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文史】您不了解的元朝(2)「九儒十丐」

作者:皇甫容

九儒十丐」之說,使很多人認為元朝時期,儒士的社會地位落魄悲慘,竟然位於娼妓之後、乞丐之前。關於這一點,歷史的真貌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九儒十丐」的由來

「九儒十丐」的說法出自兩部南宋遺民著作:《疊山集》的《送方伯載歸三山序》和《心史》中的《大義略敘》。

《疊山集》的作者謝枋得是南宋官員,曾經率軍抗擊元兵。宋朝滅亡後,元廷多次徵召謝枋得,他都堅持拒絕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謝枋得絕食殉節。在他的書中有提到,當時拿儒生取笑的人,有「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說法。

《心史》被發現之時,是裝在蘇州承天寺的一口古井中的一個鐵盒子裡。按照書中記載,該書是在至元二十年(1283年)沉於井底的。明朝崇禎十一年(1638年)被人發現時,已歷經近400年,蹊蹺的是,書籍紙墨嶄新如故,引起很多學者質疑。

《心史》所記載之事被談遷、徐乾學、袁枚等人認為有違史實,難以取信。這幾位學者和《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觀點一樣,認為《心史》是托宋末元初文人鄭思肖之名所做的明朝偽書。

南宋鄭思肖所著《心史》內頁。(公有領域)
《心史》。(公有領域)

儒戶優勢

按照職業和社會職能的不同,元廷將全國百姓劃為不同戶別,也稱為諸色戶計。比如軍、站、民、匠、儒、醫卜、陰陽、僧人、道士、也里可溫(基督教神職人員)、答失蠻(回教神職人員)、斡脫(高利貸經營商)、商賈、船夫、弓手等等。

不同戶計,享有不同的權利,承擔不同的義務。比如軍戶義務是服兵役,為國提供兵力和軍需;站戶維護國家驛站(站赤)交通,為使用驛站的人提供交通工具和飲食;屬於僧、道、基督教等戶計的神職人員,主要工作就是敬天祈福,為國為民祝禱平安。

儒戶階層,則要保障每戶至少要有一人讀書。在國家選拔官吏時,準備考試以備徵召。由於儒戶勞心不勞力,所以元朝儒戶不需要承擔各種徭役,這一權利有別於一般的百姓。

除此之外,儒戶還可豁免丁稅(人口稅),如果擁有四頃以內的土地,不需要繳納地稅。凡是在籍的儒士,都可以獲得官府提供的廩給,這相當於獎學金;在學校讀書的生員(學生),由學校提供每日兩餐飲食。儒戶享有的待遇超過其他的戶計。

根據《元史》、《新元史》和《蒙兀兒史記》的記載,三品以上的官員有864位,僅漢人就有409位,雖然他們並非都是科舉出身,卻都是儒士入吏,也就是從做地方小吏開始,為官府辦理文書和各種事務,不斷升遷,被選入廉訪司(監察百官的機構),升為掾吏(官署屬員),然後才出職為官,成為有品階的官員。

元仁宗時期,很多官府的胥吏由儒生擔任,出現朝廷以儒術治理天下的局面。

元仁宗時期,很多官府的胥吏由儒生擔任,出現朝廷以儒術治理天下的局面。圖為元仁宗畫像。(公有領域)

忽必烈儒學

元朝優待儒戶,尊崇漢家文化,對漢人學士的禮遇和厚待,不亞於歷史上的任何一個王朝。忽必烈以三顧之禮聘請漢人精英,所表現出的心胸和氣度,比之於任何一位聖主明君都毫不遜色。

從元代對待儒家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儒士當時的地位。忽必烈的漢人智囊團,很多都是精通儒學的飽學之士。忽必烈還沒有即位之前,在潛邸就邀請四方文士,向他們請教治國之道,如果列出名單,那是一串非常閃爍耀眼的名單,比如劉秉忠、趙璧、王鶚、張德輝、姚樞、許衡、竇默等等。

宋金時期,姚樞、許衡、竇默都是很有名望的儒學家。理學家姚樞到達潛邸時,忽必烈高興地以賓客的禮儀招待他,並向他詢問治國之道。姚樞陳述了治國平天下的精華,分為八個方面,分別是: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忽必烈都非常認可。

忽必烈向理學家姚樞詢問治國之道。圖為姚樞(1201年~1278年),字公茂,號雪齋、敬齋,諡文獻。(公有領域)

另一位理學家許衡向忽必烈講述大禹王愛民如子與太康因為安逸喪德失去天下民心的故事。他還說:「夫賢者以公為心,以愛為心,不為利回,不為勢屈,置之周行,則庶事得其正,天下被其澤。」賢明的人以公為心,以仁愛為心,不受利益驅使,不為權勢所迫,一切依照章法有條不紊地進行,天下事就會處理得公正得當,天下百姓也會受惠。

醫家竇默曾經隱居於大名府,他和姚樞、許衡早晚講學,以致廢寢忘食。忽必烈聽說他的名望,就派使者去請他。忽必烈問他治國之道,竇默回答說:「帝王之道,在誠意正心,心既正,則朝廷遠近莫敢不一於正。」

許衡(1209年5月8日─1281年3月23日), 字仲平,又稱魯齋先生。(公有領域)

忽必烈和竇默,一位是生長於草原的蒙古人,一位是土生土長的漢人。竇默所談的儒家觀點,忽必烈全都聽進去了,非常贊成,並敬重禮遇他,將其留在身邊。

忽必烈曾在一天內召見了竇默三次,竇默所答都很稱他的心意。忽必烈請竇默教育皇太子真金,並賜給他玉帶鉤,說:「這本是金國宮廷的故物,您是賢長的老人,非常適合佩戴,日後使我的孩子見到您,就像見到我一樣。」竇默返鄉時,忽必烈命大名、順德兩地的官府每年為他奉上衣服和器物,並賜給他田地和住宅。

元朝龍紋玉帶鉤環 。(公有領域)
忽必烈請竇默教育皇太子真金,並賜給他玉帶鉤。圖為元朝龍紋玉帶鉤環 。(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修繕孔廟 重振祭孔禮義

有一天,忽必烈問張德輝:「孔子廟祭祀的禮義,現在怎麼樣?」

張德輝說:「孔子為萬代王者之師,治理國家的君王都很尊敬他,修繕孔廟,按時祭祀。是否崇儒,對聖人並沒有什麼影響,但可以使人們看到國君崇儒重道的心意。」忽必烈說:「從今以後,祭孔大典不要廢除。」

1252年,張德輝、元裕等人拜見忽必烈,尊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忽必烈欣然接受。

忽必烈尊儒,修繕孔廟,重振祭孔禮義。忽必烈即位以後,在大都、上都和孔子故里建廟,並通過不同途徑,推行儒家思想。

從忽必烈開始,終其元朝一世,歷代皇帝對儒家對孔子都很推崇。

在元朝之前,歷朝皇帝稱孔子為「宣父」「文宣王」等尊號。至大元年七月,武宗皇帝海山即位不久,就下詔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王」。

在元朝,儒士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沒有受到蒙古人的排擠,沒有受到社會歧視,也沒有落入悲慘的境際。「九儒十丐」本是一句戲言,卻被一些今人視為正論,扭曲了真正的歷史,貽笑大方。@*#

參考資料:
《元史.姚樞傳》
《元史.竇默傳》
《元史.張德輝傳》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174,《心史》
《忽必烈汗思想研究》,巴圖巴干著;吉木斯,哈日赤譯;遼寧民族出版社,2007年。
《九儒十丐:一個至今仍被香港中學中史教科書廣泛引用的神話》,方駿(1996),《教育曙光》37,頁 110-113。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