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最早「中國」出於何時何地?

青銅器發現歷史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氣: 150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最早的「中國

先秦諸子百家著作,有許多提到「中國」一詞。例如: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當堯之時,水逆行,氾濫於中國。」

《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

到了西漢時代,《急就篇》(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記載:

「漢地廣大,無不容盛,萬方來朝,臣妾使令,邊境無事,中國安寧……。」

漢地廣大,萬方來朝,中國安寧。此時,「中國」與「非中國」的界線已經非常明白。

西周的青銅器「何尊

目前所知,最早載有「中國」一詞的,是公元1965年於陝西省寶雞縣賈村塬出土的西周青銅祭器「何尊」的銘文。

「何尊」製作於周成王時代,是已知西周初期第一件留下紀年的青銅器。周宗室何氏的先祖曾追隨周文王,「何尊」是何氏一族所鑄造的,刻有銘文有122字,反映周成王營建成周(雒邑)的歷史,與史書相佐證。銘文記錄「余其宅茲中國」一詞,這是「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

《何尊銘》記錄成周建成,「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周成王訓誥宗族何氏子於京室,提到周武王克商,告於天下:「余其宅茲中國,自兹乂(音同益)民」,就是宣告:我(周武王)要在此天下之中的「中國」治理人民。周代行封建制度,天子之國建置於天下之中,是周代建制的傳統。周天子的「中國」也就是代表天下國家。

當時西周的京師在豐鎬(宗周,今陝西西安),營建新京都成周雒邑(在今洛陽)是周武王的遺志。雒邑處在伊水、洛河間,在地理上有優勢,可加強對東方的控制。邑,就是「國」(《說文解字》),京師就是周天子之國。新都雒邑位處「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不管哪方來進貢,里程都是一樣。建成後,周成王也常駐蹕於此。

周武王攻克殷商後,三年即薨,武王想營建東都的心願就未及達成。成王繼承王位(公元前1042年到公元前1021年在位),完成武王遺志。《史記‧卷四‧周本紀》也有這一段記載:

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雒邑,如武王之意。……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何尊銘》。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因底部破孔,殘損3字,現存119字。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雒邑)之事,記有「宅茲中國」的宣示。(公有領域)

《詩經》的輔証

同樣是西周的文獻、中國最早詩歌集《詩經》(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的《大雅‧民勞》篇也使用了「中國」一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

此中的「中國」相對於「四方」,代表國家的概念。若從漢《毛詩正義‧卷十七‧十七之四》的解釋:「中國,京師也。」這京師「中國」就是周天子之國,代表國家。

《毛詩‧序》說:「《民勞》,召穆公刺厲王也 」,厲王是西周末期的天子;《何尊銘》則是西周初期的作品。顯然,「中國」為天下之中之國,這概念在西周時代已經定型了。

參註:何尊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現存119字,因底部破孔,殘損3字。銘文記述成王繼承武王遺志,營建東都成周雒邑之事,此銘文紀事可與《尚書‧召誥》、《逸周書‧度邑》等古文獻相互印證,具有非凡的史料價值。@*#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武王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尚)為軍師,稱師尚父,還娶了姜尚的次女為王后。用弟弟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丹季等良臣均各當其位。人才薈萃,綜合國力蒸蒸日上。對外爭取聯合更多的諸侯國,孤立商王朝,壯大自己力量。他秉承父志,以德治國,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勵精圖治,禮賢下士,使周迅速繁榮興盛起來。
  • 古來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實是順天命而為的結果。武王繼承父親文王的遺志,勵精圖治,終於完成伐紂的使命,創建有周一朝。
  • 古來朝代更迭,看似因某些人物而成,但其實是順天命而為的結果。武王繼承父親文王的遺志,勵精圖治,終於完成伐紂的使命,創建有周一朝。
  • 「黨=國」這種愚昧無知的說法如今已被世人所揭穿,中共的邪教本質也正在公佈於世。現在有很多中國人已經明白了真相:「愛國≠愛黨,中共≠中國,反共≠反華」。既然要做到真正愛中國,就要愛最正統的中國——中華民國。
  • 「中國」,就是中央、中心之國。這個「中央」,隨不同朝代之地域、文化的變化而變化。所不變的是其含義,仍然是君主、天子承其天時、地利、人和居中央而統攝、教化四方。
  • 商朝天命的結束,歷史上稱為武王伐紂,也稱武王克商。武王,周武王,也就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姬發;伐,征伐。西伯周文王去世第三年,他的兒子武王出動大軍,討伐商紂王,這次戰爭發生在朝歌郊外70里處,也有一個專有名稱:牧野之戰。商、周兩族在牧野之戰完成他們的交替。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長史」竟然是這樣的?!科學家終於承認,史前大洪水真實存在,難道《聖經》中記載的是真的?
  • 焚香靜心,佛圖澄和尚竟然還可以用香來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飄香?
  • 孝悌是孔門教人的起點。《孝經》講,「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簡單的說,最基本的孝,是贍養父母,「朝夕色養」,做子女的要愛護自己、修養品格,否則「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進一步,有條件、有機會的,子女做一番事業,為國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聖成賢,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