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無遠弗屆:泰國篇

雋永的中國風采 美侖美奐的泰國中式建築

作者:皇甫容
泰國玉佛寺。(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95
【字號】    
   標籤: tags: , , ,

中國建築雕刻藝術傳入泰國後,影響了泰國宮廷和寺院建築。美侖美奐的泰國宮廷,莊嚴肅穆的佛院透著濃厚的中式氣息。高大精美的石雕,閃爍光芒的琉璃瓦,玉宇飛檐的殿堂,猶如天宮再現人間。除了大型建築有中式建築風格以外,還出現了不少漢文古典書籍,包括《三國演義》在內,「入住」泰國王宮的罕見現象。

中國風宮殿

曼谷大王宮

曼谷大王宮。( Andy Marchand/Wikimedia Commons )

曼谷大王宮(Grand Palace),位於泰國曼谷拍那空縣,是東方宮廷建築藝術的瑰寶之一,修建於曼谷王朝時期。曼谷王朝於1782年由拉瑪一世締建。拉瑪是印度神話中一位王子的名字,帶有天命的意思。拉瑪一世(1737年─1809年)登基後,將首都遷到曼谷,並命人修建曼谷大王宮。

拉瑪一世為泰國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至1809年在位。 (公有領域)
拉瑪一世為泰國曼谷王朝(卻克里王朝)第一代國王,1782年至1809年在位。(公有領域)

曼谷大王宮蘊含著許多中國元素,四周環繞的白色圍牆,高達5米,仿效北京紫禁城建造而成。拉瑪四世(1804年─1868年)和拉瑪六世(1880年─1925年)的寢宮門前,各有一副中文對聯,對聯內側是八幅中國畫,比如龍飛鳳舞圖、八仙過海、觀音送子圖等。宮廷建築的窗扇上,不僅風格仿照中國,連圖案式樣,譬如鴛鴦荷花、喜鵲鬧梅等也和中國無異。

王宮內外陳列著不少人物雕像,很像中國古代的文臣武將,也有類似清人裝扮的門人像,鎮守著這座藝術寶庫。

關於這些雕像的來歷,有這樣的傳說:泰國商人從中國購買商品後,會通過海陸運到泰國。由於海上風浪太大,為了壓倉,也為了鎮邪,商人會購買大型的石雕像用以鎮船伏波。由於雕像造工精美,栩栩如生,喜愛中國文化的泰國國王購買這類石雕,安置在大王宮內;也有傳說,是鄭和下西洋時,將雕像帶到了曼谷,被泰國國王視為國寶,安放在王宮內。

曼谷大王宮。(Ninara/flickr)
monument travel statue holiday asia botany garden thailand places of interest sculpture art temple bangkok carving guard archaeological site stone carving hindu temple gautama buddha great palace grand palace ancient history
曼谷大王宮雕像。(公有領域)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

泰國邦芭茵夏宮內的涼亭。( JJ Harrison/Wikimedia Commons )

泰國邦芭茵夏宮(亦稱邦芭茵行宮,Bang Pa-In Royal Palace),位於泰國大城府邦芭茵區,是泰國國王的夏日行宮。邦芭茵夏宮內有一座天明殿(Wehart Chamrunt),是一座中式建築。此殿修建於1889年,採用中國南方傳統木結構建築式樣,由華人拍耶初樂碩提侯爵出資所建。屋脊上的吻獸(中國古代建築的一種脊獸)有雙龍戲珠,丹鳳朝陽等,取意鎮守宮廷,驅逐邪靈。天明殿建成後,侯爵將其獻給拉瑪五世(1853年─1910年)。

天明殿正門中央懸掛的匾額,用中文和泰文寫著「天明殿」三個大字,殿內雕梁畫棟,均是中國風格。殿內保存著泰國國王身穿清朝朝服的肖像畫,陳列著明清兩朝瓷器,其它器具陳設,像桌椅、茶具、花瓶等也都是中式風格,甚至地面鋪設的瓷磚也都是來自於中國。1919年,拉瑪六世諭令製造了17面屏風,全都高達5米,屏風上書寫了9首中國古詩。

據《中外文化交流史》所述,天明殿正殿內懸掛著中文木刻楹聯,由中國歷代名家書寫。廳室的几案上擺放著名貴的中國古瓷。泰王親筆臨摹的中國漢字,依然保存在那裡。此殿的書櫃裡陳放著《三國演義》、《列國志》等中文著作,甚至拉瑪四世、五世和王后靈位都是用中文書寫。

中國古典文籍能「入住」擁有自己的文字的泰國王宮,在距離中國很遙遠的泰國宮廷之中成了歷史見證,這在史上頗為罕見。

拉瑪四世身著清朝畫像。 。 (公有領域)
拉瑪四世身著清朝朝服畫像。(公有領域)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 Balou46/Wikimedia Commons )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外觀。( ekeidar/Wikimedia Commons )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室內陳設。( 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
邦芭茵夏宮天明殿明式家具。( Gisling/Wikimedia Commons )

泰國寺院蘊涵的中國元素

泰王拉瑪三世(1788年─1851年)非常喜愛中國文化,大力引進中國建築工藝,用於建造寺院。因此,泰國有不少寺院都含有中國元素。

王子寺

王子寺(Wat Ratcha Orasaram)位於曼谷宗通區,是拉瑪三世王的專屬寺。拉瑪二世王主政時,當時還是王子的三世王擔任財務部長兼管外交。有一年,他奉命帶領軍隊攔截可能入侵的緬甸軍,曾在宗通寺露宿,並按照泰國兵法書《Tamra Pichai Songkhram》的記載,舉行了灑水禮。後來緬軍沒有入侵泰國。為了報答神明的庇護,王子主持修繕宗通寺,二世王賜名為「王子寺」。

王子寺的入口處是一個中國風格的牌樓,由一對石獅鎮守。寺中的大雄寶殿屋頂採用中國拱形瓦蓋,以雙龍戲珠裝飾屋脊,殿內壁畫都是中國風格。大殿門前陳列著大石花瓶,由高大的中國彩陶人偶鎮守殿門。

泰國王子寺中國風格牌樓。(公有領域)
泰國王子寺中國風山牆。( Heinrich Damm /Wikimedia Commons )

大王宮玉佛寺

泰國曼谷的玉佛寺,位於首都曼谷市內,屬於國家大王宮的範圍。(Ninara/Wikimedia Commons)

泰國玉佛寺,也稱護國寺,修建於1784年,屬於王家寺院,在曼谷大王宮範圍內。寺中的鎮國之寶是一尊玉佛。根據泰國歷史記載,1434年在泰國北部清萊府有一尊大石膏佛像忽然裂開,人們發現裡面還有一尊玉佛。玉佛高66厘米,寬48厘米,由一整塊玉石雕琢而成。

玉佛寺外屹立著威武莊嚴的金剛像。大殿中,陳列著兩個大彩瓷花瓶和數個景泰藍花瓶,是200多年前從中國清朝運到泰國的,至今保存完好。

玉佛寺外屹立著威武莊嚴的金剛像。(Saad Akhtar/Wikimedia Commons)

玉佛寺牆壁彩畫描繪的是佛教故事。特別的是,大殿瓷屏風上裝飾的彩繪畫,描繪的是《三國演義》故事。如果不是王家特別喜愛中國文化,這一現象也很難出現。

在玉佛寺中,有不少中國石雕神像、石刻透雕鳳朝牡丹。在這裡還可以看到中國的嵌瓷藝術,由彩瓷鑲成梅花、菊花、牡丹和飛鳥等圖案,組成栩栩如生的花鳥牆。

龍蓮寺

清朝光緒五年的龍蓮寺豎匾。龍蓮寺又被稱為「龍蓮禪寺」,位於泰國的首都曼谷之縣的石龍軍路,屬大乘佛教的佛寺。(公有領域)

位於曼谷的龍蓮寺(Wat Mangkon Kamalawat)又稱「龍蓮禪寺」,是泰國現存至今最大的中式禪院,始建於公元1871年。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續行法師南渡至泰國。他致力於弘法的精神,感動了拉瑪五世。為了實現法師開山建寺的心願,泰王賜地興建了這座禪院。

中國廣東盛產龍蓮子。龍蓮子在中藥中很常用,有清心養心、安神明目等功效,還可以作為清涼飲料。19世紀,龍蓮子隨著華人移民進入泰國,成為當地熱銷商品。龍蓮寺因此得名,泰王親自為寺院題寫泰文寺名。

寺院陳設具中國風格,跨進山門,左右兩側為四大天王像,典型的金剛怒目神像;正中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坐像,提醒著世人要大肚能容天下之事。禪院屋脊、飛檐設計和裝飾都是中國風格。在這座寺院有一間中藥房,裡面供奉著神醫華佗像。

黎明寺

泰國黎明寺主塔。(公有領域)

此外,位於曼谷市曼谷艾縣的黎明寺,因保存著三百多個中國石雕而聞名。在寺院中,人們可以看到八仙、福祿壽三仙等石雕。據說,泰國王室和商人從中國購買了大量石雕,用以裝飾宮廷和寺院。

當時光遠去,世界格局不斷變動,無聲的建築藝術,以它特有的語言,向世人講述著數百年以前,中華文化遠揚異國的卓越風采。精美的中式嵌瓷和石雕藝術,遍布泰國宮廷和寺院。麒麟、龍、獅子等瑞獸石刻,在異國他鄉也揚起驅邪致祥的氣息。

菊花、梅花、牡丹等古色古香的中式花卉圖案,也在大海的那一邊「生根發芽」、綻放風采。氣宇軒昂的中國文臣武將石像,頂天立地地站立著,他們身上流淌的正氣,依然能貫穿古今長虹。彌勒佛、八仙及福祿壽三仙等神像,守護著信仰文化的天空,庇護一方子民。中華傳統文化正在復興的此刻,讓我們撣去過往封塵,使得雋永的中國風采重新展現。@*#

▼ 相關影片(來源:YouTube,如遭移除請見諒)

參考資料:

何芳川,《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卷),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版
黃迎麗,《淺析中國傳統文化對泰國中部地區佛寺建築的影響》
張明、于井堯,《中外文化交流史》,青蘋果數據中心出品

(點閱中華文化無遠弗屆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暗律是潛在字裡行間的一種默契,藉以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感受。不管散文、韻文,不管是詩是詞,暗律可以說無所不用。它是因人而異的藝術創造的奧祕,每個作家按照自己的造詣與穎悟來探索這一層奧祕。有的人成就高、有的人成就低。
  • 聽濤山莊裡的許多房間是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的。精巧的雕塑、碩大的水晶吊燈、房間牆壁色彩和家具配置、包括窗簾的選材色彩,其精美和華麗都讓人驚歎。山莊建築氣勢恢宏,鉅細靡遺地做到了那個時代范德比爾特二世要求的盡善盡美。
  • 這位曲家魏良輔是如何的從唱腔改革崑山腔呢?簡單說來,他是透過與同道的切磋,廣汲博取,融合南北曲唱腔的優點而創發出來的;而這其間更有樂器的改良。
  • 圖書館是文化的象徵之一,很多地方的圖書館也具有建築特色,成為另一種藝術形式。意大利攝影師里斯特利(Massimo Listri)走訪了世界各地著名的圖書館,並透過鏡頭將這些圖書館的建築之美呈現在世人面前。
  • 奧斯陸大教堂(Oslo Cathedral)原名「救世主教堂」(Our Savior’s Church),這座於市中心、弧形一層樓高的荷蘭巴洛克風格建築,以石材與紅磚混合而成。大教堂東邊是教堂前側聖壇或稱禮拜堂(chancel),鐘樓有銅製的圓屋頂,搭配文藝復興風格的尖塔。大教堂幾世紀以來不斷在整修與翻新。
  • 雕塑通常用來紀念重要人物或是故事。古往今來,雕塑流行的題材包括神話場景、政治領袖或宗教人物。然而,古典雕塑中有個最特別的主題並不在上述類別裡。人物雕塑《斯皮納里奧》(Spinario)或稱《拔刺的少年》(Thorn-Puller)呈現的是一位坐著的裸體男孩,全神貫注地在拔他腳上的一根刺。幾千年來,這座雕像給藝術家帶來非常深刻的啟發。
  • 英國威爾頓莊園(Wilton House)完美融合古典主義與英國美學,堪稱獨樹一格。外牆採用當地石材建造,與英格蘭威爾特郡(Wiltshire)鄉村融為一體。古典比例、強調對稱、矩形特徵等設計,符合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Vitruvius)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師安德里亞‧帕拉迪奧(Andrea Palladio)的美學原則。外牆沒有石柱,最初的構想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待在戶外,同時還能屏蔽來自地中海炙熱的陽光,這樣的設計適合北方的地理與氣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