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射箭沒射中怎麼辦?反求諸己

作者:杜若

射,起源於上古黃帝時期,揮、夷牟兩位大臣分別製作弓和箭,以箭鏃的鋒利,來威懾天下。(《禮記正義》卷62)

周朝射禮 選人才 觀仁義

周朝時期,將射禮作為五種大禮之一,同時也是貴族必須掌握的六藝之一。六藝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

六藝之御,圖為東漢馬戰車。(John Hill/Wikimedia Commons)

古時舉行射禮。射箭之前,比賽的雙方要互相揖讓,表示義;射完之後,退下賽場,回到席位上愉快地共飲,被認為是仁者之道。

大型射禮,天子諸侯都要參加,從中觀察士子的言行舉止是否能夠立德於世,藉以選拔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

古今思維差異

古今思維大不相同。在現代,如果一個人射箭,箭射出去後,沒有射中目標,習慣的思維也許會想:怎麼這麼難射?是不是箭不好,品質太差了?上網查一查是哪家公司的產品?

古人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不順利的地方,反過來多想一想自己。圖為現代仿製的古代所用的複合弓。(Traumrune/Wikimedia Commons)

而古人若是射不中目標,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想法。《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裡面有句話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就是說,射箭之前,射手要心正,身體才會正,張弓搭箭也會穩固,這樣射出去的箭容易射中目標。如果沒有射中,不應埋怨勝過自己的人,而應該反過來想想自己有哪裡沒有做好。

古人習慣的思維方式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不順利的地方,反過來多想一想自己,這樣就不會常把「都是某某害的」、「都是某某造成的」作為口頭語。

不同的思維方式,處理問題的結果也就不會相同。

正己 有扈歸附

大禹治水,使百姓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許多諸侯都來歸順他。當時有一個諸侯「有扈氏」起兵反叛,大禹王派他的兒子伯啟平定叛亂。兩軍在甘澤(地名)對陣,結果伯啟被打敗了,率軍撤退逃亡。

東漢畫像石──大禹(《大禹治水》局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藏。(三獵/Wikimedia Commons)

伯啟手下的將領要求重整軍隊,再出兵還擊。伯啟卻說:「不用再打了。」眾將領都很不解。

伯啟說:「我的封地不小,我的百姓也不少,但還是打了敗仗,是因為我的德行太薄弱,推行的教令也不夠完善。」(《呂氏春秋‧先己》)

伯啟看到平定叛亂之事沒有成功,心裡就想自己的品德還有哪裡需要改善。他益發勤儉度日,不求享受和娛樂,尊敬長輩,任用賢能,默默地堅持了一年,結果有扈氏不請自到,親自帶領族人自願歸附伯啟。@*#

責任編輯:王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