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木匠手記

透過木工的樸拙之眼,深入北歐匠人精神世界(3)

作者: 歐勒‧托史登森

一則平凡無奇的郊區閣樓改建故事,卻是一場精良工藝的切實研究。(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348
【字號】    
   標籤: tags: , ,

續前文

3

我喜歡改裝閣樓。

我喜歡閣樓的氣氛、支撐結構、防火施作、塗工、各種建材,以及跟客戶接觸。我喜歡即時做出的選擇兼具長期考量,這是一種看得見結果的工作。從最初處處是歷史痕跡的老舊建物,最終變成截然不同的全新閣樓。

接到這類工程,我會想像自己接手別人一百三十年前的工作,繼續將它完成。彷佛建造程序經過漫長的間歇期後,又重新開始,只是連串過程裡的一部分罷了。乾燥用的閣樓在過去十分重要,但現在已不再具備任何功能,主要拿來當儲藏室使用。我們現在確實有很多東西需要儲放。在這樣一間閣樓裡,我可以找到一百三十年間的活動痕跡,施工期間,我便與這份歷史待在同一個小空間裡,看得到它的水漬、晾衣繩、舊線路、通風管,也許還有石棉。

彼德森家的公寓位於海格蒙斯路(Hegermanns gate),建於一八九○年。在上個世紀初,這些建物普遍安裝了電路。偶爾我會碰到第一代電路系統的舊料,雖未接上電,但也沒有拆除:黑色的管線,穿過由陶瓷絕緣器(porcelain knob insulators)支撐的陶瓷鈕管(porcelain knob tubes)。任何通風管四周的石棉,大概都可回溯到一九三○年左右。

從舊建物的牆壁和閣樓中取出的報紙,會透露以往住戶的情況。一九三○年時,個人多半會選擇與其政治觀點相符的報紙。《晚郵報》(Aftenposten)和《挪威商業海事報》(Norges Handels- og Sjøfartstidende)是保守的商報,閣樓樓主便不太可能會是工黨選民。而《國報》(Nationen)也許屬於某個從其他省份搬到都市居住的人。在本城東區,我最常看見的報紙是《工人日報》(Arbeiderbladet)。

我家裡有一份一九四五年五月吉西林黨(Quisling’s party)的黨報《住民報》(FrittFolk),上頭報導德國防禦勝利。我是在福格茨路(Vogts gate)一間閣樓裡找到的,不知該住戶為何保留這份報紙。是因為跟我一樣,出於對歷史的好奇?還是與他們的政治觀點相似?

老閣樓的屋頂結構都做得十分扎實、優雅而精準。所有零件都有明確的功能,工藝的邏輯嚴謹、漂亮、簡樸而細膩。以前匠人所用的建築技術,以沉重的木頭為架構,也是這些公寓會看到的典型木工手法。木架上常見字跡和羅馬數字,就像實體大小的模型套件一樣。這是一種早期的預製(prefabrication)形態,顯示施工者絲毫未浪費時間,這是優良工匠所該具備的重要、不變的特質。

他們繪製出建物的結構,在其他能快速工作的地點,製作出各別的零件,然後到現場迅速組裝。這種工作程序,旨在盡量減少出錯。這種建物雖然簡單,但工匠必須懂得建造要領,這年頭,擅長這種技術的木匠已不多見了。我用現代的方式,發揮自己所知,針對我們當代人的需求打造房子。@(待續)

──節錄自《挪威木匠手記》/大塊文化

(點閱【挪威木匠手記】系列文章。)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親愛的,耐心等待觀看人生的泥壤中將會開出什麼樣的花朵來。」她的文字好像舞步,褐色和綠色是阿珠的最愛,她說這是最自然的色彩,屬於大地的顏色。
  • 台東適合慢活、漫遊,天大地廣海壯闊、景觀多變、漢原客族群加上外國人齊聚,讓它的文化凝聚成自己特殊的面相,非常迷人。
  • 日本時代會在一定的季節取特定的木料,這樣的取材法可以避免家具的蟲害,這些都是老司阜的智慧,可惜這些知識都慢慢消失了。
  • 生長的地方不同,木紋也完全不同,別人可能覺得不起眼的舊木料,在李家父子眼中都是非常珍貴的。
  • 老人已經安息在上帝的懷裡,一切榮與枯,歡樂與寂寞,如煙如灰消散。在他人生的尾聲裡,我們曾經在雲端上短暫相遇,他露骨而大膽的對我這樣的一個陌生人表白情感,現在想起來,也算是一種天真。
  • 自然界生物間互相追逐食用,好像是一齣設計完好的劇本,雖然殘忍,卻因此保持某種平衡與和諧。
  • 雖然臺中是南北交通的樞紐,但早期的開發並未集中於現在的臺中市中區,直到清末劉銘傳在臺中建立臺灣府省城開始,再到日治初期對臺中進行一連串的都市規劃後,臺中才成為中部地區最大的城市。
  • 十歲的我生火煮飯時,會把乾樹葉湊在一起,弄得鬆些透透氣,起個火苗埋進去,點燃煙升上來,再將柴枝一一架好,等火舌往上竄,再落一些粗柴枝。
  • 我從十二歲起,就會在籐籃裡裝粉、胭脂到沙鹿賣,講道理不輸任何人。
  • 沒想到父親在還記得阿妮的一個月內,拋棄了走路的能力,唱歌的能力,說話的能力,因為他認為阿妮拋棄了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