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慈寬厚的華夏君子

三萬人追悼告別 仁慈寬厚華夏君子陳寔

作者:陶以暉

仁慈無私的華夏君子光輝煦煦。(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581
【字號】    
   標籤: tags: , ,

在歷史悠久的東方國度,在神州大陸上,自古以來有許多無私的華夏君子,曾經帶給許多人真誠無私的幫助,積澱了中華文化溫柔寬厚的內涵與肥沃的養分。在這年末的十二月,沈澱感恩心情的時節裡,就讓我們來追尋他們的故事。

送禮給「梁上君子」的 陳寔

在東漢桓帝時,太丘縣令陳寔(字仲弓,潁川許人)在人民的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地方上的人們都傳說:他有善,則歸於別人;有過,則歸於自己。

陳寔為人仁慈寬厚,他嚴格要求自己修德精進,而對老百姓則非常寬待,甚至對小偷都一視同仁寬厚對待,並且勸導、幫助小偷改過遷善。

話說那一天,陳寔家中來了小偷。小偷藏身屋梁上被他發覺了。陳寔不動聲色把家中的子孫都叫過來,嚴肅地教導他們說:「做人不可以不努力,你們看那些行為不好的人,不見得本性就是壞的,只不過是長期養成了壞的習性才會作壞事。」說到這兒,陳寔就拿那位「梁上君子」作比喻,他接著說:「比如屋梁上的這位君子,就是這樣的。」

陳寔不把屋梁上的那人叫做小偷、盜賊,而以「君子」稱呼,可以見到他對人對人沒有成見、宅心寬厚。這時,小偷猛地聽到陳寔這番話,心中大驚,屋梁上也待不住了,就下了屋梁,撲咚一聲跪伏在地向陳寔叩頭謝罪。

陳寔耐心地開導「梁上君子」說:「看你的樣子,也不像是個惡人。你應該好好自省,改心向善才是。不過,你會這樣,我相信也是貧困所致。」

接下來,陳寔對待「梁上君子」的表現令人稱奇──他不但沒有處罰小偷,反而叫家人送他兩匹絹,讓那人能夠渡過難關、奮發向善。從此以後,陳寔所治理的縣中,就很少有盜賊了。

陳寔退休後隱居鄉間時,鄉人對他的品德行誼非常崇敬,一旦有爭執事件發生,不去找官府裁判,往往求陳寔主持公道來判斷是非曲直。經過陳寔裁斷之後,兩方都心服口服,不會因為敗訴而感到冤屈。

84歲的陳寔去世時(漢靈帝中平四年,公元187年),喪禮上,因為感念他仁慈無私的高尚德行而來追悼的就有三萬多人。慈善的力量感化人心勝於言詞!

在中華文化中,桂樹象徵道德高潔。(Shizhao/維基百科)

(事據《後漢書‧陳寔傳》)

@*#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感謝100多個日子裡有這些孩子們的陪伴,孩子們真摯的笑語是世界的「珍寶」。看著這些孩子的成長、懂事,我不禁紅了眼框。這樣的小故事在我們班層出不窮......
  • 武德初,大江南北盡歸李唐,宇內重現隋朝統一盛世。而在蕭牆之內,一場奪嫡之戰再次悄然發生。歷史驚人的相似,卻又詠嘆著別樣的迴聲。晉王楊廣有心謀篡,隋太子橫遭易儲之禍;到了初唐,卻是太子畏懼秦王之功,幾次三番欲置親兄弟於死地。晉王縱贏得帝位,卻隨著國祚的衰敗英年早逝;而大唐開國便同樣面臨繼承者的抉擇,初唐君臣的一思一念,無不牽動歷史的走向和國運的興衰。
  • 筆者發現,〈殷其靁〉不僅是一首勵志的詩篇,它還是一首預言詩。本詩以雷動於南山之陽起興,預示了甚麼呢?《易經.豫》:「雷出地奮,豫。」根據《說文》的註解,「豫」的本義為「大象(大道)」所以,《易經》的這句話大意是:「天雷響而大地震動,大道(開傳)。」
  • 孝,乃百行之本,眾善之初也。中國古代講孝道的歷史很早,並且在漢代就產生了「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和主張。而中國古書中有關孝的論述也不少,孟子曰:「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呂氏春秋•孝行》中說:「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而萬事之綱紀也。」可見,「孝」是何等的重要。元代郭居敬編錄的《二十四孝》更是總結、講述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個孝子的故事,成為後世遵循「孝道」的範本。
  •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六月,劉邦擇良日、設壇場、齋戒、沐浴、具禮,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之後,劉邦問韓信可有妙計回到關中。漢軍兵弱將少,根本不是項羽的對手,因此劉邦也沒有更高的目標,他最大的心愿是能做關中王。 韓信首先指出劉邦東爭天下,最大的敵人是項羽,他請劉邦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羽相比,誰強誰弱。
  • 回顧北宋,如果說太祖朝開拓一統之基,太宗朝草創文明之業,而大宋文明全盛之世則始於仁宗一朝。
  • 現代女人在擇偶的條件上,往往把薪水、資產、外表、學歷視為優先選擇的標準,卻往往忽略一個男人最該重視的不是現在擁有、將來未必還在的物質條件,而是不隨人心環境變化、昂然於天地之間的操守品德。
  • 「悠遊字在 古厝慢活 親子共學」一日學堂,7月7日新唐人亞太電視台苗栗辦事處在頭份市蘆竹湳活動中心,以寓教於樂的方式,探索漢字的奥秘,藉由漢字的教學,以有趣的文化故事,透過感官互動,激發想像力,奠定孩子對漢字與文化的探索。
  • 秋天到了,那深深的記憶中「梧桐」的影像颯然對了焦,清晰起來。古人說一葉知秋、鸞鳳非梧桐不棲、梧桐生於朝陽、桐葉封弟、梧桐相待老……那些典故、那些情意,千載同瞬息,穿梭華夏文采,梧桐娓娓道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