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看點】川普重拳 中共野心胎死腹中?

人氣 29008

【大紀元2018年06月18日訊】大家好,歡迎大家訂閱關注新聞看點,我是李沐陽。

美中雙方分別在6月15日表示要互徵價值500億美元商品的關稅後,各方都在關注這場即將爆發的貿易戰,全球股匯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波動。

對這次加徵關稅,美國總統川普在聲明中稱,是不得已而為之,這是對中共的懲罰。因為中共的貿易政策不公平,並且盜竊知識產權。而中共方面說不想打貿易戰,但要回擊美國的短視行為,捍衛自己的利益。

美中雙方都有不同的說法。但是我們要了解一下美中貿易摩擦的真實原因,誰是貿易戰的始作俑者。

大家知道,幾十年來, 美中兩國的貿易差額越來越大。美國多屆政府以為可以用經濟發展推動中共的政體轉型,所以對中共不公平的貿易政策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主要採取「對話」的方式解決。從2001年中共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美中之間的各種對話至少有十次,中共每次對話都會做出許諾,但都食言而肥,說了也不兌現。

川普就任美國總統以後,美中雙方馬上開啟了一個「百日計劃」,但100天過去了,中共還是老樣子。一年多過去了,貿易赤字不但沒減少,反而又創下了歷史新高,達到了3750億美元。

中共將低勞動力成本生產的大量廉價商品銷往美國,賺了不少錢。但卻使美國的製造業受到衝擊,造成很多美國工人失業。這是第一個原因,不過這僅僅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是中共的野心計劃「中國製造2025」。

對中共的這個計劃,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曾這麼形容,「我有一個名單,如果你願意的話,我把它們都買走」。什麼意思呢?大家知道機器人、新能源車等等這些高科技在中國出現的時間很短,但是中共通過各種手段盜竊知識產權,強迫在華企業轉讓技術,或者投入一些資金,用經濟手段成了這些領域的主導者。

對中共的2025計劃,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曾這麼形容,「我有一個名單,如果你願意的話,我把它們都買走」。 (HOANG DINH NAM/AFP/Getty Images)

中共駐美大使崔天凱曾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已經準備好向美國購買更多商品,但不知道美國是否準備好賣給我們。」中方要買美國的什麼商品呢?天然氣、石油、先進材料、電子器件、先進計算機、傳感雷射、推進系統和尖端武器等等。崔天凱的這番話,讓人不難看穿中共想在高科技領域形成霸權的野心

其實最初中共出台這個計劃並沒有馬上引起人們的注意,因為它表面上就是一個正常的產業升級計劃,但是中共是通過「政治力」來達到它這個目的。台灣《新聞鏡頭》(The News Lens)文章表示,中共逼迫投資中國的外企交出關鍵的核心技術,破壞了國際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這是美國無法接受的。

中共是怎麼做的呢?文中指出,中共有專門規定,在中國設立公司,必須要跟中國人合資,合資比率中,外資持股不能過半。這樣一來,中資股東可以左右經營權,可以想辦法向外商母公司施壓,逼迫母公司透露關鍵技術。中共政府甚至還直接立法,讓中國的分公司可以「合法」地無償「轉移」這些技術。

我們換個說法,中共目的是讓中資股東完全剽竊外企的核心技術,羽翼豐滿之後獨立發展。然後中共向它投入大量資金扶持,就是通常所說的「舉國體制」。 這相當於是讓西方的獨立公司去面對整個中共政府,這種強弱對比可想而知,不是被對方「吃掉」,就是眼睜睜死去。

在中共這種不公平的政策下,西方的在華企業就是用自己的技術和資金「培養」對手和敵人。而當中資股東有了外國技術,中共會建立發展一個以它為中心的全球貿易體系,這就是中共2025計劃的實質。這無異於是對美國的高科技產業「開槍」,所以美國政府才對中共的這個計劃有這麼大的反應。也就是說,中共才是美中貿易戰的始作俑者。

川普政府顯然是了解中共的本質,這樣的一個共產政權,一旦在高科技領域統領世界,就會實施它更深層的目的。中共會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推行它那一套邪惡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在全球施行共產主義。

正像《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這本書中所指出,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就是毀滅人類。人類不存在了,這個世界還有嗎?那就真的到了世界末日了。

信神的川普和他的幕僚顯然洞悉到這一點,所以要在中共的產業轉型還沒有成功之前,對中共發起反擊,讓它的野心胎死腹中

感謝您關注新聞看點,再會。

大紀元《新聞看點》製作組 #

點擊下載視頻

責任編輯:李昊

相關新聞
川普逼中共讓步!龔明鑫:台灣有發展空間
川普取消川金會 中共被指面臨五大壓力
美拒中共參加環太平洋軍演 川普又一回擊
美中貿易戰透視:川普擊中中共軟肋
紀元商城
Nature’s Bounty魚油多款 現有5折優惠
每日更新:超千圖像 探索奇妙植物王國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