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長庚大學研究手足口病躍上國際期刊

王永樑副教授(右)與Dr. Justin Chu 副教授赴新加坡生醫園區 (Biopolis) 與生技廠商洽談研究成果的技術移轉事宜。(長庚大學提供)

人氣: 165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018年07月12日訊】(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長庚大學醫學院生醫系王永樑副教授、醫學院 Dr. Justin Chu 副教授與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感染科陳志榮醫師共同發表透過患者唾液中的循環微小 RNA來診斷手足口病感染的研究,除刊登於國際知名的EBioMedicine 轉譯醫學期刊,更獲得新加坡政府專利認證,已進入技術移轉及後續開發臨床檢驗試劑階段,三方合作研究展現亮眼成果,讓人喝采。

王永樑表示,這是第一次有研究證明可以利用患者唾液的微小 RNA來診斷這類型的傳染病,讓感染手足口病的患者能即早診斷、治療。這項研究還具有三大亮點,首先是唾液檢體為非侵入性方式,也僅需要極少量病患的唾液 (50 微升) 為檢體,非常容易從受感染的嬰幼兒患者中取得。

王永樑副教授(右)與 Dr. Justin Chu 副教授,受邀於2016國際手足口症研討會發表研究成果。 (長庚大學提供)

其次,檢測 4 種微小 RNA 的表現差異量,不是單一生物標識物的判斷,可以減少誤判性。第三則是利用台灣世代研究 (Taiwan Cohort) 及新加坡世代研究 (Singapore Cohort) 來驗證這些微小 RNA 生物標識物於手足口病的可辨識度,同時瞭解這類傳染病於台灣與新加坡兩地造成病理機制的差異性。

陳志榮指出,手足口病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主要侵犯 5 歲以下嬰幼兒,是由多種人類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感染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是腸病毒 71 型、克沙奇病毒以及少數例子的伊可病毒 (Echovirus),過去的研究主要針對腸病毒 71 型,因為這種病毒感染嬰幼兒會導致重症病例發生。

台灣與新加坡地區,這種主要經由皮膚接觸、糞口傳染或飛沫的方式散播的傳染病,很容易會在育幼院或幼稚園發生小型的群聚感染。因此,一旦幼童遭受感染,就必須在家休息,以免傳染給他人,家長也要在家陪同而無法上班,生活跟工作都受到很大影響。

王永樑表示,長庚大學近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密切的交流,除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交換學生計畫,還有教師間的研究合作,後續成果可期。這次的研究成果已刊登於今年 5月份 EBioMedicine,這是屬於國際著名醫學期刊 The Lancet 發行的刊物之一,發表內容主要針對轉譯醫學的應用性研究著作,學術影響因子 (Impact factor) 高達 6.183,是國際認可優質的轉譯醫學性質期刊。

這項研究結果目前也獲得新加坡生醫園區的生技廠商青昧,現已進入技轉及後續開發臨床檢驗試劑,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在全世界及台灣上市,讓研究成果發揮更多價值,為社會、產業所用。◇

責任編輯:尚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