指受害者預先付款購買商品或者服務,但是卻沒有收到。這類欺詐通常在受害者使用網絡購物平臺的時候發生,比如拍賣網站或者社交媒體。

最常見的是騙子上拍賣網站或者社交媒體上出售車輛或者手機、電子產品,要價比實際的價格低,以此吸引受害者。度假住所、音樂會門票也會有類似的欺詐。

儘管這類拍賣網站通常都有比較安全的付款方式,但是騙子會想方設法說服受害者通過銀行轉帳付款,最終被騙的錢無法收回。

預付款欺詐

「預付款欺詐」是指騙子誘騙受害者預先支付某種付款或者昂貴商品的一部分款項,受害者支付的預付款自然是一去不復返了。

常見的騙局都是利用受害者的貪心。比如騙子告訴受害者在海外中獎了或者有人郵寄黃金或者金屬給受害者,但是被海關扣押了,需要付錢才能得到。

投資騙局

騙子欺騙受害者,告訴他們把錢投資於投資項目,用高利息吸引受害者,當然這些都是假的。常見的投資騙局包括投資黃金、房產、囤積土地和葡萄酒。

交友騙局

受害者通過社交媒體或約會網站遇到騙子,騙子發送假的照片和甜言蜜語,投其所好,使受害者相信雙方建立了戀愛關係,然後向對方借錢。

這種騙局通常耗費的時間比較長,受害者甚至可能被騙多次。

假冒發票和授權

受害者支付款項給一個合法的收款人,但是騙子將錢轉移到了自己的帳戶。常見的手段包括騙子假冒建築工人、買房律師,或者騙子冒充供貨商,聲稱帳戶變更,欺騙受害者把錢轉入他們指定的帳戶。

冒充警方或者銀行

騙子聯繫受害人,聲稱自己是警察或者銀行職員,說受害者的帳戶被人盜用,需要把錢轉移到安全的帳戶。受害者上當,提供了個人信息,騙子就會控制受害者帳戶,將錢掏空。

也有的騙子稱他們正在進行暗訪調查,需要受害者的配合,幫他們調查銀行或者某個商店裡的非法活動,受害者相信後,會到騙子指定的銀行取錢或者指定的商店買東西,然後騙子要求他們把錢和買來的東西交給騙子安排好的快遞員,稱這些是犯罪的證據。

冒充其它機構

騙子冒充是電信機構、電力公司甚至政府機構的職員,聲稱受害者面臨罰款,然後遠程控制受害者電腦,騙取受害者的銀行資料後,將帳戶掏空。

冒充受害者的老闆

這種欺詐比較少見,通常受害者都是商家。騙子會冒充受害者的老闆,要求他(她)把應該支付的合法款項轉入到騙子指定的帳戶。

騙子會入侵受害者公司的電子郵件系統,發送電子郵件給公司的財務部門,冒充老闆發出指令,修改原先客戶的收款帳戶或者緊急支付一筆款項給一個新的帳戶。

銀行拒賠

英國金融的報告警告,網絡商家、零售商以及公共事業機構洩露顧客的個人信息,這導致欺詐案大幅增加。騙子利用這些洩露或者被盜取的信息聯繫受害者,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身分。銀行界打算以此為理由拒絕賠償。

英國金融公布的數字顯示,儘管今年上半年英國人被騙了1.45億鎊,但是僅有3,100萬鎊被退還了。而且英國金融暗中計劃將賠償降低到最少,因此被英國媒體批評。

《每日郵報》披露,英國金融的行政主管瓊斯(Stephen Jones)在8月給英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以及各銀行發送了一封信,說零售業和電信業的數據洩露導致欺詐,不應該讓銀行承擔這個經濟責任。

他還警告,如果不讓顧客承擔更多的責任,可能導致出現更多的欺詐。

如何防止欺詐

英國金融提出的防止欺詐的注意事項包括:

銀行或者其它機構從來都不會突然聯繫自己的顧客,要求他們提供PIN、密碼或者把錢轉移到其它帳戶。

不要讓騙子知道你的個人信息或者銀行帳戶信息。

收到來路不明的電子郵件或者短信,不要點擊上面的附件或者鏈接。

如果不能確定接到的電話或者短信是否來自銀行,撥打銀行卡背面的電話號碼。

責任編輯:文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