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丹:中國大學生要合理「增負」?

人氣 696

【大紀元2018年06月26日訊】近日,中共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

在他看來,「中國教育『玩命的中學、快樂的大學』的現象應該扭轉」;因此,「對中小學生要有效『減負』,對大學生要合理『增負』」。具體辦法是,「提升大學生的學業挑戰度,合理增加大學本科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擴大課程的可選擇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真正把『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

陳部長的辦法似乎很多,但最終還是要落在「把『水課』變成『金課』」上。可見,連這位教育部大員也無法否認,如今中國高校普遍都在課程設置上存在問題。正是因為那些毫無含金量的「水課」根本「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專業志趣」;所以才要首當其衝、對課程增加難度、拓展深度、擴大可選擇性。

然而,對於分專業來學習的大學課程來說,其實並不乏難度和深度。課程有多難、有多深,是由其專業屬性來決定的;某種程度上,還因人而異。加上教育本身就有「因材施教」一說,且大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也不是為了把學生都難住;因此,要想人為的去拔高難度,也是不現實的。

尤其在如今,中國大學教育已形成產業化的現狀下,「大學生難畢業」真的是高校所樂見的?要知道,「讀書無用論」所針對的,並不是大學課程毫無挑戰,而是中國教育的洗腦模式使大學生們學了一堆,卻無法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他們連基本的常識以及思辨能力都沒有。

面對陳部長提出的「增負」,北大、清華的校長都建言,要讓「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這話一語道出了如今中國教育的軟肋,那就是缺乏通識教育。耶魯大學某華人教授也指出,「國內培養出來的傑出高材生,他們在專業上這麼突出,但思維方式那麼僵化、偏執」。中國要在教育上轉型,就要「培養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

北大、清華的校長能指出「通識教育」實屬難得,但問題是,從大學才開始提倡,本身就是對這種教育缺乏基本認知的體現。因為「通識教育」不能從成人、而是要從剛剛對世界有所認知的孩子開始進行。中國有專家提出,要學習歐美大學的「寬進嚴出」。但殊不知,這些大學能實行「寬進嚴出」,正是建立在孩子從幼兒園就已開始進行通識教育的基礎之上的。

耶魯大學那位教授曾撰文稱,他女兒在幼兒園時,「每年都會有科學、一般人文社會、語言方面的內容」;「今年重點了解一下亞洲不同的國家,以前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等等;明年了解非洲、拉美等等」。在他女兒讀四年級時,「老師就會花一年時間講科學方法是什麼,具體到科學的思辨、證明或證偽過程」。

此外,若有機會看到2018年法國高中畢業生的哲學考試題,尤其是理科、技術類考生需要作答的「我們有什麼尋求真理的需要」、「經驗會不會具有欺騙性」、「慾望是不是我們不完善的烙印」等問題;我們就會發現,歐美國家的學生基本是在上大學之前,就被要求擁有通識以及具備良好的思辨能力了。

難怪耶魯大學教授毫不誇張的表示,「按照我女兒在小學四年級就學到的科學方法去判斷,國內經濟學以及其它社會科學類學報上發表的許多論文,都沒法及格」。他指出,這跟中國孩子「沒有從小學開始強化科學方法的教育訓練有關」。而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中國,「從幼兒園到小學、大學、再到研究生,一直都強調死記硬背為考試」。

中國從小學到大學,之所以把考試看的那麼重,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學校要致力於完成極權政府下達的「愚民」任務。學生一心撲在考試上,就不會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關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面向整個中國社會的洗腦教育下,「為了高考,日子苦一點也沒關係」,是中國億萬學生及家長普遍形成的共識。當學生漸漸習慣了標準答案之後,他們嚮往自由的靈魂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就開始喪失殆盡。

由此我們發現,無論是基礎教育的「減負」,還是大學教育的「增負」,都不能真正解決中國人飽受洗腦教育之苦的核心問題。如果中國各類學校還在肩負著洗腦任務,那麼課程的內容與設置就不會發生根本的轉變。

孩子有了更多時間,也學不到該學的東西;大學在課程上增加了難度、拓展了深度,也很難讓畢業生就此成為「興趣豐富、人格完整、頭腦健全的通識公民、思辨型公民」。

至於陳部長針對課程設置所提出的那個「擴大可選擇性」,若建立在「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之上,就不可能真正讓學生有選擇可言。因為自認為「偉、光、正」的中共政權從來沒想過要給人民選擇的機會,而「思想政治教育」與「通識教育」則更是背道而馳。

責任編輯:莆山

 

相關新聞
通識教育推廣交流  全台通教發展會議明舉行
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7月底前受理推薦
美國小學生「研究報告」堪比中國大學生論文
中共教育部強化洗腦教育 歪曲愛國概念遭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