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為何中醫在炎熱三伏天治療冬病?

作者:允嘉若
font print 人氣: 2063
【字號】    
   標籤: tags: , ,

古人的經驗說一年中熱在「三伏」。的確三伏天(三伏日)處於小暑後到過立秋,夏日炎炎如火,常常讓人食慾不振,甚或衍生一些熱病,然而,對身體虛寒的人來說,盛暑天正是調整體質、強壯自身陽氣的關鍵時刻。

三伏天 冬病夏治

傳統中醫學利用夏天時節的盛陽,來調理身體陰寒內盛的失衡狀況。夏天裡調養虛寒體質的重要關鍵在「三伏天」(三伏日),傳統中醫有「冬病夏治」的作法,在夏天,尤其是在季夏炎炎「三伏天」治療冬天好發的慢性病。

為何「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關鍵日呢?從夏至開始,第3個庚日為初伏第一天,第4個庚日為中伏開始,在立秋後的第1個庚日為末伏的頭一天。初伏一般在小暑節氣之後。《說文解字》引《釋名》解釋「伏」的意義:「金氣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三伏天」都是庚日,金畏火金氣伏藏,陰氣伏藏,火益加熾熱,所以在三伏之日調理、增益陽氣正得時。

中醫三伏貼是利用「冬病夏治」的治療方式,於三伏日 進行扶助正氣治療,預防冬天舊病復發。(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

一般利用「三伏天」進行調理的疾患,以冬天好發的氣喘、過敏、慢性支氣管炎等肺部相關的疾病等為主,這些方面的疾患可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期間進行調養,而獲得改善。為什麼呢?三伏天都是庚日屬金,而在五臟中肺與金相應。

這是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的運用。中國傳統醫學的理論基礎是五行學說,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種自然要素,推演天地氣候與五臟六腑的生理、病理關係。

從五行相生來看,土生金。土為金之母,母子可以相生,所謂「虛則補其母」,所以肺生病,可補其母臟脾土。三伏天在長夏季節,長夏五行屬土,正是補脾時機,所以在三伏天補脾土,增益與肺連帶的功能事半功倍。三伏天陽氣旺,對於陽虛陰盛身體虛冷容易四肢冰冷發麻的人,進行冬病夏治,從根本上扶助陽氣袪除寒邪、增強免疫力也很對時。中醫的「三伏貼」就是利用三伏之日進行扶助正氣治療,預防冬天舊病復發。

傳統食療有三伏天吃黃耆烏骨雞這一味,適合益氣養肺、滋腎養血、固表防感冒。韓國也有一味在三伏天喝參雞湯的養生處方。

傳統食療有三伏天吃黃耆烏骨雞這一味。(心意珍饌提供)

從初伏到末伏的「三伏天」,有多少天呢?若夏至與立秋之間只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如有5個庚日,中伏則為20天。今年,2018年,中伏有20天,也就是「三伏」期間共有40天。

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臟為肺。」(西方生燥意指秋天的季節。)@*#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四季更替,周而復始,其中春夏屬陽,秋冬屬陰,即在春夏之時,自然界陽氣升發,護養體內陽氣是養生之道。
  • 高旭,北京國醫名師金伯華教授傳承弟子,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善於運用傳統古法針藥,在冬病夏治,穴位貼敷領域,師從國醫名師、冬病夏治消喘膏的發明人田從豁教授。中國針灸學會理事,並被特聘為穴位貼敷委員會高級專家顧問。高旭中醫師盡得田老貼敷療法的真傳,為患者提供專業、有效的三伏天灸療法。
  • 中醫利用一年中最熱、最冷的兩個時節,以「三伏貼」及「三九貼」來治療慢性虛寒疾病,藉此減輕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等症狀。
  •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將中藥貼敷於特定的穴位上,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的熱刺激與藥效作用,就能達到治病與防病的效果。
  • 小暑是指天氣「小炎熱」,每年在7月6日到8日之間交節,2017年小暑落在7月7日。黃曆中,小暑是六月節。小暑節氣裡,從身心的保衛到環境的保護都必須用心經營、小心防護,以度苦夏。「三伏」天深居慢活防溽暑、落實環保防雨澇、應天時保護田地、掌握「冬病夏治」、三伏貼的關鍵時刻,就在小暑展開的苦夏裡。
  • 於小暑這個節氣通常是高溫、濕熱,多數人會利用這段時間休息或去度假。根據傳統中醫的看法,這段時間也是冬病夏治的關鍵時刻。
  • 2017大暑值中伏,溽暑至,也是掌握「冬病夏治」的時機。知道冬病夏治的養生保健妙法嗎?大暑跳、仙草飲、伏薑、薑棗茶、各式各樣的保健粥品……「大暑船」送走瘟疫也是大暑節氣的特殊風俗。「大暑至,萬物榮華」;大暑大雨時行、土潤溽暑。炎熱、大雨讓人難當,不熱、缺水又讓人犯難,世事難兩全,怎樣悠遊自在……
  • 好發於冬季的疾病就好比體內有塊極冷的冰,如果想要融化它就需要找一個身體和周遭環境溫度都高的時間,大暑正是這樣一個時機。
  • 本章「最孔門言禮之精義」。中國古代,禮是區別尊卑貴賤的,不同的人採用的禮節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強調差別,則易離心離德;而且,禮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維持秩序──一種和諧、太平的狀態。儒家的禮治觀,是讓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處。換句話說,「別」是禮的手段,目的還在於「和」。有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含義豐富,直指核心。
評論