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樂舞詩、詞、曲、賦精華賞析

樂舞文學賞析:唐詩.琵琶

作者:仰岳
閻立本所繪的《步輦圖》局部,圖為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公共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273
【字號】    
   標籤: tags: , , ,

琵琶

唐太宗

半月無雙影,全花有四時【1】。

摧藏千里態,掩抑幾重悲【2】。

促節縈紅袖,清音滿翠帷【3】。

駛彈風響急,緩曲釧聲遲【4】。

空餘關隴恨,因此代相思【5】。

參考注釋

【1】:半月:半個月,喻時間長久。雙影:同行的行人。四時:一年四季。
【2】:摧藏:奏樂時抑按的動作,引申為悲痛的心情。掩抑:琵琶聲低沉抑鬱。
【3】:促節:短促的節奏。翠帷:翠羽裝飾的帷屏。
【4】:駛彈:快速地彈奏著。釧:手鐲。
【5】:關隴:關中和甘肅東部一帶的地區(絲路)。

參考譯文

長安到吐蕃的行程路途極為荒涼,接連半個月都難以見到行人,路途中難得見到一年四季盛開的花。

我彈奏著琵琶,其聲低沉抑鬱,難掩心中的傷悲。短促的節奏圍繞著公主華美的衣服,清亮的聲音充滿了翠羽裝飾的帷屏。

彈著彈著進入了快板,音如疾風,慢板如玉鐲相擊的清脆,琵琶的聲音漸漸留白、惆悵。作為父親難以承受女兒將離別千里走上絲路的哀愁,就讓這一曲琵琶代表我對公主的思念。

唐朝繪畫裡彈琵琶的女子。(Uriel Wang/Wikimedia Commons)
絲綢之路從歐洲經過埃及、索馬利亞、阿拉伯半島、伊朗、阿富汗、中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爪哇群島、菲律賓直到中國。(en:User:Wikiality123/Wikimedia Commons)

題解及賞析:

作者唐太宗(西元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為唐高祖李淵的次子,即位後改年號為貞觀,他締造的「貞觀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時期之一。

唐太宗是是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於一身的偉大君主,他留下的文治武功為歷代君主的典範,史稱其為千古一帝。

這首詩作於貞觀十五年(西元641年),當時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親,臨行前為公主送行之作。

此詩的背景是吐蕃王松贊干布求親的歷史故事:在盛唐時期西方的吐蕃日漸強盛,其主松贊干布雄霸一方,他衷心仰慕漢地文化,希望能受到東方聖王唐太宗的文明教化,於是派出使者赴長安請求和親,但未獲太宗的認可。

松贊干布見求婚未果,便率軍征伐吐谷渾。並屯兵於松州只圍不打,願讓唐太宗認可他的實力,太宗聽聞松州遭圍,便立即派兵征討,大敗吐蕃。松贊干布戰後遣使進獻黃金五千兩,珍玩數百以謝前罪並再次懇請婚約。唐太宗見松贊干布一片赤誠,同時為了教化西藏地區,所以答應了吐蕃請婚的要求。

唐太宗以宗族之女文成公主入藏和親,隨行帶的除了金銀珠寶外,更帶了數百卷傳統文化經典、佛像、佛經、藝術品、藥方及各類穀物種子等。文成公主人如其名,在西藏地區留下了中華文化的種子,與丈夫松贊干布一同於藏區洪傳佛法、護持正教,驅逐異端邪說。

松贊干布(中)、文成公主(右)與尺尊公主(左)的塑像。(公有領域)

這首五言詩全文清新自然,樸實誠懇。沒有華麗的辭彙,即使沒有深厚的古文素養也能體會其中的情意。

全詩的核心在最後一段「空餘關隴恨」的「恨」 字,此字有怨、遺憾之意,但在全文中卻未有怨恨意涵,但為何用此字呢?這就要由此詩的主題琵琶樂器談起:

琵琶是中國傳統的樂器,音色純淨自然,時而高亮,時而委婉低迴,中國歷代有無數悲壯、淒美的故事流轉在琵琶的四弦之間……。

楊吳木雕琵琶,揚州邗江蔡莊楊吳尋陽公主墓出土。(三獵/Wikimedia Commons)

二千多年前漢武帝在位時期,烏孫王昆莫決定臣服請求和親,武帝讓宗室之女細君公主嫁予烏孫王。公主西行千里,為寄託思念之苦,將箏、筑改為可一手抱起的樂器,以便隨時吟唱故國歌謠,抒解相思之苦,這樂器據說就是琵琶。

到了漢元帝時期,匈奴王呼韓邪單于至長安拜見元帝請求和親,漢元帝應允讓王昭君及五位宮女出塞。王昭君離開中土前望著塞外漫天黃沙,隨手彈起琵琶即興奏出《出塞曲》,寄託了濃厚的鄉愁和一絲憧憬,其聲催人淚下。

王昭君畫像,取自清陸昶輯《歷朝名媛詩詞》十二卷,乾隆三十八年紅樹樓刻本。(公有領域)

這個「恨」字體現了作為父母愛護女兒,捨不得女兒出嫁的複雜心情。也讓人體會了唐太宗這位偉大帝王在嚴肅的威儀下深情的一面。@*#

點閱【中國樂舞文學賞析】連載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露出潔白的皓齒,揚升唱起清亮的歌曲,那是一群像漢武李夫人與東鄰子一樣的絕代佳人。唱起《白紵》之歌後又跳《綠水》之舞,她們長袖翩翩,拂面為君起舞。
  • 今日雲景好,水綠秋山明。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地遠松石古,風揚弦管清。窺觴照歡顏,獨笑還自傾。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 我在花叢之下擺放著一壺美酒,自斟自飲身邊沒有親友陪伴。我舉起酒杯邀請天上明月共飲,在月光下映著自己身影就這樣成了三個人。可惜明月不懂得我獨自一人飲酒之樂,而影子也徒然伴隨在我的身邊。
  • 舞蹈家們頭戴著金花裝飾的折風帽,騎著白馬在臺上徘徊漫步。揮舞著寬廣的衣袖姿態瀟灑優美,就像猛禽海東青般翩翩飛來。
  • 我知道只有深刻了解禮樂含意的人才能創作新的禮樂,能了解禮樂種種儀式的人才可說明禮樂的規範。能創作禮樂的人:如禹、湯、文、武、周公稱之為「聖」,能說明禮樂規範的人,如子游、子夏、季札稱之為「明」。
  • 《七德舞》起源於《秦王破陣樂》,是唐代最著名的一部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宮廷樂舞。是基於原唐初軍歌《破陣樂》發展而來。貞觀七年,唐太宗親制《破陣樂舞圖》,令魏徵、虞世南等改制歌詞,正式更名為《七德舞》。
  • 「鄭公樗散鬢成絲」其實是一句反語;杜甫在之前寫給鄭虔的詩中曾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這樣有才學的人,卻被貶官到台州擔任司戶參軍。杜甫擔任的左拾遺也是從八品,所以才會拮据到「朝回日日典春衣」的窘迫境地。所以這首詩替鄭虔及自己鳴不平。「萬里傷心」與「百年垂死」,表面說的是鄭虔,這何嘗不是杜甫自身的寫照呢?
  • 閱讀古典近體詩,常可看到「得句」這個詞,「得句」是一種創作狀態,也就是創作時,在潛意識(下意識)中腦海裡閃現出一句詩(或幾句詩),可根據所得到的句子馬上創作一首詩或幾首詩,或記錄下來放入詩囊中。如謝縉「濡豪還自適,得句共誰論。」大意是「揮毫作畫自得其樂,得到的好詩句又有誰能夠分享呢?」
  • 古代詩人常借月光來表達對親友的思念。李白的詩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亦然。「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因為月亮的清輝是兩地共有的,所以這裡作者要贈送的是思念之情;因為相隔兩地,不能將這濃濃的思念親手送給你,那我們還是期待在夢中相見吧!
  • 王維《積雨輞川莊作》:「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其中「鷗鷺忘機」典故出自《列子‧黃帝》,也作者的修行感悟。白居易《放言》:「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辨物如此,識人亦然,不僅成了流傳千古的名句,還因此而衍生出了其它名句。如「路遙知馬力,歲久見人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