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紙!植物纖維褪去色彩 用一身潔白傳承文化

人氣: 604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07月02日訊】「植物的纖維在漂洗下褪去了色彩,用一身潔白成就了騷人墨客的思緒。」

西元353年,王羲之跟幾位當代才俊在蘭亭集會寫下被稱作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但如果少了一張好紙,這樣美麗的書法也無法流傳後世,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發明。

紙,讓文化得以傳播,歷史得以傳承。

在清朝時期的台灣,大多是生產竹紙,主要是宗教或是民生用途。到了日治時期,日本人發現埔里這裡的水質純淨,很適合用來製作高級的書寫紙,於是1935年就在烏牛欄橋下,搭建了台灣第一座紙寮──埔里製紙所,就這樣改良自中國的日式製紙術,傳入了台灣。

目前手工的紙工廠在台灣屈指可數,這間老字號紙寮在1965年成立,憑藉著對紙的熱情,致力於手工紙文化的保存,由草創時期的紙品加工所,不斷研發改良,就為延續台灣手工紙的文化產業。

造紙的原理就是纖維重組,纖維取材自各種天然植物,經過蒸煮使得纖維軟化,再經過漂洗將色素洗掉,才能用來製作乾淨的白紙。

漂洗後的纖維經打漿處理形成紙漿,接著用竹簾將紙漿「蕩料入簾」,靠的是師傅的經驗、手感。

之後將紙放置一夜的時間後,用壓紙台壓6~8小時去除水分。最後移到烘台,運用蒸氣加熱的原理,用毛刷將紙人工烘平。

台灣造紙師傅所生產的紙,品質不輸給其它國家製造的紙,為了保存製紙的過程,因此建立了紙的生產履歷,詳細記錄著每張紙的品名、編號、成分、重量、製紙師傅的姓名、製作日期等資訊。

我們有時候聽人家說,這個紙張要放久了會好用,為什麼好用?因為纖維的彈性疲乏,所以在上面畫畫、寫字的時候,紙的伸縮不會那麼大,對顏色的反應不會那麼劇烈,這叫作「潤」。

除了傳承和分享造紙工藝,更將製紙提升為藝術,創作出充滿台灣特色的手工紙,每張紙都有不同的花紋和色彩,是用台灣植物與農特產打造出充滿自然香氣的台灣紙,像「惜福宣」是利用埔里在地的茭白筍殼做出來的。

每一張薄薄的手工紙,是好幾位老師傅的經驗堆砌而成的專業作品。一張紙的製作過程,從打漿到烘乾,最快要四天,但當我們不小心寫錯一張紙,可能就直接丟掉了,來認識一張紙的製造過程,能更加珍惜這項產品。

觀看完整影片»

撰文:1000步的繽紛台灣,改寫:陳雅云,視頻製作:喝茶大叔,責任編輯:於凝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