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府買不起自家論文 暴利出版亟需改革

人氣 211
標籤: , ,

【大紀元2018年07月29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妮編譯報導)市場自由競爭所導致的壟斷通常不是一件好事,清雅的科研群體也無例外地受到了衝擊,而如今科學家們——該群體主導力量的利益已嚴重受損。

據科技網站TNW報導,當首個科學刊物《皇家學會哲學匯刊》(The Royal Society’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1655年誕生的時候,它是訂閱模式。逐漸地,隨著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的增多,這類刊物開始為商業出版商營利了。但怎麼說也無法和如今的商業規模相比——相對較小的科研讀者群、印刷廠之間的競爭和高昂的製作和派發成本,限制了其營利。

那時,這個行業有著正常的秩序。那些需要研讀最新科研成果的人們,支付合理的費用就能讀到這些刊物。

到了二十世紀中期,自由市場開始過度開放。60年代至70年代間,幾家大型出版商把數家之前由非營利學術機構監管的知名科學刊物都購入麾下。從此,這個市場從原先多樣化經營轉向幾個大商家壟斷的模式。

行業現狀

時至今日,那幾家壟斷大戶的地位已更加鞏固。本指望紙媒向網絡傳媒的變遷可重新洗牌這一市場,卻只是更惡化了這種狀況。權威出版商快速占領了數字媒體市場,就像二十多年前他們占領紙媒市場一樣。

儘管該行業有二千多家出版商,但其中五家出版了幾乎所有論文中的一半。正如所有經濟學家分析的,這樣的壟斷局面只會讓消費者多掏腰包。

在過去幾十年裡,科學刊物的價格不斷上漲。一般出版商利潤空間約為13%,而最大的科學刊物出版商利潤為近40%。世界最大學術出版商去年盈利9億英鎊,比上年多了6,000萬英鎊。

暴利的後果

科研刊物出版商的利潤主要來自於為學者們提供資料的圖書館。逾75%的期刊論文需要付費才能看。如果圖書館與出版商談不成批發協議,那幾家最知名的刊物的每種年費就需近2.5萬英鎊。各種刊物加在一起,圖書館這方面一年開支需數百萬。

這筆費用在圖書館的開支中占比越來越大。研究型圖書館協會(ARL)的數據顯示,「1986年,圖書館購買書籍費用占開支預算的44%,科研期刊占56%;12年後,兩項占比變為28%和72%」。

TNW獲得的數據顯示,2010~2014年,英國研究型圖書館一年付給僅一家出版商逾100萬英鎊是常有的事。劍橋大學2014年向出版業巨頭愛思唯爾(Elsevier)付了140萬英鎊。無疑這個數字現在更大了。英國各大學學術期刊訂閱開支僅在過去三年裡,就上漲了20%。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狀況更糟糕。囊中羞澀的院校所支付的費用只夠看到很小一部分刊物的內容,極大限制了學生和研究人員可得的資源。

這種狀況導致了一個怪異的局面:由於這些期刊的讀者基本上就是論文的作者群,這導致各大學得不到本機構研究人員的成果論文。這種情況在過去幾年裡越發常見,連頂尖的哈佛都遭遇了此情形。

解決途徑

無疑這已是一個病入膏肓的系統。如何才能改善這種局面呢?

開放期刊平臺(OA)的推動邁出了可敬的一步。世界上最大的開放期刊平臺目前擁有1.27億份供學者免費閱讀的論文——較2015年幾乎翻番。歐洲在這方面正做著更多的努力,他們致力在2020年前讓所有由公共資金資助的研究獲得成果全部免費公開。

然而由於開放期刊上論文質量難以保證,很難與聲譽持久不衰的傳統知名期刊形成競爭,至今為止OA的推動根本沒能撼動後者的任何利潤空間。

合力拒訂也是一個方式。去年,德國多所高校一起向愛思唯爾退訂。愛思唯爾作出讓步,暫時開放了其原本需要訂閱的期刊。

有人認為區塊鏈(Blockchain)技術也許能解決這個問題。科學無國界,加上現在所有研究都在向數字化過渡,所謂承載數字網絡幣的區塊鏈技術也許有適用的空間。

總之,修復這個系統需要時間和業界的合作。就像任何改革一樣,資金、道德和社會力量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沒有「特效藥」。◇

責任編輯:朱涵儒

相關新聞
郭明良論文造假又涉收錢 台教部查對價關係
台大教授論文造假又收賄 教育部要求調查
論文造假爭議 台學者:「掛名」是腐化根源
論文風波不休  台大工會籲楊泮池停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