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土地供應大辯論正式啟動 18選項要港人心痛選擇

力推公私營合建房屋 議員團體憂當局運用土地早有前設

討論了七個多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昨日終於出爐。(大紀元合成圖)

人氣: 16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4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林怡香港報導)討論了七個多月,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諮詢文件昨日終於出爐,指未來10年要找到800公頃土地,提出18個土地選項,包括公私營合作發展私人新界農地、填海等,供公眾「心痛選擇」。不過多個民主派政黨皆質疑政府已有前設,並非與民共議。

由於歷屆特首的房屋政策失誤,香港樓價節節攀升,2017全年本港樓價升近14.77%,創五年最大升幅。統計處去年公佈香港人均居所面積僅為161呎,納米樓五年增17倍,全港有約20.97萬人居於劏房,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得56.5呎。

針對覓地建屋問題,特首林鄭月娥上任後設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為期五個月的「土地供應大辯論」昨日展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公佈長達76頁的公眾諮詢文件,目標是找到1,200公頃土地,其中要在未來10年先找到800公頃。小組提出18個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分為短中、中長期和概念性建議。

含棕地私人農地及填海

短中期選項,即未來10年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有四個,包括棕地發展、利用私人新界農地儲備、利用私人遊樂場地契約用地,以及重置或整合佔地廣的康樂設施。

中長期選項,即未來10至30年有潛力提供額外土地的選項有六項,包括維多利亞港以外近岸填海、發展東大嶼山都會、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間、新界開發更多新發展區、發展內河碼頭用地,以及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兩個試點。

第三類是概念性的選項,即暫時未確定可提供額外土地的時間及數據,共有八項,包括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帶其它地點、增加鄉村式發展地帶的發展密度、於現有運輸基礎設施作上蓋發展、利用公用事業設施用地的發展潛力、重置葵青貨櫃碼頭及於葵青貨櫃碼頭上蓋發展,以及填平部份大埔船灣淡水湖作新市鎮發展。

以藍色為背景的諮詢文件以「增闢土地、你我抉擇」為題。小組主席黃遠輝形容土地短缺問題已水深火熱,沒有無痛的選擇,「所有方案均會對不同持份者,帶來不同程度影響。沒有選擇是無痛的。」

截至去年年底,公屋輪候冊上有28萬多宗申請,一般申請輪候時間是4.7年。黃遠輝指2016/2017年每年平均房屋落成量只有25,700伙,與前10年的平均每年59,800伙,下跌超過五成。未來10年公共房屋落成僅23萬7千單位,低於28萬的供應目標。以填海造地方式不足以供應,每年只有40多公頃填海。

他指,土地短缺令香港的住屋出現「貴、細、擠」的問題:「一是樓價貴,上車難,買樓不是一般市民可負擔;二是公屋輪候時候太長,平均要等4至7年;三是近21萬基層市民,包括約3萬兒童多住在劏房等環境惡劣的居所。」

婉拒收回粉嶺高球場選擇

為釋出土地,近期輿論廣泛要求當局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諮詢文件則指,政府早前的研究提出局部或全面發展高球場方案,但社會有意見認為應該全面保留,或考慮將部份用地改成向公眾開放的球場或康樂設施。

至於小組將不少於1,000公頃的私人發展商新界農地納入「短中期」選項,文件指社會可探討應否及如何透過公私營合作,更好善用私人土地,例如政府應否在周邊投資基建設施,換取發展商提供一定比例的居屋和「首置盤」。

黃遠輝強調小組對選項沒有前設,不同選項涉及不同持份者的利益,要多管齊下,因此越多意見越好。未來五個月,小組會透過不同形式收集意見,包括舉辦公眾論壇、巡迴展覽、探訪和民意調查,預期年底聖誕節前提交報告,屆時會建議一套方案,去解決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問題。

政黨倡收高球場及軍事用地

民主黨議員尹兆堅對諮詢持懷疑態度,憂政府對如何運用不同土地早有前設。例如社會上有強烈意見要求重劃粉嶺高球場以建屋,但政府卻在同時間推出「私人遊樂場契約用地」的諮詢「打對台」,意圖讓高球場球會可以順利續約,居心叵測。同時,18個選項,大多是中長期才可以發展的土地,「遠水不能救近火」,而佔地約172公頃的粉嶺高球場用地大致平整並可建數以十萬個住屋單位,但小組卻未列選項內。

對於諮詢文件大篇幅討論公私營合作發展新界農地,尹兆堅質疑是次諮詢究竟是否潛在傾向性,意圖引導公眾支持公私營合作發展模式。

工黨亦建議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因粉嶺高爾夫球場屬於政府土地,政府收回作公共用途並不涉及收回私人土地的爭議。

工黨認為今次諮詢並非真正的「與民共議」,而是以土地短缺、基層住屋困難的問題來為權貴利益鳴鼓開路。該黨指,四大發展商(長實地產、新鴻基地產、恒基地產及新世界發展)持有的農地,有1.05億平方呎,即978.27公頃,較政府的土地儲備還要多,當中更包括不少棕地。現時建議的公私營合作,由政府提供基建設施及放寬地積比,換取發展商交回部份單位作資助房屋用途,令公眾難以監察協議及選址的準則。該黨建議政府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遭破壞而難以復原的私人農地。

工黨又指,諮詢文件遺漏收回閒置軍事用地。目前香港有19處軍事用地,佔地2,700公頃,包括九龍塘、何文田槍會山、新界石崗及港島中區添馬艦等。社會上一直有聲音要求發展以上地皮。

社民連批評今次「土地大辯論」是假諮詢,指在未展開諮詢前,從特首林鄭月娥到各級官員等已不斷渲染「公屋供應不足」、「劏房兒童好慘」的說法,意圖合理化填海、開發郊野公園、公私合營合作釋放地產商囤地、貨櫃碼頭建屋等等極具爭議性、或基本上必然淪為官商勾結的選項;並在基層市民住屋需求與環保團體、反對官商勾結者之間製造假對立。但對於社會已有廣泛共識的選項,例如收回私人遊樂場如粉嶺高球場用地、棕地、政府閒置地,卻屢次強調發展難度。

社民連要求政府在停止賣地、公地公用、善用土地的前提下,優先使用閒置官地、私人遊樂場用地、棕地、地鐵上蓋等;凍結棕地及囤積農地之用途,以《收回土地條例》收回;盡快解決丁權問題,釋放預留給丁屋的920公頃土地。

郭家麒議員批評今次諮詢文件純粹是為政府提出公私營合作發展地產商囤積的農地鋪路。他又擔憂當中比較優質的土地會預留給私人樓宇,較差的土地則預留給公屋。

譚文豪議員指小組強調土地不足,但現時地產商有1,000公頃土地,而政府未有使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有關土地。如果收回有關土地,或收回比較大塊土地,所需金額只需1.3億元。填海是最後手段增加土地。

學者:公私營合作須合理

曾任上屆政府長遠房屋策略委員會成員的經濟學者關焯照表示,當年長策會估算10年需要建28萬伙公營房屋單位,只是欠2.5萬個單位不夠土地,現在情況更差。對於四項短中期選項中最受爭議的公私營合作模式,他稱要先釐清一些原則:「處理公私營合作真的要很小心,透明度要高,條件要公平,一旦給人的感覺是優惠地產商就大件事了;活化項目是否以公共房屋為主呢?建私人屋宇佔的百分比是多少呢?將來基建成本如何分攤呢?要有合理性。」

他並認為,政府應同時考慮以土地收回條例,收回發展商的農地發展,但這樣做可能遇到司法覆核。

環團倡減輸入人口遏炒樓

在土地供應小組舉行公眾諮詢記者會前,環保團體「環保觸覺」到場外抗議,批評諮詢有前設立場。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認為18個選項以外應加入「控制外來人口」及「打擊(樓宇)炒賣」,令選項增至20個。

他表示,小組經常強調香港未來欠缺1,200公頃土地,但據《香港2030+》的推算,大部份數字是來自所謂人口增長。他重申,若人口增長減少一半,如減少單程證來港、輸入大陸專才及大陸學生等人數,土地需求會減少至1,050公頃,「換言之差額只有150公頃,一個部份的高爾夫球場已解決到。所以我們認為今次的土地大辯論是基於一些錯誤的前設。」◇

責任編輯:李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