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智慧與趣味

冬至食俗 湯圓元宵一家親怎分別?

冬至節
作者:容乃加
紅白兩色的冬至湯圓象徵陰陽。(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4977
【字號】    
   標籤: tags: , , ,

冬至到了浮圓子、吃湯圓是華人圈熱愛的傳統民俗。大家族在冬至節時吃湯圓、元宵節吃元宵,其樂融融。

華人喜歡吃湯圓由來已久,本來湯圓和元宵也不分,你「元來」有我,我「圓」中有你,本是一家圓,大圓、小圓都是圓,吃起來口感也一樣!那麼怎麼有不同的名稱?

節慶食俗:湯圓,北方叫元宵

清末時「湯圓」和「元宵」兩種說法其實是指同一種食物,而且年中都吃,因為節慶食俗而有了不同名稱。清末民初,杭州人徐珂(公元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著有《清稗類鈔》一書,談到湯圓和元宵的食俗:

「湯圓,一曰湯糰。北人謂之曰元宵,以上元之夕必食之也。然實常年有之。屑米為粉以製之。粉入水,沈澱之使滑而製成者,為掛粉湯圓,有甜鹹各餡。亦有無餡者,曰實心湯圓。」

華夏古人早就知道米粉製的湯圓的美味,一年不分春夏秋冬都要吃。清末時市面上的湯圓有甜餡湯圓、有鹹餡湯圓,也有沒餡的「實心湯圓」。現在叫做湯圓、元宵的,那時「湯圓」一詞就都概括了。

元宵(pixabay)

因為清代北京人在元宵節吃湯圓稱為「元宵」,所以湯圓就有了元宵之名。乾隆皇帝弘曆的《元宵聨句》前引記載了這個典故:「浮圓子都人以元宵節食之遂名元宵。」

湯圓的傳承

南宋時湯圓叫「圓子」,周必大有《元宵煮浮圓子》詩。唐代時,食物中就有湯圓這一味,名字叫「牢丸」,《酉陽雜俎》就有「湯中牢丸」的記載。傳到北宋時,湯圓也叫「牢丸」。蘇軾遊博羅香積寺,看到「夾道皆美田,麥禾甚茂,寺下溪水,可作碓磨」。想像一下,將香米磨成漿不就是牢丸美味?蘇軾吟道:「豈惟牢丸薦古味,要使真一流天漿。」(《遊博羅香積寺》)

吃湯圓風俗更早在南北朝南方荊楚一帶就有。乾隆皇帝弘曆《元宵煮浮圓子》詩中說道「道古傳是荆楚,而今滿市城」,就說了湯圓的起源於南方荊楚一帶。很有可能那時的冬至節吃的赤豆粥中就有圓子。

乾隆皇帝弘曆《元宵煮浮圓子》詩中說湯圓「道古傳是荆楚,而今滿市城」。南北朝荊楚地方傳下來冬至吃紅豆粥禳疫辟邪的風俗。(龔安妮/大紀元)

風土誌《荊楚歲時記》紀錄了冬至吃紅豆粥禳疫辟邪的風俗,傳說共工氏有個為非作歹之子,在冬至時死了,成為疫鬼,但是他畏懼赤豆,所以人們在冬至日煮赤豆粥吃,來禳疾疫。(「以禳疫按共工氏有不才之子,以冬至死,為疫鬼,畏赤豆。故冬至日作赤豆粥以禳之。」)日本的元旦(古人冬至)飲食文化還保留吃紅豆麻糬。

清康熙年間,高拱乾編著的《臺灣府志》記載,冬至日舉家團圞吃湯圓,叫「添歲」,長幼祀祖、賀節,就像新年元旦。現在臺灣的冬至還流傳著「吃了冬至圓長了一歲」的民諺,這些傳承表現了古風。

冬至圓寓意  一元復始陰陽交泰

冬至時吃的湯圓,要有紅、白兩種。紅白在古代就帶有陰陽的象徵寓意。冬至時,天地陰陽之氣由剝而復,陰陽交替,陽氣歸來,一元復始。湯圓的「圓」諧音「元」,冬至湯圓象徵一元復始;紅色湯圓與白色湯圓合一碗,含有陰陽交泰、一元復始之意。

冬至到一元復始,萬象即將更新。就在此夜吃一碗冬至圓,應合天人合一的生活精神與態度。在周代、秦代時,冬至是一年曆法之始,所以冬至就是大年,吃了冬至圓過了冬至夜,也就是長了一歲了。

搓湯圓,滾元宵

現在從作法上來看,湯圓和元宵的確有差別。搓湯圓是用雙手將糯米粉塊搓成小圓子;滾圓宵是將內餡丸子放進鋪滿糯米粉的圓笸籮上,滾出大丸子。以下介紹它們的作法。

搓湯圓作法:傳統的作法是從把糯米磨成粉漿開始,磨出的糯米漿引流入布袋中,然後以重物壓乾,再取出來搗碎做成「粿粹」。先取出一大塊過熱水煮熟(當黏劑用),然後放入搗碎的糯米粉碎屑中。將全體揉搓成小糰(作紅色湯圓,此時放入一點點紅花米),再取小糰來搓成長條、掰成湯圓大小的小糯米塊,放手掌心搓成湯圓。現在買現成的糯米粉的作法就省略了熱水煮熟粿粹這一步驟。

搓糯米糰成長條。(龔安妮/大紀元)

現代人較少作有內餡的湯圓,古來流傳的冬至民俗中,有作出雞蛋大小的紅白大湯圓各六顆,裡面包入糖料和花生粉,稱為「圓仔母」,相當於元宵。明清時代富貴人家也有在湯圓內包入甜、鹹餡料的作法。

滾圓宵作法:一般常用的元宵餡料有芝麻、紅豆、花生等等,先做好餡料、凝固搓成丸子或切成小塊,過一遍水,然後放入滿是糯米粉的圓笸籮上來回滾動,邊滾邊灑水,等到餡料滾成糯米大丸子就算完成。

滾元宵(鄒莉/大紀元)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紅白兩色象徵陰陽;「圓」意味著一元復始;吃了冬至圓意含長一歲了。(龔安妮/大紀元)

了解了湯圓與元宵一家親的因緣,讀者看官也了解了古人吃冬至圓的意義與精神內涵。今年冬至,讓顆顆圓潤飽滿的小湯圓、大元宵,幫你圓夢,滾出今年的圓滿好運來。@*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冬至陽生春在望,二十四節氣中冬至又稱「初歲」,冬至三物候現象含有甚麼哲理?冬至是大節日,中國歷代冬至節俗也很多,為何魏晉南北朝時人吃赤豆粥?北宋時視冬至如過年,建「鐘鼓樓」檢校時刻漏、報時;清代宮中傳出過冬雅緻遊戲「九九消寒圖」配合「九九歌」「數九」望春風…形成一種節氣的智慧,也是民間一種益種休閒和啟蒙教育。
  • 2016年12月21日冬至,這個在大陸即將消失的節日,在香港卻非常受到重視,稱「冬至大如年」。這一天全家人都要回家團圓吃飯,俗稱「做冬」,聚餐的樣式絕不遜於大年三十晚的團年飯,菜式也特別豐富,有盆菜、火鍋、湯圓等,更保持著「無雞不成宴」的傳統。
  • 俗語說:「冬至大如年」,古人重視冬至,每到這天都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由於台東縣太麻里舊香蘭村在尼伯特颱風中受災嚴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委李永得21日上午專程至香蘭村福農宮,以客家傳統祭祀及八音等儀式,為舊香蘭的客家鄉親祈福。祈願來年風調雨順、家家戶戶都平安。
  • 昨日是冬至,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不過,香港有不少孤寡老人沒有人照顧,只能孤單過節。香港防止虐待長者協會昨日宴請370名長者,免費吃一餐豐富的「冬至飯」,又送上米、油等禮品,讓老人家笑得開心感到人間仍有溫情。
  • 從周代開始中國人就很重視「冬至」這個節日。2017年冬至是在12月22日。天地冬至日、人間冬至節,賞冬至節景,看冬至食俗吃湯圓、水餃、餛飩的文化內涵。冬至安耳朵吃水餃,傳說來自醫聖張仲景的「祛寒嬌耳湯」。吃過冬至圓就長一歲承載「冬至大如年」的典故。清朝時過冬至就開始玩九九消寒圖,等待明媚春光……
  • 今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日子──冬至。古語云:「冬至大過年」,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團圓飯,俗稱「做冬」。香港人重視冬至,雖非公眾假期,但打工仔多數可提早放工,和家人熱鬧「做冬」,新界圍村也有吃盆菜宴的傳統。現代人為求便利,有的改到餐廳酒樓「做冬」,但不少市民都說,「做冬」最愛在家吃團圓飯,找回一家人溫馨、重視孝道的感覺。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