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典故】小滿要「吃苦」 祭祀蠶神車神

小滿節氣正是秋天播種的冬小麥成熟的時候。(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4301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5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周慧心綜合報導)今年5月21日10時14分太陽到達黃經60度,進入二十四節氣小滿。《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滿者,物至於此小得盈滿。」曆書記載:「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意思是,夏熟作物的籽粒開始灌漿飽滿,但還未成熟,因此是小滿。

二十四節氣裡,有小雪、大雪,有小暑、大暑,但小滿之後并沒有大滿,俗話說:「滿招損」,想來古人懂得小滿即安,安即是福?

小滿分三候。《逸周書‧時訓解》:「小滿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禮記‧月令》記載:「是月也,聚畜百藥。靡草死,麥秋至。」

一候苦菜秀:此時苦菜生長茂盛,可以採來吃了;二候靡草死:靡草是一種喜陰的植物,靡草死正是小滿節氣陽氣日盛的標誌;三候麥秋至,此時正是秋天播種的冬小麥成熟的時候。秋表示穀物成熟收穫的季節。雖然時間還是初夏,但對於冬小麥來說,卻到了成熟的季節,所以叫做麥秋至。

小滿是個「吃苦」的時節

苦菜是中國人最早食用的野菜之一,在《本草綱目》上可以看到別名:貝母、龍葵、苦苣、敗醬和天泡草。其中〈草之七〉記載陶弘景曰︰「益州乃有苦菜,土人專食之,充健無病,疑或是此。」益州的原住民專吃苦菜,體力充沛健康無病,可能是因為吃苦菜之故。苦菜不挑地方,田邊、山間,處處有之。

小滿時,中國民間有吃苦菜(苦苣、苦菊)的習俗。(shutterstock)

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唐風‧采苓》中就有採苦菜的描寫:「采苦采苦,首陽之下」。苦菜醫學上叫它敗醬草,寧夏人叫它「苦苦菜」,陝西人叫它「苦麻菜」。

苦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新鮮爽口,清涼嫩香,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膽鹼、糖類、核黃素和甘露醇等,具有清熱、涼血和解毒的功能。

醫學上多用苦菜來治療熱症,古人還用它醒酒。寧夏人喜歡把苦菜燙熟,冷淘涼拌,調以鹽、醋、辣油或蒜泥,清涼辣香,吃饅頭、米飯,使人食慾大增。也有用黃米湯將苦菜醃成黃色,吃起來酸中帶甜,脆嫩爽口。有的人還將苦菜用開水燙熟,擠出苦汁,用以做湯、做餡、熱炒、煮麵,各具風味。

小滿乍來 蠶婦煮繭

中國是最早發明種桑飼蠶的國家。在古代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經濟結構中,蠶桑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無論是古代帝王還是普通百姓都對蠶有著很高的敬意。

據清代蘇州人顧祿的《清嘉錄》記載:「小滿乍來,蠶婦煮繭,治車繅絲,晝夜操作。」可見,古時,小滿節氣時新絲已行將上市,絲市轉旺在即,蠶農絲商無不滿懷期望,等待著收穫的日子快快到來。

蠶全身都是寶,是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牠充滿感激之情。但由於蠶很嬌貴,難以養活,氣溫、濕度,桑葉的冷、熟、乾、濕等均影響蠶的生長。古人把蠶視作「天物」,為了祈求養蠶有個好的收成,人們在黃曆四月放蠶時節舉行祈蠶節,祭祀蠶神。

大約五千年前,在中國的黃河流域,開始有人類養蠶的紀錄。(fotolia)

古人以小滿節為蠶神誕辰日,所以在這一天,以養蠶著稱的江浙一帶很熱鬧。在江蘇省吳江縣盛澤,小滿日演戲祭蠶神,按慣例,第一天演崑劇,第二、三天演京劇,均請名班名角登台,內容均取祥瑞、吉利之意。

屆時,江浙一帶鄉民近趨遠來,如潮似湧,商販茶店酒肆設攤營業。據記載,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江南盛澤絲業公所興建了先蠶祠,祠內專門築了戲樓,樓側設廂樓(相當於劇院之包廂),台下石板廣場可容萬人觀劇。小滿前後三天由絲業公所出資,筵請各班登台唱大戲,所演的戲目都是絲業公所董事門反覆斟酌點定的祥瑞戲,以討個吉利。

民國年間沈雲所作《盛湖竹枝詞》謂:「先蠶廟裡劇登場,男釋耕耘女罷桑。只為今朝逢小滿,萬人空巷鬥新妝。」

蠶神的傳說

蠶神在古代有多種稱呼:蠶女、馬頭娘、縲祖、馬明王、馬明菩薩、蠶花娘娘、蠶絲仙姑、蠶皇老太等,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司蠶桑之神。

蠶神在漢代以前就出現了,稱其神曰先蠶,指桑蠶之神。北齊改祭祀黃帝,北周又改祭祀黃帝元妃西陵氏,即縲祖。

《山海經‧海外北經》中記載:「歐絲之野在大踵東,一女子跪據樹歐絲。」 意思是一歐絲女子跪在桑樹邊吃桑吐絲。這是蠶神的雛型。

《荀子‧賦篇》中《賦蠶》有云:「此夫身女好而頭馬首者與?」言蠶身柔婉而頭似馬。到了晉《搜神記》中的《女化蠶》,蠶女被演繹為馬頭人身的蠶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馬頭娘,而杭嘉湖一代的老百姓都喜歡叫她「蠶花娘娘」,每年養蠶的時候,大家都會祭拜「蠶花娘娘」。

綠色桑葉蠶繭。(shutterstock)

南朝東陽無疑的《齊諧記》也記錄了蠶神:「正月半有神降陳氏之宅,云是蠶神,若能見祭,當令蠶桑百倍。」

宋戴埴《鼠璞》「蠶馬同本」條云:「唐《乘異集》載,蜀中寺觀多塑女人披馬皮,謂馬頭娘,以祈蠶……俗謂蠶神為馬明菩薩。」

古代帝王對祭祀蠶神活動很重視,皇宮內設有先蠶壇,供皇后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須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

民間的蠶神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也祭拜「蠶母」、「蠶花娘娘」、「蠶三姑」、「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浙江溫州曾發現宋代的「蠶母」像。

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養的菩薩旁塑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牆上嵌砌神龕供奉「蠶神紙馬」。

「動三車」與「車神」

南方民間有小滿「動三車」的說法,三車即為「牛車、水車、紡車」,此時,農田裡的莊稼需要充裕的水分,農民們便忙著踏水車翻水;收割下來的油菜籽等著農人去舂打,做成清香四溢的菜籽油;另外蠶寶寶也要細心照料,小滿前後,蠶要開始結繭了,養蠶人忙著搖動紡車繅絲。同時要祭祀掌管這「三車」的神靈,希望接下來的日子風調雨順,能有好收成。

小滿祭「車神」。相傳「車神」為白龍,人們在水車磨子上放上魚肉、香燭等物品祭拜,同時還要特地準備一杯白水,祭祀時把水撒入農田內,祝禱水現湧旺、祈求雨水充足。#

責任編輯:古容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寒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農諺中有一句「大寒過年」。大寒,冬春正交替,人間準備過年。「臘八祭神告歲成」是古代過年民俗中領頭的節目。清代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簷下,書寫春聯,硯台翰墨磨出飄香的年味……
  • 命理學家認為生肖應該跟節氣走,從立春算起,也就是2018年2月4日05時28分後出生的孩子屬狗。
  • 雨水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立春之後,太陽到達黃經330度的位置是為雨水。雨水本來是指冰雪融化成水。雨水時節,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萬物欣欣向榮,草木萌生。
  •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即為驚蟄,此時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冬眠的昆蟲,草木也競相舒展。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23:28。
  • 今天春分,在凌晨00:15之時,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等長,陰陽各半,此後北半球晝漸長。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 清明即是節氣也是節日。為何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一枝獨秀,被當做隆重的節日呢?
  • 穀雨節氣的第一候花信風就是牡丹,因此牡丹也被稱為「穀雨花」,民間流傳著武則天將牡丹貶去洛陽的傳說,事實是⋯⋯另據古書記載,因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這又是怎麼回事?
  • 「春分」在一年中是一個很有指標性的節氣,在生命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的精神象徵。中國的節氣「春分」指示新生、誕生的含意;西方的逾越節、復活節的時間也都在此時節。東西方文化對生命的理解在春分時節展現了什麼妙合之處嗎?
  • 圍爐、守歲中,遠處、近處的爆竹聲此起彼落傳開來!暖風褪去柳梢冷,一夜喚回天地春!守護傳統價值的民俗,守護人心中的善,穿過除夕,正月初一的新年晨光將春天捎回大地!
  • 悠悠千載,立春帶春來!立春的精神與器物文明有哪些豐富的表現?立春養生怎麼養?我們從天人合一的視野,展開立春的豐富文化內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