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成語典故:尸位素餐

作者:杜若

尸位素餐是一句常見的成語,有時也會用做謙語。凡是占著職位不做事,憑著人事和特別的關係每月領取薪水俸祿,稱其為「尸位素餐」。有時也用於自謙,意思是自己本來沒有甚麼本領,幸蒙東主的照顧,生計問題得以解決,良心上有點內疚,在某些場合也是很得體的謙虛的說法。

看似簡單的成語,背後蘊含的典故,可是歷經了數千年的醞釀。

何為尸位

《說文解字》尸:像臥之形。《正字通》:本作,俗作尸。以下是三種「尸」的古字體,顯示字的本意和字形演變:

尸(同「屍」)位,源於古代的祭禮。周天子、諸侯、大夫、士人的宗廟祭祀,必須要用「尸」。

古代祭祀的時候,因為看不到祖先的神靈享用祭品,親人就無法安心。祭祀之時,選擇一位長得像亡者的嫡孫,或者同姓的孫子輩的親人,由他穿上先祖的衣服,扮作祖先的神貌,接受族人祭祀。(《禮記.士虞禮》鄭玄注)

以「尸」代替祖先神靈,重現先祖的樣貌,接受祭拜,享用祭品,親人會感覺到先祖就在身旁,以此慰藉孝子的孝思。

尸祭引申出:正坐和立齊

祭祀過程中,作為祖先神靈替身的「尸」 ,要表現出安祥、尊貴、端正的姿態,再現祖先神靈的莊嚴和肅穆。所以「尸」的本意,表達孝思和緬懷之義。

由於「尸」全程都是坐著接受祭拜,享受祭品。那麼祭拜的人,除了「尸」之外都要站著,由此產生「坐如尸、立如齊」的說法。

尸坐端莊,立者整齊,能摒除懶惰、怠慢的習氣,使邪僻的惡氣沒有空子可鑽。

源於祭祀的坐姿和站姿,後來演變為貴族的日常禮儀,也成為傳統的正坐、站立姿勢。

用「尸」的禮制,直到戰國以後,被神像、祖宗牌位取代。

《孔子聖蹟圖》之「漢高祀魯」。(公有領域)

漢臣朱雲組合「尸位」和「素餐」

尸位和素餐本是兩個不同的詞。《尚書.夏書.五子之歌》提到「太康尸位」,意思是太康只占著位置,卻什麼國事也不做。

夏朝國君太康沉湎享樂,酷愛打獵,不理國事,荒廢朝政,百姓受不了這樣的國君。一次太康外出遊獵時,后羿將他驅逐到黃河,太康再也沒能返國。

夏朝國君太康沉湎享樂,酷愛打獵,不理國事荒廢朝政。圖為清 孫家鼐《欽定書經圖說》插圖「太康盤游圖」。(公有領域)

「素餐」出於《詩經.魏風.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君子不會白白地坐享其成,也不會無功接受食祿。

至漢朝時,朱雲將尸位和素餐連接起來。朱雲對漢成帝說:「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現在朝廷中的大臣,對上不能輔佐國君;對下不能幫助百姓,都是占著職位,只享受著國家的俸祿,卻不盡職守。(《漢書》卷67)

從此,「尸位素餐」作為固定成語,流傳下來。這句成語的演變,歷經上千年,成為文化潮流中的一朵浪花。@*

責任編輯: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